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圣祥:虚拟运营商乱象无关“市场失灵”

一家之言

只要基础运营商下降资费,虚拟运营商就要“批零倒挂”,拿到的批发价甚至比对方的零售价还要高。

因接连发生学生因遭遇电信诈骗离世惨剧,电信诈骗被推至聚光灯下。矛头所向,是诈骗者常用的170/171号段,以及其背后的虚拟运营商。有数据显示,在近期恶意诈骗短信中,近44%来自170/171号段。虚拟运营商业务,被认为是骚扰电话与诈骗电话的集中地。

本次徐玉玉事件的诈骗号码,就是来自虚拟运营商远特通信,只不过,该号码已经实名登记并通过了工信部审核。尽管如此,虚拟运营商不靠谱的舆论印象仍被坐实,这被解读为“市场的失灵”。可以肯定,针对虚拟运营商的监管将会更加趋严。

虚拟运营商最早于1999年在英国推出,目的是为了促进通信业竞争,防止寡头联手垄断市场和勾结定价。2013年12月底,我国工信部发放了首批移动通信转售业务(俗称“虚拟运营”)试点批文。这被看作是“一次电信业重大变革”,因为民营资本,首次真正进入国有垄断行业。

当年的媒体报道,常有“颠覆运营商”之类用词,“某运营商高管跳槽虚拟运营商”之类消息更是不断曝出,似乎三大运营商的溃败无可挽回,而民间资本和互联网思维,将再次“重塑”一个行业。

彼时,虚拟运营商被贴上了“鲇鱼”标签,冀望其能激活电信运营市场;虚拟运营商推出的零月租、无漫游、流量不清零等新资费模式,也的确促使基础运营商做出了一些改变。但就整体而言,大部分虚拟运营商均发展不佳,不过短短的时间,舆论的标签已经换成了“骗子”。

客观评价,虚拟运营商实名制做得确实不够好,即便实名登记了也往往名不副实,还有很多电话卡在售出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实名绑定,此类“养卡”潜规则,让实名制陷入空悬状态。但是不妨想想,电信诈骗是这两年才开始出现的吗?虚拟运营商出现之前,未必就没有电信诈骗?还有,经常从国外遣返的那些跨国电信诈骗,用的也是国内虚拟运营商的号?

我无意为虚拟运营商洗白,只是想强调一个事实,虚拟运营商不足以背下全部的黑锅。如果我们对徐玉玉事件的反思,仅限于虚拟运营商的实名制不到位,对电信诈骗几乎可以说将会毫发无损。比如个人信息泄露,这让骗子可以实施精准诈骗。还有,金融系统是怎样被电信诈骗顺畅嫁接?

现在的虚拟运营商,事实上就是实体运营商的代理商,它们从三大基础运营商那里承包一部分通讯网络使用权,然后通过自己的计费系统、客服号、营销和管理体系把通信服务卖给消费者。无论是资费价格还是号码资源,皆严重受制于基础运营商。

虚拟运营商和基础运营商,一方面是代理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是竞争关系。只要基础运营商下降资费,虚拟运营商就要“批零倒挂”,拿到的批发价甚至比对方的零售价还要高。所以,这根本谈不上真正的市场竞争,更谈不上所谓“市场失灵”。

只能做跟随者的虚拟运营商要想活下去,很可能会往“乱”字上求歪招,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虽然虚拟运营商都赔哭了,但因为被定义成“骗子”,所以取消虚拟运营商的声音,不绝于耳。乱象之下,挣扎在死亡边缘的虚拟运营商,未来将要如何走下去,确实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舒圣祥(媒体人)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6-08-30
舒圣祥:虚拟运营商乱象无关“市场失灵”
虚拟运营商,只要基础运营商下降资费,虚拟运营商就要“批零倒挂”,拿到的批发价甚至比对方的零售价还要高。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