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消息(乐思)现如今,全球5G竞速进入到白热化阶段,抢占5G建设先机对于提升全球通信产业话语权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全球各地均在大力推进5G网络建设,试图引领这一科技浪潮。
大国竞争的实质就是科人才的竞争。从5G技术到人工智能,从半导体芯片到量子计算,谁能够率先掌握下一代的核心科技,谁就能站在时代的风口,引领时代发展的方向。而所有这些科技进步,归根到底都依赖于科技人才。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培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对于5G的人才培育任重而道远。近年来,众多校企选择携手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与产业同步发展、同频共振。为了打造兼具“教学研”的5G通信技术实验服务平台,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联合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共同搭建了5G教培实验室平台,三方携手扛起5G+时代技能人才培养的时代重任。
5G时代亟需更多专业型人才
伴随5G时代大幕的拉开,5G已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数据显示,我国已经累计建成5G基站超过71.8万个,约占全球的70%,独立组网模式的5G网络已覆盖全国所有地市,5G终端连接数超过两个亿。
我国5G虽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不少的挑战。众所周知,5G采用了全新的网络架构、全新的网络技术、云化的部署、多样化的应用场景、这将对人才培养造成极大影响,也给通信工程这门老牌专业提出了新挑战。
同时,5G的大热也使得通信工程这一专业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5G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数据显示,到2030年,中国5G人才缺口将高达800万个,全民、全行业都有迫切的5G认知提高需求。而根据中国最大的招聘平台BOSS直聘发布的报告显示,通信工程专业是最受5G人才青睐的专业。
然而,在课堂上,想学习5G并非易事。除了技术标准严谨、复杂外,一套5G的端到端的学习环境,要配备无线设备、核心网及承载网设备、终端、业务服务器等,加上后续的人力维护成本,投入不菲。这也导致大部分高校无法为国家培育出更多专业型相关人才。
由此可见,5G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和教培中心建设成为当前开设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
打造应用型5G人才培育基地
面对新时代的新困境,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联合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共同搭建了5G教培实验室平台,该平台是集实验教学、创新孵化、考试认证、展示体验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综合性服务平台。
据悉,该平台依托中国移动5G云网优势和中移成研院的自主研发能力,为高校提供兼具教学研功能的5G教研学实训平台,可开展“5G无线网络优化”、“5G应用开发与测试”、“5G通信项目综合实践”等课程教学,是中国移动在全国打造的首个5G赋能智慧高校“产教研学”的5G通信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此外,在2021年3月中旬,落成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与中国移动四川分公司,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共同建设的5G应用试验中心。这是全国第一个5G高校实验室、第一个5G尊享教育专网、第一个5G赋能产学研的高校培训基地。
据介绍,锦城学院5G通信试验室采用了5G独立组网核心网,配套边缘计算服务器,无线接入网通过基带处理单元BBU、前传网关EU、室内射频单元RRU、前传网关EU、室内射频单元RRU(2.6GHz)部署形成学校信义大楼1楼实验室,室外农场以及校门口的5G无线信号覆盖。4.9G频段采用1D3U帧结构,峰值速率、小区容量、边缘速率等上行能力全面提升,满足上行大带宽视频回传需求。
寓教于乐,以情施教,以往只能在书本上看到的设备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锦城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信息通信工程类专业学科通过本平台的建设,可快速形成“一个加持、三个赋能”体系(即实验教学加持、就业赋能、科研赋能和管理赋能),全面发挥5G通信技术产业和“教学研用”的 融合作用。
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5G教培实验室平台是中国移动为高校专属搭建的一套完整的小型5G网络服务平台,涵盖核心网、基站、终端以及相关应用。包括5G网络管理平台、扫频路测平台、室内定位平台、5G教培平台以及5G基站设备、5G天线设备、扫频路测设备等,实验室及培训系统的搭建坚持实用性、先进性、兼容性、高效性、安全性五大原则,在为学校打造了1张包含5G所有通信设备的5G网络的同时,一方面设置培训课程、部署智慧应用,既能实现核心数据不出实验室,又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另一方面通过部署教培平台和5G应用,助力学校延伸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能,努力将5G教培实验室平台打造成为5G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
作为我国三大运营商之一,中国移动的综合实力一直名列前茅,对下一代移动通信人才的培育也十分重视,可以说,和锦城学院战略合作进一步填补了我国5G人才的缺口,为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承担起了应有的社会责任。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