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专稿(蒋均牧)当我们沉浸于各种宏大叙事、习惯了身边种种变化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以及背后经历过怎样的迭代与蜕变,诸如“数字化”与“低碳化”这两大耳熟能详的时代性话题。
与此同时,疫情的反复、地缘政治带来的不确定性,将是常态化的挑战。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能否扛住前所未有的外部重压、未来如何有竞争力地走下去,也是许多人关切的焦点。
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在2022年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的一席演讲,一定程度上作出了解答。
任何一项新兴事物的发展壮大,总要有部分人、部分企业作为先行者为之探索、推广。华为在过去三十余年里通过服务全球运营商重塑了世界的联接,未来则将“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从这家ICT产业老兵的具体行动中,我们或许可以窥见那些静水之下的潜流。
深耕千行百业数字化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千行百业的数字化与人类社会的低碳化,是当下乃至未来的确定性趋势,也是不容错失的战略性机遇。
“我们无法否定数字化时代的存在,也无法阻止数字化时代的前进,就像我们无法对抗大自然的力量一样”,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在1996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中的预言已然成真,数字化正在迅速改变世界;全球数字经济高速增长,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行业数字化正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所有行业来说,数字化转型已经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反复的疫情更是放大了这点——具备一定数字化能力的企业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许多仅从事线下经营的企业遭遇了不小的冲击,甚至难以为继。
然而,这场变革无异于二次创业,随着数字化从支撑系统全面深入生产环节和决策系统,催生了对相关基础设施更高的能力要求,并有赖于组织、流程、管理、激励等体系的重构配合。同时,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上遇到的挑战有所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地引入和部署匹配自身发展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
作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积极使能者,华为将其三十余年的创新融入产品,并将单产品优势延伸至产品组合,形成场景化的解决方案,“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客户和伙伴”,更好满足千行百业的不同需要。
去年,华为推出了20多个产品组合方案。以煤矿井下场景5G应用为例,区别于地面上的基站,井下基站必须符合井下安全生产防爆的要求,完成防爆改造,控制发射功率在6W以下。通过适配煤矿行业的场景创新,5G技术挖掘出新的应用场景,华为当前已经帮助200多个煤矿开始应用5G设备,在地下安装的5G基站超过3000个。
“上云”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著名咨询公司德勤在其《企业全面上云成功路径与实践》中提到,云以在线公共服务的方式,让算力和人工智能成为普惠科技,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载体,乃至全社会数字化发展的基础。
华为云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云服务提供商,基于全球布局的数据中心和加速网络,打造了等距体验的“全球一张网”,让客户业务快速全球触达。目前为止,华为云与伙伴在全球27个地理区域运营有65个可用区,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去年还提出了“一切皆服务”的理念,包括础设施即服务、技术即服务、经验即服务,以帮助客户解决“不愿上、不会上、用不好”的问题。
以每年集装箱吞吐量近两千万箱的天津港为例,其作业计划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借助AI等技术手段来提升效率。传统方式下,需要购置设备、搭建开发环境、采集数据、再启动算法开发,至少花费3-6个月时间才能完成;现在利用云上资源和AI求解器开发环境,只需要2到4周时间,这极大提升了港口应用的开发效率。
此外,华为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产业重组,以更好地向客户交付价值。2021年10月底与今年3月底,该公司分两批组建了15个军团,对军团实行充分授权管理,授予对人员的管理权、激励权等。
“我们在帮助客户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中,发现客户有很多问题,我们有很多技术,但这些技术不能很好地匹配,解决不了客户的问题。一方面,现有的技术满足不了客户的需要,另一方面,即便有些技术客户很想用,但没办法有效组合起来,形成解决方案。”胡厚崑解释说,军团实际上是一个集成团队,不光有销售,还有需求管理、行业解决方案开发、生态合作和服务等资源,每个团队针对一个特定行业,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通过这种新的组织运作模式,在纵向上缩短管理链条,让产品研发更好地响应客户需求;横向快速整合资源,识别关键业务场景,把华为和伙伴的产品以及能力整合到一起,形成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比如煤矿军团联合国家能源集团推出了矿鸿操作系统,联通了不同的采煤设备,从需求调研到商用发布仅用了3个月,大大缩短了客户需求到产品商用的链条。
使能全社会低碳发展
2019年,一张触目惊心的照片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俄罗斯北部Novaya Zemlya群岛的一个小镇,一大群北极熊在人类的垃圾堆里翻找觅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局势下海冰的融化,北极熊的生存环境被打破,因为捕猎不到食物而挣扎在饥饿线上,乃至大量饿死。
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形势已然是高悬于人类社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指出,全球升温1.5℃将对陆地海洋生态、人类健康、食品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等产生诸多风险,如果全球升温2℃,风险将更大。
