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余承东宣布华为 P50 系列只有 4G 版本时,一向支持华为的网友们坐不住了:“都什么年代了,还出 4G 手机?”
数据显示,今年 7 月,我国 5G 手机出货量占比已近 80%。这意味在购买新机时,5G 手机几乎成为大众首要的选择。
但新浪科技近日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仍然有大量的用户在使用着存量的 4G 手机,即使已经购买了 5G 手机的用户,也有超过半数认为 5G 耗电耗流量,而选择将 5G 功能关掉。
这反映着购机者的一个复杂心态:5G,你不能没有,但有了我也不一定会用。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5G 对于 C 端用户的价值仍待挖掘。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 5G 网络,同时拥有着全球数量最多的 5G 套餐用户。但 5G,还远远没有完成从能用到好用的进化。
不过运营商也想出了大招,那就是要求手机厂商取消 5G 手机状态栏的 5G 快捷开关。对于大多数小白用户而言,他们只剩下一个选择:开通 5G,就必须用 5G!
用户心态复杂:不买 5G 落后 买了 5G 不用
赵暄是多年的苹果用户,但她并不是狂热的果粉,而只是用习惯了易用并且流畅的 iOS 系统。她的上一部手机是 iPhone X,使用两三年后,不仅电池续航不太行了,信号也常常让她抓狂。
今年初,思虑之下,她决定购买一部新机。但在 iPhone 11和 iPhone 12之间犯了难,作为上一代产品,iPhone11 在价格上十分划算,但 iPhone 12 又是苹果首款支持 5G 的手机。
“现在都 5G 时代了,谁还买 4G 手机?”在了解数码的朋友劝说下,她购买了支持 5G 的 iPhone 12。不过使用了半年 5G 手机的她忍不住吐槽,“5G 手机有什么用?开着 5G 太费电了,而且我到现在还没办 5G 套餐。”
用着 5G 手机,还在用 4G 套餐,这可能是不少用户的现状。更尴尬的是,还有不少用户认为 5G 又耗电又耗流量,一直把手机的 5G 功能关掉,活活用成了 4G 手机。
新浪科技在近日做了一项微博调查,了解网友使用 5G 手机的情况,结果也让人十分意外。
根据中国信通院最新发布的 2021 年 7 月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显示,7 月国内手机出货量 2867.6 万部,其中 5G 手机出货量 2283.4 万部,占比达到 79.6%。这意味着每卖出 10 台手机,就有近 8 台是 5G 手机。
但在这份新浪科技的调查中,截止 8 月 18 日晚间有 3453 名网友参与,其中有 1772 名网友表示还没有购买 5G 手机,仍旧在用 4G 手机,占比高达 51.3%。
另外,有 21.9% 的网友表示经常会把手机的 5G 功能打开,享受 5G 的高网速;但同时有 26.8% 的网友透露,基于 5G 耗电、耗流量的考虑,经常会把手机的 5G 开关关掉。
这份调查表明,虽然用户在购买新机时会首选 5G 手机,但仍有大量的 4G 手机存量用户坚守,不愿更新换代为 5G 手机;即使购买了 5G 手机,也有超过半数的网友选择把 5G 功能关掉。
“我的 5G 一直关着,开了 5G 唯一的体验就是耗电太快。”一位网友在调查之下评论道。
张明是数码发烧友,早在 2019 年 5G 刚刚商用时,他就用上了 5G 手机。但现在两年过去了,他还在用着 4G 套餐。虽说运营商的政策是 4G 套餐也能使用 5G 网络,但基于 5G 信号覆盖不全、耗电高等原因,他也很少打开 5G 开关。
“我的 4G 套餐不限量,20G 全国流量之后才限速。一个月 59 元搭配 WIFI 多香。现在 5G 不降价不出优质无限套餐,天天就想着让用户换 5G。你倒是降价啊?”他吐槽道。
运营商窃喜:5G 终于见到回头钱了?
