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朝:推动50G PON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链成熟 打造统一综合承载接入网光底座

9月22日消息(乐思)近日,2021年中国光博会在深圳举行,在会议同期举行的“千兆光接入技术发展论坛”上,中国移动基础网络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张德朝表示,随着宽带普及和提速深入,全千兆时代的宽带价值正从连接宽带为主的人口红利向场景化宽带的体验红利转移,中国移动围绕数字化服务和千兆体验推进下一代智能光接入网演进。

面向未来,中国移动将携手产业链推动50G PON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链成熟,推进面向5G小站等新场景的应用研究,打造统一综合承载接入网光底座。

持续提升有线宽带能力,打造“端到端千兆”固网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推广升级千兆光纤网络”。千兆光接入网往往面向家庭、企业、工厂等室内或固定场景提供高性能宽带服务,应当加快千兆光接入网技术和应用模式创新,服务社会数字化转型。中国移动筑牢千兆光网基石,打造“数智云网”,以信息化赋能实体经济。

张德朝指出,随着宽带普及率的提高和宽带提速的深入,千兆智能光网需从带宽的“千兆”连接能力向带宽+体验的“千兆”服务能力转变,满足数字化时代千兆业务发展需求。

如今,千兆时代光接入网发展趋势是“万兆10G PON光连通+千兆Wi-Fi6连接+光纤进一步延申”,旨在筑牢千兆光接入网底座,注智赋能构建面向体验的光接入网能力一体化供给,支撑数字化服务创新。

张德朝表示,中国移动持续加速千兆网络能力提升。现阶段,持续提升有线宽带能力,打造“端到端千兆”固网。PON网络局端侧OLT全面转向10G GPON部署,支持兼容GPON的Combo模式。10G GPON+千兆网关+WiFi6,实现“端到端千兆固网”能力。千兆家宽时代已经到来,超百兆带宽已成为用户套餐主流,中国移动的数字化服务的连接基础进一步增强。

推进50G PON关键技术攻关 向更加智能化的方向演进

“面向未来,中国移动将协同产业界各方,联合推进50G PON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技术标准化和应用探索。” 张德朝称。

当前50G PON光模块产业处于初级阶段,部分50G速率光电器件尚未成熟,需要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努力,共同推进。随着50G APD模块的成熟,需充分对比论证50G下行方向接收端25G欠带宽和50G APD方案。

据张德朝介绍,综合来看,目前,家庭网络的发展趋势由单点网元发展到多网元组网, WLAN6和FTTR成为家庭网络提速提质的新手段”。从单点双频协同,到多点协同解决连续厚覆盖演进。从提带宽,到带宽+时延+确定性全面提升演进。

随着技术的加速成熟,家庭网络将全面引入Wi-Fi6,为千兆家庭网络提供高速率、低时延和多连接能力。但在多用户终端连接的条件下,家庭网络的吞吐量和时延表现不稳定,还需进一步优化。

张德朝指出,以智能网关为控制中心,基于光纤介质回传进一步增强家庭网络Wi-Fi6覆盖和协同能力,可以进一步提升宽带用户体验。“当前FTTR存在多种技术发展方向,需从产业链可共享能力、技术可扩展性和可演进能力等维度推动技术融合和标准化,促进光纤介质向家庭内的进一步延伸。中国移动联合业界,共同牵头在ITU-T\CCSA已完成FTTR标准立项。”

当前,新业务/场景对PON网络时延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PON网络时延主要来自三部分(ODN、PON线路、PON设备)。相比于ODN以及PON设备时延改善,PON线路时延改善空间更大。

张德朝表示,通过引入上述低时延技术,PON系统引入的最大时延可由原来的毫秒量级降至200微秒甚至更低。

下一步,千兆网络将朝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演进。张德朝强调,下一代智能光接入网应具备网络切片、自动化、智能化等面向体验的网络能力,实现新业务的快速引入,增强网络灵活性、提升运维效率,最终实现全方位提升用户体验。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1-09-22
张德朝:推动50G PON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链成熟 打造统一综合承载接入网光底座
张德朝:推动50G PON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链成熟 打造统一综合承载接入网光底座,C114讯 9月22日消息(乐思)近日,2021年中国光博会在深圳举行,在会议同期举行的千兆光接入技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