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老旧建筑,实现净零未来

虽然我们都珍视传统建筑,但我们面临着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那就是老旧建筑都设计于上个世纪,在智能建筑和净零时代,它们正在失去吸引力。

这些建筑物中有许多是在20年前或20多年前设计和安装的厂房、系统和设备的情况下运行的,现在这些厂房、系统和设备的使用寿命已经接近尾声。工厂设备开始出现故障或失灵,系统可能无法按照其设计设定值运行,能源成本很高,除非发生变化,否则不太可能降低能源消耗。

简单地用相同的系统替换报废设备并不是理想的解决方案。一方面,这些机械和电气系统中的许多都是在能效法规出台之前的时代,当时设计师经常设想超大设备连续峰值负荷运行。也很少考虑优化建筑设计,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使用要求和优化性能。

但是,有一个好处。现在,老旧建筑的业主有一个巨大的机会,可以通过对其财产进行有效、智能的改造计划,在其资产性能上取得重大飞跃。这不仅从运营成本的角度来看很重要,还需要在更广泛的变化背景下加以考虑,包括全球对《巴黎协定》2050 年净零排放目标的承诺。

这两个目标——本地目标和全球目标——使得业主必须制定有效的计划以实现净零排放并吸引和留住租户。我们从全球房地产的趋势中得知,性能不佳的建筑物很可能会被抛弃,无法以合理的价格出租或出售。这是因为投资者和企业的目标是与节能的建筑和公司保持一致,并在减少碳排放方面表现出社会责任。

如何重重振传统老旧建筑

在建筑性能服务方面有一句俗语——你无法管理你不能衡量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改善现有物业的第一步是能源审计。这个过程超越了简单的能源账单数量,以调查建筑物中的能源使用情况,然后可以针对提供最佳、最具成本效益结果的改进。

例如,审计可能会发现 HVAC 系统最初设计为在工作时间内连续运行,但实际上该建筑物具有流动的居住者使用情况。因此,为该物业改造的新系统可以是一个智能系统,可以自动响应实际居住者的位置,从而在任何给定月份比以前的系统使用更少的能源。

智能建筑元件的改造是提高性能和降低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认为智能建筑只是新的高级建筑,但事实远非如此。智能建筑技术,例如响应日光以增加或减少照明水平的传感器和控制装置,机械和液压系统上的传感器以尽可能减少泵送能量,甚至在外部条件合适时关闭空调系统的机会都可以进行改造,以及更多的智能技术。

在改造项目中使用智能技术还有许多其他优势,包括能够利用云建筑管理平台实时了解能源的使用地点和使用方式。设施经理可以根据目标跟踪能源使用情况,查看异常使用发生的地方,并采取适当的行动。

其中一些系统还可以包含警报功能,在设备即将出现故障时通知相关人员,甚至可以编程为在需要时自动订购更换零件或提出维护请求。

除了实施智能节能技术外,改造方案还必须考虑将可再生技术整合到建筑系统中,以实现净零目标。然而,这并不是一个终点,因为这一点至关重要,建筑服务系统应该灵活,能够集成新的或新兴的可再生技术。为了使建筑经得起未来考验,我们设计的是能够适应并融入变化和创新的能力。

除了检查现有建筑服务系统的使用年限和状况,以及智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实施情况外,全面的审计还可能检查热舒适性、空气质量、用水和日照水平。此外,具有前瞻性思维的建筑业主可能希望将其扩展到考虑声学和生产力建模,以改善用户体验和员工生产力。

借助可视化的数字工具,我们可以量化良好设计在生产力提升方面的经济收益。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展示通过改善室内环境质量来改善居住条件的积极财务影响。它还可以与资本成本和远期成本计划相关联,以显示任何改造干预的财务投资回报。而且,这些指标不仅对于为升级老化或低效的建筑系统提供商业案例非常有价值,而且对于确定工作顺序也非常有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数字方式进行所有审计、建模和分析,在我们的改进和改造项目中,我们可以使用数字工程来设计和测试所有相关的建筑系统。不仅将建筑物视为提供工作、生活和娱乐场所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更重要的是,通过将建筑物视为一组互动的机械系统和人类功能,可以为业主及其资产提供最好的服务,经过微调,可能会在本世纪下半叶及以后为我们服务。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2-07-20
重振老旧建筑,实现净零未来
“你不能管理你无法衡量的东西”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