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金娣/文)国产替代一直都是非常火爆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在近几年国际形势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中国科技尤其是上游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使得国产替代嫣然已箭在弦上。从美国开始不断制裁中国科技企业开始,国内的企业便开启了积极备战的状态,再度加大了科技创新力度,为的就是尽可能补足供应链短板,减少对海外厂商的依赖。
路透社最近的一则消息是美国政府已停止向美国企业发放向华为出口产品的供货许可证,包括5G级别以下的产品,如4G、第六代和第七代无线网络技术、人工智能以及高性能计算和云项目等。彭博社也报道称,拜登政府正在考虑切断美国供应商与华为之间的所有联系。
客观来讲,美国这种违背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经贸规则的行为固然会对华为的业务造成冲击,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再次加速了包括华为在内的所有中国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促使国内企业持续加大研发力度,推进中国科技国产化替代的进程。实际上,早在之前,国家政策以及企业层面都已开始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势要打破“卡脖子”的困境。
“卡脖子”困境
近两年,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加剧,中国企业被美国列入贸易黑名单的情况已屡见不鲜,这对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都提出了严峻考验。大力发展信息科技产业,鼓励技术创新,成为当下时不我待的命题。
“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要不来、讨不来的。我们必须增强加快自主创新的紧迫感、危机感,尽快扭转核心技术卡脖子的被动局面,以‘国产化替代’,实现‘安全可控’”。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感慨。
而美国持续不断的制裁,无非也是想遏制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众所周知,美国一直以来掌握着全球科技的霸权,近年来由于中国的科技公司迅猛发展,美国便开始想尽各种办法对中国的科技公司进行打压,从一轮轮更新的“实体清单”再到美国各个高校限制中国留学生参与先进技术的研发,美国试图阻止中国的科技迅速发展。
确实如此,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国家必须大力发展好科技产业,才能在世界发展的浪潮中站稳脚跟。面对中国高科技被“卡脖子”的现状,如何把“卡脖子”的风险变成机会,是中国科技企业亟需思考的命题。
国产化替代加速
我们看到,为了打破“卡脖子”的困境,不仅企业本身在付出行动,国家层面一再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仅2022年,国家就已出台多个政策鼓励科技创新。
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数字政府建设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安全可靠技术和产品应用,切实提高自主可控水平”。8月,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会,提出“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全力保障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中审议通过了《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意见》等重要政策,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更是给信创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心针。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多年发展,国内信创产业已经形成以华为、浪潮等为巨头的市场格局。其中,以华为为例,在制裁背景下,华为成立的战略投资子公司哈勃投资,三年多时间里投资 80 个项目,培育国产供应商,几乎覆盖整个半导体产业链。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今年的新年致辞中曾表示,2022 年是华为从应对制裁的战时状态,逐步转为制裁常态化正常运营的一年。
实际上,在2019年被美国政府列入“实体清单”之前,华为内部便开启了自主可控的进程。目前,华为的自主可控产业链主要包括鲲鹏(服务器芯片)、昇腾(人工智能芯片)、鸿蒙OS(操作系统)、HMS Core(华为移动服务)、自动驾驶汽车MDC、华为云。
如今,路透社消息称,美国政府已停止向美国企业发放向华为出口产品的供货许可证,这无疑更加坚定华为国产替代的步伐。对此,华为公司未直接评论相关报道,但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在微博中表示,创新技术来之不易,华为将不惧挑战,坚持投入研发,不断攀登向上。当然,华为只是众多科技企业在当下国际环境中的一个缩影,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要想不被别国制约,就必须加速自主创新,争取早日打破枷锁。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