“走向碳中和”由此成为了一个全球性共识。世界主要经济体相继承诺在本世纪中叶达成碳中和,中国作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重要力量,亦提出了“3060”双碳宏伟目标。
数字技术是人类社会低碳化的基本要素和关键使能器,它的广泛应用将使各行各业能够大幅减少碳排放,并令经济增长与排放增长有效地解耦。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数据,到2030年各行各业受益于ICT技术所减少的碳排放量将10倍于ICT产业自身排放量。
秉持“更少比特,更多瓦特”理念的华为,正是绿色发展身体力行的推动者。在供能侧,它投资电力电子技术及与数字技术融合创新,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与传统能源数字化。
胡厚崑举例说,光伏在可再生能源中越来越重要,华为的聚焦点,是用数字技术来改变光伏行业的技术路线。该公司率先把无线分布式基站理念引入到光伏行业,提升发电量;将无线专网和电力载波技术,率先引入光伏领域,节省部署成本;将云和AI技术用到光伏电站的运维,降低运维成本。
在青海戈壁滩,华为助力客户建成了全球最大的2.2GW单体光伏电站,通过把云和AI技术用到光伏电站,使发电量提升超过2%,运维效率提升超过50%。
在用能侧,华为一方面提出“碳手印”理念,致力于把数字技术带给每个行业,支持各行各业通过数字化促进低碳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打造绿色ICT基础设施,致力于降低ICT行业本身的“碳足迹”。
站点方面,极简的设计、最大化利用可再生能源,以及智能技术是其着力打造的体系化优化方案。比如在印尼,通过采用一体化户外机柜将站点室内转室外,去机房、去空调,大大减少了配套基础设施能耗,实测达到约30%;在波兰,通过在站点上叠加光伏,使得太能能供电比例高达30%左右。
数据中心正在成为关键的基础设施,它的能耗也不容小视。有预测显示,到2025年全球数据中心能耗将占到全球总用电量的3%左右;数据中心10年总体拥有成本(TCO)中电费占比将超过60%。华为通过全液冷、AI管理、预制模块、集群计算等创新技术,应对数据中心能耗挑战。比如其在贵安建设的绿色数据中心,就用到了这些技术,节能减排效果非常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三十余年来,华为所有设备和解决方案一直在围绕降低功耗、节能减排做文章。在2022年巴塞罗那世界移动大会上,该公司还承诺通过理论、材料、算法等领域的突破,来实现主要产品的2.7倍能效提。
持续创新:拥抱未来的底气
诚然,美国三番两次的制裁打压给华为带来了不小麻烦,“求生存、谋发展”成为其最近几年来的鲜明主题。但这并未阻止其前进的步伐,甚至经营上的困难反而激发了其投资未来的决心。
持续创新,是华为的底色,也是其应对不利局面的底气与法宝——华为高管曾在多个场合提出,“持续的压强投入,厚积薄发以实现突破,是华为能够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创新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短跑”、“华为的真正价值在于长期在研发领域的投资所沉淀和积累下来的研发能力、研发队伍、研发平台”……
自创立之初起,华为就坚持把至少年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并将这一条写进了公司基本法。2021年,其研发投入再创新高,达到1427亿元人民币,占全年总收入的22.4%,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8450亿元人民币;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约10.7万名,约占公司总人数的54.8%。
目前,这家公司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专利权人之一。截至2021年底,其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4.5万余族(超过11万件),90%以上为发明专利。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报告显示,华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连续五年位居榜首,且申请量遥遥领先。
在演讲中,胡厚崑介绍了面向未来,华为将围绕哪些方面持续强化创新能力。联接上,定义5.5G和F5.5G。两年前在无线领域,华为最先提出并定义了5.5G,如今已同产业界各方一同完成了5.5G的多项关键技术创新和验证;针对固网产业,华为在本届大会上首次提出F5.5G的产业愿景,希望将带宽、覆盖和体验提高10倍以上。
“华为在联接领域的愿景是‘实现10Gbps无处不在’。今天的宽带还做不到1Gbps无处不在,为实现10Gbps无处不在这样的跨越,需要克服很多挑战,华为正在这个方向上努力。”他阐述道,人类社会的联接需求永无止境,联接仍是一个朝阳产业。
计算上,重定义计算架构,突破计算瓶颈。面对当前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现有的异构计算架构正面临巨大的挑战,预计到2030年,全球通用算力需求将增长10倍以上,AI算力需求将增长500倍以上,华为将会从三个层面解决这个问题——计算节点、数据中心和软件架构。
云服务上,推出MetaStudio,云上的数字内容生产线。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正在加快,高品质的数字内容生产成为刚需。MetaStudio可以充分调用华为云上百万核规模的渲染资源,并将影视制作全流程搬到云上,从而大幅提升制作效率。
终端上,打造以人为中心的全场景智慧化体验。例如在个人健康管理领域,华为去年底发布的医疗级手表,可以监测血压、血氧、心电图等信息,并在用户授权的前提下传至云端,由软件算法平台来分析生成报告,华为及伙伴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提供全面的数字健康服务。
美国霸道打压三年许,华为购买不到芯片、用不了GMS,手机业务在海外销量大幅下降,怎么扛下去?在2月份发布的《华为的100张面孔》第二季第一季中,竹内亮导演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开发者们,有深耕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煤矿军团、“从无到有”的地图业务部,以及传说中的淞湖会战项目组,观之让人感慨良多。有明确的目标、有不断加大的创新投入,华为终究还是那个勇猛精进的华为。
而华为对“数字化”、“低碳化”两大关键课题的辨识及动作,和对持续创新的坚持及规划,也为其他大大小小的企业作出了表率。沿着这些方向奋楫笃行,汇聚成一道浩浩汤汤的洪流,终将冲破艰难阻碍,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绿色、智能且美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