在 5G 刚刚开始建设时,成本高企成为了三大运营商共同头疼的问题。
以中国移动为例,2020 年其 5G 相关投资共计 1025 亿元,而当年中国移动的净利润为 1078 亿元,这意味着几乎将全部利润投入了 5G 建设。
财力不是那么雄厚的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则开启了在 5G 上的共建共享,以节省成本;后来中国移动也干脆拉了个盟友中国广电,以缓解建设压力。
投入高的同时,回报周期长也是运营商们面临的难题。早期 5G 网络建设不完善,5G 套餐用户数量也十分有限,难以形成正向循环。
2019 年,中国移动就交出了史上业绩最差的半年报,营收净利双降,净利同比降幅甚至高达 14.6%;2019 年全年,中国移动的净利润也出现了 9.5% 的同比下降。
在 5G 商用两年有余后,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改变。
近日,中国移动公布了 2021 年上半年财报,运营收入为 4436 亿元,同比增长 13.8%;净利润为 591 亿元,同比增长 6.0%。对比历年半年报数据,可谓是又交出了史上业绩最佳的半年报。
这背后,5G 的贡献是重要因素。
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 6 月底,中国移动的移动客户达到 9.46 亿户,其中 5G 套餐客户达到 2.51 亿户,渗透率达到 26.5%;移动 ARPU 为 52.2 元,同比增长 3.8%,扭转了自 2018 年以来的下滑趋势。中国移动披露,其 5G ARPU 为 88.9 元,4G 转 5G 客户 ARPU 直接提升了 10.0%。
在客户和 ARPU 双双增长之下,中国移动在个人市场的收入也实现了正增长,扭转了在 4G 时代提速降费、价格战等因素的不利影响。
中国电信同样如此,2021 年中国电信的移动用户为 3.62 亿,其中 5G 套餐用户达到 1.31 亿,渗透率达 36.2%;移动用户 ARPU 止跌回升,达到 45.7 元,同比增长 2.9%。5G ARPU 为 57.4 元,4G 升 5G ARPU 提升约 10%。
可以说,在经历了两年的大规模建设之后,运营商们在 5G 上终于见到回头钱了。而随着 5G 在政企市场的推进,其给运营商带来的收入贡献更是不可估量。
产业挑战:如何拔掉 4G 钉子户?
对于运营商而言,促进现有 4G 用户升级 5G,成为最紧迫的任务。
4G 用户近两年对于运营商最大的感受,那就是推销套餐升级的客服电话多起来了。“这几天运营商老给我打电话,让我打开 5G 开关。一天一个电话让我升级套餐,我直接给它拉黑了。”一位网友吐槽道。
实际上,当前运营商的 5G 套餐用户之和,已经远远大于国内 5G 手机出货量。数据显示,截止今年 6 月,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 5G 套餐用户总数分别为 2.5 亿户、1.31 亿户、1.13 亿户,累计为 4.94 亿;而信通院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 6 月底,国内市场 5G 手机出货量累计为 3 亿部。
这意味着有大量的 5G 套餐用户还在使用着 4G 手机。中国移动在今年的半年报中,除了公布 2.51 亿 5G 套餐用户之外,还公布了一个指标:5G 网络客户为 1.27 亿户,也即是在 2.51 亿 5G 套餐用户中,只有 1.27 亿户使用的是 5G 手机。
但相比之下,更让运营商们头疼的是,那些购买了 5G 手机,却一直关闭 5G 功能的用户。
近日有网友反馈,自己使用的华为 P40 手机在升级了最新的鸿蒙系统后,快捷功能区的“5G”开关消失了,“都不知道我的 P40 手机是否开了 5G 网络。”他说。
对此,华为手机产品线副总裁李小龙表示,去掉 5G 下拉快捷开关是中国三大运营商的统一要求,因为运营商发现很多用户买了 5G 手机但又关闭 5G 开关在用。
实际上,新浪科技发现并不是华为手机一家如此。
一位小米手机用户表示,自己的小米 5G 手机一直没有快捷 5G 开关,“我说在小米社区一直反馈怎么不做呢。”;一位 realme 用户也表示,只有初代 5G 手机才有快捷 5G 开关,现在都没有了。
实际上,去掉快捷 5G 开关后,用户也可以在网络设置中选择是否开启 5G 网络,只不过这个设置隐藏较深,一般的小白用户很难发现。
华为运营商 BG 总裁丁耘曾谈及 5G 用户的手机和套餐不匹配的问题时表示,华为正利用大数据,打通用户数据、运营数据和终端数据,使得机、网、套三者能够更好地匹配。
只不过,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共同努力。
在网络端,需要运营商在 5G 网络覆盖和体验上做到更好,并提供价位合适的 5G 套餐;在手机端,需要手机厂商推出更多价位合适的 5G 手机,推动 5G 手机普及;而在应用端,更是需要整个产业链共同寻找 5G 在个人市场的杀手级应用。
以 2020 年 4 月三大运营商联合推出的 5G 消息为例,其曾一度被视为能够挑战微信的 5G 杀手级应用,但时间过去近一年半,5G 消息还未迎来全国正式商用。
要让 4G 用户升级 5G,无论是电话推销还是取消 5G 快捷开关,都不是长久之计。为他们提供真正属于 5G 的应用和服务,才是根本之道。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国将限制量子等技术对华投资 外交部表示强烈不满、坚决反对
- 他山之石!海外运营商与云厂商的竞合之道
- 筹划收购量羲技术的禾信仪器,前三季度业绩大降
- AI赋能轻办公,全新小米平板7系列售价1999元起
- 小米手表S4发布:可操控汽车,售价999元起
- 小米手表S4发布:可操控汽车,售价999元起
- 小屏旗舰小米15系列发布:支持超远距离“无网通”功能,售价4499元起
- 小屏旗舰小米15系列发布:支持超远距离“无网通”功能,售价4499元起
- 中兴通讯回应联想英国起诉:很遗憾但不改维护合法权益的决心
- 千家早报|佛山照明拟收购易来智能50%以上股权;苹果智能明年将支持中文等语言——2024年10月30日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