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消息(岳明)在昨日开幕的2020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5G小基站面向行业应有与生态研讨会”上,中国电信研究院5G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刘洋发表了主题演讲。她表示,虽然今年国内5G网络建设以宏基站为主,小基站比重不大,但对小基站的需求一直以来都是非常明确的。目前中国电信主要关注于低成本小基站和增强型小基站这两类扩展型小基站的需求。
刘洋分析称,对于小基站的需求,主要来自于频段从4G到5G的改变。从业务需求来看,可以预估5G三大典型场景70%-80%的业务会发生在室内,主要的流量也会发生在室内,这就对室内覆盖的网络指标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因为频段的改变,用宏基站来覆盖室内的能力有所减弱。另一方面针对传统网络的无源室分,无法直接满足5G相关的应用需求。
谈及5G小基站的应用场景,刘洋表示主要分为2B和2C两种。“2B场景重点聚焦工业互联网、远程医疗等领域,在这些领域需要按具体的业务来定制不同的网络指标需求。2C场景主要是聚焦大流量的业务,包括高清视频、AR/VR这些业务。2B场景以及大部分2C场景可以采用分离式组网的数字化小基站架构,也就是目前探讨比较多的BBU+Hub+RU三级架构的形态,主要是满足成片流域的室内覆盖。对于家庭场景点状补盲的需求,我们考虑采用一体化小基站的形态来满足要求。”
她介绍到,就中国电信而言,目前该运营商主要关注于低成本小基站和增强型小基站这两类扩展型小基站的需求。
刘洋表示,低成本小基站需要切实地降低设备成本,比如硬件采用专用的ASIC芯片,或者用低规格的定制化单板级的通用硬件来实现。如果是基于通用硬件,建议软件采用非虚拟化的物理机运行,这主要是为了兼顾性能和成本。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的努力,行业在低成本小基站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对运营商来讲,目前产业链的可选择度要比之前4G时更多。
同时,她指出了低成本小基站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挑战。“我们在低成本小基站发展上也遇到了很多挑战,包括对多模高带宽的支持能力有待提升,芯片方案的成熟度不足。同时需要进一步对创新应用和商业模式进行探索。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觉得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解决。一是与现网其它网元的充分对接。二是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主要是考虑产业链充分繁荣之后后期运维的问题。三是可能存在的室内外同频干扰的问题。”
在增强型小基站方面,刘洋谈到,云网融合为增强型小基站带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云化小基站主要是针对园区、工厂垂直行业的专网需求来做的。这个时候单纯追求成本,可能会在某些场景中无法满足要求,采用云化方案的功能增强型的小基站,包括实现软硬件解耦,可以就根据容量需求进行弹性扩容,包括跟业务更紧密的耦合绑定。云化小基站可以实现5G小基站与MEC的 结合,支持与MEC和UPF的协同部署,以应对垂直行业的多样化需求。
那么,什么是小基站与MEC结合呢?在中国电信看来,这意味着小基站与MEC的结合需要满足两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云边协同能力。小基站是解决边缘覆盖问题的,解决了边缘覆盖之后,就需要考虑网络连接之上跟业务是如何打通的。这里面就要考虑小基站与MEC与云上业务整套的协同能力。多园区的云边协同能力就是其中一个例子。比如非常典型面向2B场景,对于一个全国连锁的企业来讲,能够在一个地域内方便地上云拿到其它园区的数据,这对企业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另一方面是实现信息共享的边网融合能力。并不是说小基站和MEC部署在一起就一定具备这样的能力,这里面有部署方式的问题。小基站跟MEC协同部署可以提供计算资源与运行环境的就近部署,一方面可以降低网络通信的时延--这是MEC最典型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实现企业应用的快速部署与上线。
“考虑MEC与BBU协同部署,能够降低单独部署MEC或者小基站的成本,使它的整体成本、整体的资源率达到最优。在部署基础之上,我们希望能够再得到一些附加的价值,这个附加价值主要是考虑资源共享的问题,考虑能力调用的问题。也就是说,接入侧能够直接获得的这些数据,如何通过MEC平台更好地为业务应用服务。这是我们认为能够更优的利用基础条件小基站和MEC融合协同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刘洋在研讨会上表示。
她分析道,两种标准化部署方式区别主要在于CU是部署在边缘云还是部署在中心云,主要考虑CU部署位置的问题。目前来看,全球运营商讨论比较多的还是第一种场景,CU和DU同部署在边缘云侧。也有部分运营商在考虑将CU做集中化部署,这样能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率,使CU对多个DU的资源控制优势发挥的更加明显。
除此外,刘洋还介绍了中国电信近期完成的两项产业推动工作。一是上个月中国电信在ODCC牵头完成了一项标准,这个标准与目前的小基站行业非常相关,聚焦于OTII 1U单路服务器,主要是面向低成本DU或者一体化DU的小基站形态。二是中国电信近期完成了基于标准化的5G前传开放接口整套设备的研发,通过协同产业链合作伙伴共同参与,目前已经通过了预商用的测试验证。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