4月16日消息(九九)今天上午,由国家6G技术研发推进工作组和总体专家组指导,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主办的2024全球6G技术大会在南京开幕。在同期举办的“无线通感融合”分论坛上,中国移动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晓云表示,感知与通信融合是未来网络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移动提出网络化通感一体(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 SCN),基于网进行全局最优的系统创新。
面向网络化通感一体,中国移动进一步提出“点簇网多维协同”系统设计方法(Single node-level &Cluster-level &Network-level cooperation, SCN),从点拓展到网、从网反馈于点形成闭环,从而实现“可感知”到“高质量通感网”的跃升。
网络化通感一体(SCN):基于网进行全局最优的系统创新
王晓云指出,在网络中实现感知与通信的融合存在两方面的挑战:一是通信与感知源于两套完全不同的技术体系,两者目标与机理不同导致融合设计挑战大。在有限资源下,通信追求更高承载效率,以香农容量为理论边界,而感知追求更高的探测精度,以克拉美罗界为理论边界。两者资源竞争,能力此消彼长,如何实现两者最佳折中是贯穿通感融合系统设计的重要命题。
二是通感能力-网络效率-网络质量三角冲突挑战。在移动通信领域,任何一项技术的价值最终要靠网络来检验,通信与感知两大技术亦是如此。王晓云提出通信网络能力-网络效率-网络质量的三角冲突及三角均衡理念,并 剖析了感知对网络三角冲突的影响:感知的引入加剧了三角冲突,网络效率与通感能力、网络质量间的平衡成为通感网系统设计的关键。
为破解通感融合设计和三角冲突,中国移动提出网络化通感一体(SCN),通过通感能力-网络效率-网络质量的三角均衡,基于网进行全局最优的系统创新。
基于这一设计目标与设计原则,通感网全局最优面临三大关键问题:一是资源强约束下,如何设计高效的多维资源分配方法,破解效率与能力的矛盾;二是如何充分发挥网的优势,突破单节点通信性能、感知精度提升瓶颈,实现通感能力的提升;三是如何需要设计全局普适的动态干扰识别与控制方法,破解效率与质量矛盾。
点簇网多维协同(SCN):实现“可感知”到“高质量通感网”的跃升
王晓云认为,面向网络化通感一体,需要“点簇网多维协同”系统设计方法,从点拓展到网、从网反馈于点形成闭环全局最优设计:
“点协同”是通感一体的关键基石,其关键是通过单点内空口、硬件、算力等资源协同,实现通感资源高效调度。目前业界对“点”协同展开了一定研究,初步具备了“外挂式”的通感融合基础。面向未来,通信与感知能力的融合将从外挂到内生,从分立到共享,实现资源高效协同。
“簇协同”是提升性能的必由之路,其重点是通过簇内多节点间高效协同,突破精度提升瓶颈。“簇”协同具有更高直射径概率、更强接收能量,更优协作增益和更高的节点间同步要求,围绕这四个方面,中国移动一方面提升LoS径概率,另一方面提出基于联合测距测角的NLoS径利用方案,提升感知精度。与此同时,中国移动提出基于目标散射特性的动态感知簇构建方案,根据组网结构下的散射特性,估计感知信号RSRP、SINR等,动态构建感知协作簇。另外,针对中远距感知精度下降问题,提出多节点数据智能融合方案,成倍提升感知精度。
“网协同”是增强质量的核心要务,其核心是通过全局节点间高效协同,重点解决网络内的干扰问题。感知能力的引入打破上下行严格同步,造成上下行交叉链路干扰。中国移动结合近20年TDD运营经验,形成了一套完备、领先的时-频-空-码-功率多维干扰控制体系,通过识别与定位、干扰消除与智控以及统一的干扰管控架构,显著提升网络质量,为感知引入后的干扰控制奠定重要基础。
王晓云介绍,在三大协同验证方面,中国移动持续攻关重点关键技术并开展网络化通感一体原型验证,取得了积极进展。目前,中国移动协同产业积极探索了“点”协同、“簇”协同,在提高硬件和资源共享、高精度同步验证等方面迈出重要的一步,完成了低空、海洋等感知场景化可行性验证。
面向未来,中国移动将深化三大协同设计方法,加快推进网络通感一体化在“点”协同、“簇”协同、“网”协同方面更深层次的实践。携手学术界、产业界共同做好网络化通感一体关键技术攻关,为6G高质量通感网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