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8月21日消息(艾斯)来自Light Reading的报道称,根据Signals Research Group的发现,AT&T正利用三星和爱立信提供的设备在达拉斯进行Open RAN网络设计的商用运营。
此举非常重要,因为这表明Open RAN技术已经成熟到了一定程度--作为全球领先5G服务提供商之一的AT&T,已经可以在商用环境中使用市场上最大的网络设备厂商中的两家提供商的设备运行该技术。
不过,AT&T尚未准备好公开讨论其Open RAN的发展情况。
“我们对此真的无可奉告。”一位发言人在回应Light Reading关于这个话题的询问时写道。同时,参与这项工作的两家供应商也未补充任何内容。
“三星是Open RAN社区的领导者,并且已被宣布为AT&T的5G供应商之一。我们并不会对运营商的网络计划发表评论。请联系AT&T了解有关其网络细节的问题。”三星在回应媒体询问时表示。
爱立信方面也表达了类似的立场。
有关AT&T Open RAN发展的详细信息来自于Signals Research Group的Mike Thelander 和Emil Olbrich。该公司在AT&T的总部达拉斯进行了一系列网络测试,包括一些使用三星和爱立信设备的AT&T站点。
该公司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写道:“看到在美国大陆进行Open RAN部署是令人鼓舞的。”Signals Research Group解释说,AT&T已经在达拉斯市区附近的几个站点部署了三星毫米波无线电单元,这些设备连接至爱立信的基带单元。
Mike Thelander解释说,该公司无法确认三星无线电单元和爱立信基带单元之间使用的确切接口。他说,该接口可能使用O-RAN联盟的官方标准,也可能仅仅是一家供应商开放了CPRI接口。
他说,无论如何,“AT&T推动其供应商支持多供应商5G NR网络,要比他们是否已经符合O-RAN联盟接口标准更为重要。至少他们正在努力。”
那么AT&T的Open RAN站点性能如何呢?Mike Thelander 承认,“性能可能可以更好些。AT&T将两家供应商带到了舞台上,他们还需要弄清楚怎么一起协作。”
尽管如此,三星和爱立信同意为一家重要的传统无线网络运营商在一个多供应商环境中互相进行设备连接,这对行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这是因为,Open RAN技术已经迅速从一种模糊的网络规范演变为一种白热化的行业趋势,这种趋势正日益与中美两国之间的地缘政治斗争相关联。
实际上,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将在下个月举行一场Open RAN论坛会议,美国国务卿将在此次活动上发表主题演讲。
Open RAN的核心承诺是允许运营商混合和匹配来自不同供应商的技术。与目前的状态相比,这是一个重大变化--在当前状态下,一个供应商会提供几乎所有的设备。
运营商们吹捧Open RAN会带来诸多好处。而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这项技术将使运营商更容易让供应商们相互竞争,从而有可能降低价格。
目前,NEC、富士通、三星和多家美国新兴企业都是Open RAN的积极支持者。
AT&T并不是唯一一家采用Open RAN技术的大型无线网络运营商。Verizon的高管也表示,该运营商正在测试这项技术,而沃达丰则表示,可能会在10万个站点上实施这项技术。
与此同时,像Dish Network和日本乐天移动(Rakuten Mobile)这样没有传统网络包袱的新兴运营商,已经全心全意地接受了Open RAN技术。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华为发布数据通信未来十大技术趋势报告 智算数据中心网络或迈入百万卡时代
- 武汉等10座城市入选2024年“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名单
- 中国台湾禁止台积电在海外生产2纳米芯片
- 中国台湾禁止台积电在海外生产2纳米芯片
- 中国移动总部首次规模集采5G直放站:总规模超65万台
- Q3东南亚智能手机市场增长15% OPPO首次领跑
- Q3东南亚智能手机市场增长15% OPPO首次领跑
- 中国移动总部首次集采5G大功率光纤双频及无线直放站设备:总预算约5.5亿元
- 中国移动首次5G大功率(2.6G单频)直放站设备集采:总预算近两亿元
- LG电子加速进军5G专网市场 强调B2B业务协同效应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