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移动黄宇红:产学研用合力,培育自主可控、开放和谐的6G生态

3月23日消息(九九)随着5G网络建设加快推进,相关应用开始遍地开花,深入到千行百业。按照移动通信产业“使用一代,建设一代,研发一代”的发展节奏,业界普遍预测6G将在2030年左右商用。

作为6G领域的行业盛会,第二届“全球6G技术大会”正在线上举行。会议前夕,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在接受C114专访时指出,面向未来,6G仍然面临理论创新需突破、关键技术点多面广、技术标准存在分化风险、产业基础需筑牢、生态构建更加复杂的挑战。

黄宇红表示,未来2-3年将是确定6G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的关键窗口期,希望借助本次大会呼吁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精诚合作,以商用需求为牵引,贯通理论、技术、标准、产品和应用的全产业链创新环节,为打牢6G基础、构筑6G优势、培育6G产业和应用生态,推动全球开放合作,打造全球统一的6G标准做出贡献。

5G/6G共存共生,协同发展

当前,5G网络商用方兴未艾,6G技术研发已全面启动。对于5G和6G的关系,黄宇红认为两者将“共存协同”。

一方面,5G的成功对未来6G的发展至关重要。回顾3G向4G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3G智能手机的出现,培育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刚性需求,也为4G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样,虽然当前5G商用模式并未取得突破性成功,但5G应用已呈千帆竞发之势, 融合应用的探索正在步入“深水区”。5G-Advanced技术标准还在持续演进和完善,未来5G垂直行业的探索和发展,将会培育新的产业生态和商业模式,也将为6G实现“万物智联”奠定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6G的一些重要潜在技术也成为5G演进的新方向,如通感一体、空天一体、智能超表面等。如果能够在5G演进阶段得到一定应用,将会为6G奠定重要的基础。而且任何一代新的网络部署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要与上一代进行共存,协同发展。因此6G与5G一定有共存关系,目前看来6G应该优先部署在一些重要场景。

黄宇红介绍,目前业界关于智能超表面的研究正在持续开展,其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如何精确地控制超材料的频率和信号波束辐射方向,避免多个运营商在同一频段的相互干扰;同时,智能超表面的应用要求足够低的实现成本,如果这些技术和工程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将有望提早在5G网络中部署应用,成为移动通信网络的新一代关键基础设施。

从需求和供给出发,定义6G技术指标体系

6G愿景“数字孪生、智慧泛在”已基本成为业界共识,但一些关键性能指标还未完全确定,ITU、MGMN等国际标准组织,以及我国IMT-2030(6G)需求组、技术组和网络组正在开展相关研究。黄宇红建言,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需求侧,针对6G全新业务在人民生活、社会生产、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全新应用场景,归纳出相关性能指标;在供给侧,针对每个性能指标分析出6G潜在关键技术的实现能力。通过结合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全面分析,经过迭代研究和广泛讨论,最终定义出6G技术指标体系并逐步形成行业共识。

对于6G研究,黄宇红强调了三个值得关注的方面:一是要注重6G顶层设计和架构研究。顶层设计和架构研究要考虑6G与5G不同频谱、不同无线承载的协同关系,既要能够支持集通信、计算、感知、AI等一体的全新多维能力服务体系,又可灵活裁剪以最优性价比支持不同场景,适应未来新的产业模式变革和我国未来的产业基础能力等。

二是要注重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虽然信息通信产业在全社会能耗占比并不高,但网络自身的低碳绿色必须成为技术创新考量的要求,期望通过技术创新使得6G时代网络也能碳达峰。另外,由于6G时代信息服务已经融入全社会,安全也变得极为重要,内生安全的设计成为刚性需求。

三是要注重跨界融合创新。学科交叉融合既是6G产生原创技术的重要机会,又为6G创造新应用、新商业模式以及新业态。为此中国移动发布了《影响未来信息通信发展的十大跨界创新方向》,提出面向未来6G发展的10大创新方向,包括:“新感知”、“新终端”催生未来6G新应用;“新组网”、“新算力”、“新仿生”、“新安全”、“新低碳”、“新材料”保障未来6G网络的强大性能和低碳;“新设施”推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与市政、交通、物业等一体化发展;信息通信跨界融合成为“新范式”和新常态,产业边界更加模糊,催生更多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的颠覆性创新。

加强国际合作,培育自主可控、开放和谐的6G生态

黄宇红指出,综合研判国际宏观环境变化、产业基础布局等因素,当前6G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其中一个挑战就是6G技术标准面临分化的风险。目前,各个国家都在加速研发6G移动通信技术,尤其美国高度重视6G研发,明确表示与中国竞争,其Next G联盟禁止中国公司加入,6G能否形成类似5G的全球统一标准,目前依然存在不确定性。

“为了避免后续潜在的6G标准和产业的分化,积极倡导全球统一标准仍然是全球产业共同的努力方向。”黄宇红说,我国要继续保持3G-5G时代在国际标准组织和产业中积淀的影响力,与ITU、3GPP等移动信息领域的国际标准组织和平台紧密合作,构建和谐、团结的6G国际标准氛围。同时,以开放心态加强与欧盟和日韩在6G领域的合作,维护正常国际交流,全力推动6G朝着全球统一标准和生态的方向发展。

黄宇红介绍,中国移动高度重视6G应用基础研究,早在2018年就启动了6G技术研发。近年来持续加强科研投入,积极践行央企创新主力军的责任,勇当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融入我国6G创新工作大局,大力开展6G研发工作。

为进一步夯实应用基础研究能力,中国移动在2021年成立未来研究院,建立与清华、北邮、东南等高校 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与TD产业联盟、北邮共同发起成立中关村创新院,联合华为发起成立6G网络AI论坛等,加大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交叉学科融合技术的联合攻关。

目前,中国移动6G研发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发布业界最早的愿景与需求、技术展望等白皮书,推动可见光通信、通信感知一体化、智能超表面、DICT融合新型网络架构等关键技术取得阶段性突破,已经累计布局6G专利300余件,发表的6G高质量论文居全球运营商首位。

黄宇红表示,未来,中国移动还将加大面向6G的前沿技术研究,联合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建设全球领先的6G协同创新基地,为产业伙伴提供开放的、场景化的联合研发、测试验证环境以及技术咨询、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服务。以需求和顶层设计为牵引,打通从基础理论、核心技术到标准、产品和应用的全产业链创新环节,孵化源头技术创新,培育自主可控、开放和谐的6G产业和应用生态。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2-03-28
专访中国移动黄宇红:产学研用合力,培育自主可控、开放和谐的6G生态
专访中国移动黄宇红:产学研用合力,培育自主可控、开放和谐的6G生态,C114讯 3月23日消息(九九)随着5G网络建设加快推进,相关应用开始遍地开花,深入到千行百业。按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