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秋月/文)日前,中国信通院发布《2022年移动物联网发展报告》,报告指出,我国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首个实现“物超人”的国家,下一步移动物联网将迈入百亿物联发展征途,具体分三个阶段实现百亿物联发展。
我国移动物联网发展的三大进展
报告显示,当前,移动物联网持续赋能千行百业转型升级。移动物联网重点面向四类应用场景需求:以NB-IoT满足大部分低速率场景需求,以4G Cat1、5G RedCap(R18)满足中等速率物联需求和话音需求,以4G Cat4、5G RedCap(R17)满足中高速率场景需求,以5G NR技术满足更高速率、低时延联网需求。
而目前我国移动物联网主要有三大进展:
一,多网协同格局初步建立,面向物联能力持续增强。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NB-IoT、4G和5G多网协同发展的格局,网络覆盖能力持续提升。同时,运营商持续推动网络普遍覆盖和重点长江 覆盖,不断增强面向物联的连接,打造场景化的服务能力。
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的移动物联网络,形成了高中低速协同组网的良好局面:截至2022年9月,我国NB-IoT基站数达到75.5万个,实现全国主要城市、乡镇以上区域连续覆盖;4G基站总数达到593.7万个城镇地区实现 覆盖;5G基站总数达到222万个,实现5G独立组网(SA)规模部署,覆盖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和96%的乡镇镇区。另外,我国已部署超7900张5G行业虚拟专网,为移动物联网应用创新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低成本、定制化、端到端能力保障及共管共维逐渐成为5G行业虚拟专网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NB-IoT、4G、5G应用创新活跃。
NB-IoT已形成水表、气表、烟感、追踪类4个千万级应用,白电、路灯、停车、农业等7个百万级应用,N个新兴应用。4G Cat1满足中低速率、低成本的需求,凭借4G的良好覆盖和基站的无缝对接,具备更低的价格和功耗优势。国内Cat1从2019年底开始发力,出货量增长迅速。5G应用创新活跃,2022年“绽放杯”大赛项目数量大幅增长,整体突破2.8万个;5G应用成熟度大幅提升,“商业落地”和 “解决方案可复制”项目占比超过50%。
三,产业界加快推动5G RedCap走向成熟。
5G RedCap是3GPP为了满足物联网应用对5G部署更低成本、更低功耗、更低复杂度的要求,通过裁剪部分功能形成的精简版5G标准。
当前,5G RedCap获得多方关注,产业界共同推进RedCap商用。工信部等十部门印发的《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指出:加快弥补产业短板弱项,加快轻量化5G芯片模组的研发及产业化,进一步提升终端模组性价比。
IMT 2020(5G)推进组对RedCap寄予厚望,全力推动产业成熟:计划2022年完成应用场景与关键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测试规范制定、开展关键技术测试,2022年9月已完成开展关键技术测试;2023年面向商用需求、制定终端、系统设备规范及测试规范、开展端到端测试和互操作测试。
我国首个实现“物超人”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首个实现“物超人”的国家。“物超人”比例表征了本地区移动物联网连接规模超越移动电话用户规模的程度,反映出本地区移动物联技术在产业发展、城市治理等领域的应用水平,也反映出5G等移动物联技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的具体水平。
我国物超人占比为102%(移动物联网连接数/移动用户数),远高于美国(56/7%)、日本(24.3%)、德国(17.5%)、韩国(24.6%)、法国(38.9%)、印度(1.1%)等其他主要经济体。截至今年8月末,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达到16.98亿,比上年末净增3亿,移动物联网连接数首次超过移动用户数,比移动用户数多2000万。
实现“物超人”,标志着我国正引领全球移动物联网生态体系发展,意味着移动物联网迎来规模化爆发的重要时间节点,迈入百亿物联发展征途,开启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意味着移动物联网的价值将不断凸显,开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引擎。
分三个阶段推动百亿物联发展
报告指出,下一步移动物联网将向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发展,迈入百亿物联发展征途,量质并举,助力数字社会高质量发展。
特别指出将分阶段推动百亿物联发展:
阶段一(2021年-2025年)主要实现20亿+物联发展。产业生态上2G/3G物联想NB迁移、 RedCap规模商用;网络能力上实现NB/ RedCap连续覆盖;技术演进上,RedCap降成本提能力。
阶段二(2026年-2030年)实现40-50亿的物联发展。产业生态上实现RedCap芯模端网协作,与CAT1/4协网发展;网络能力上实现容量、覆盖、5G能力三层网;技术演进上实现无源物联、高精度定位、通感一体等。
阶段三(2031年-2035年)实现百亿物联发展。产业生态上主要实现5G与6G协同发展;网络能力上5G为主承载各类业务,6G能力部署;技术演进上多技术无极变速、智能自运维。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