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张庚:IPv6+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新起点

9月1日消息(九九)在日前召开的“2020(第三届)中国IPv6发展论坛”上,中国移动计划建设部项目经理张庚表示,国家战略和内生需求双轮驱动中国移动IPv6发展规划,中国移动固移并举端到端打造网络基础能力: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达10.1%,较年初提升6.5pp固定网络IPv6流量占比达2.4%,较年初提升1.1pp。

张庚指出,随着5G和云为代表的数字化浪潮来临,网络规模和复杂性持续加大,原生的IPv6在网络简化、网络体验、网络智能化等方面面临极大的挑战。在IPv6规模部署后,一系列IPv6新技术应运而生、快速发展,IPv6+将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起点,势必为IPv6规模部署提供更强的支撑。

先行先试,SRv6头压缩协议创新

张庚介绍,中国移动2019年在广东移动CMNet省网开展SRv6原生方案试点验证。通过试点发现,SRv6-BE可以有效解决MPLS业务机制下跨域的难题,提高开通速度和维护效率。此外,SRv6的指定路径能力,可以赋于网络差异化服务能力,为用户提供确定的路径和时延。

在现网部署过程中,SRv6存在封装效率较低等问题,为此,中国移动牵头制定SRv6头压缩创新方案:G-SRv6,目前这个方案取得很多国内外厂家的共识。通过头压缩技术优化,可以将SRv6报文的封装效率提升3-4倍,同时降低报文处理对芯片的要求。

张庚表示,G-SRv6的特点是通过控制面发布压缩SRv6 SID,SRH中包含不同类型压缩SID和标准128位SID,同一个Container的SID类型相同;引入COC flavor表示下一个SID的压缩类型;引入SI来表示G-SID在当前Container中的位置,作为Argument扩展在IPv6目的地址。

这种方案有几个优势:首先是开销比较小,压缩SID列表提取通用前缀,替代原有每个128位SID的表示方式;二是平滑演进、增量部署,SRH的SID列表中可以同时编码128位原有SRv6 SID和压缩G-SID;三是与标准SRv6和SRH定义兼容,没有改变SRH头部格式定义,标准SRv6可忽略SI字段;四是硬件友好,现网设备可软件升级支持,可以在现有网络中快速实现规模部署;五是地址节省并易于部署,地址规划灵活,可使用任意长度前缀;最后是不需要新的路由器,不需要修改路由规划,压缩SID可与标准SRv6 SID共享locator。

2020年7月初,中国移动完成华为、中兴、新华三路由器的G-SRv6数据面实验室测试,包括单压缩域、跨压缩域、压缩域与标准域混编场景。2020年9月计划开始由第三方控制器对接华为、中兴、新华三,开展G-SRv6控制面板和数据面的实验室综合互通测试,以及SRv6 Policy主设备保护等可靠性方案互通,为在江苏、浙江、广东开展现网试点积累经验。

对于IPv6 BIER组播技术承载,张庚介绍,BIER用头部编程的思路做组播协议,可以减少现网中对状态的要求。通过组播承载视频业务尤其直播业务,可以有效减少承载网和业务系统压力。目前,业界尚未就IPv6 BIER封装模式在标准上形成统一意见,中国移动将基于现网互联网电视业务部署需求,积极推动构建IPv6环境下的BIER创新方案。

应用探索,IPv6+云边网协同和承载网切片

5G时代,2B MEC业务蓬勃发展,云核网元和MEC应用下沉到园区,云边网协同面临很大的挑战。首先是MEC节点需要采用动态路由技术和企业本地网络、边缘云、中心云、公有云以及互联网进行对接,实现APP即配即通;另外,云网融合需要实现云、边、网的端到端业务自动化发放和运维。

张庚表示,后续中国移动将会对5G基于SRv6技术的云边网融合承载方案进行探索。在云网协同、智能管控、IP承载网以及基础网络方面都会做一些相关研究,形成方案。在云网协同方面,以云为核心网需求,网随云动,实现“业务被动适应网络”向“网络主动、快速、灵活适应业务”转变;在智能管控方面,编排器统一管控网络和云,业务快速开通,基于telemetry实时感知网络状态,基于AI和大数据预测性运维;在IP承载网方面,满足不同位置部署场景,实现一网多云、一网多业务的统一承载;在基础网络方面,使用SRv6极简协议,一跳快速入云,快速跨域对接。

与此同时,中国移动也在探索基于IPv6+的承载网切片,也就是端到端业务SLA保障方案。“5G切片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业务,5G业务的保障从无线接入网到核心网以及之间的SPN,目前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切片方案,有些项目已经部署应用。”张庚说:“但作为端到端业务保障不可或缺的一环,从核心网到内容源的数据承载网切片保障方案还有待加强。”

从管控角度,需要保障切片能够独立管控;从转发角度,需要保障物理资源或者逻辑资源的转发能力;同时需要做端到端业务部署,保障端到端拉通不同的领域,来整体呈现业务。在架构上,可以选择VPN Over SRv6的方案来实现;在控制面上,承载网协议包括Flex AIgo、多拓扑等;对于转发面,有Flex E硬管道技术可供选择。总的来讲,承载网的切片技术有可能是软硬结合,多种技术相结合的整体性方案。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0-09-01
中国移动张庚:IPv6+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新起点
中国移动张庚:IPv6+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新起点,C114讯 9月1日消息(九九)在日前召开的2020(第三届)中国IPv6发展论坛上,中国移动计划建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