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消息(九九)5G和AI已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也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两者互融互促、共赢共生,加速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进程。
在今天举行的WAIC云端峰会上,中国移动总经理董昕表示,中国移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全力以赴加快5G、AI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丰富5G+AI技术应用场景,努力成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主力军。
5G+AI创新发展,推动价值变现
加快5G网络建设,夯实连接基础。董昕介绍,截至目前,中国移动已建成超过14万个5G基站,在超过50个城市提供5G商用服务,着力建设覆盖全国、技术先进、品质优良的5G精品网络。与此同时,中国移动加速推动5G技术创新和标准成熟,位列全球运营商第一阵营。并推出的百亿生态引入和百亿分享计划,带动5G产业链整体升级。
搭建人工智能平台,做强智能引擎。在去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移动发布“九天”人工智能平台。一年来,“九天”提供从基础设施到核心能力的开放服务,累计孵化应用近百项、服务用户超9亿,已成为推动5G+AI规模化应用的“引擎”。
创新5G+AI应用,推动价值变现。在企业内部融通融智,强化智慧运营。以智能客户服务系统“移娃”为例,服务9.5亿用户,月交互量2.1亿次。面向企业外,为各行各业注智赋能,助推转型升级。中国移动推出的100个5G行业应用“样板间”,大都融入了AI技术和应用。例如通过AI安防,能够便捷高效地实现场馆人流监控及电子围栏,这个应用将在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项目中使用。
5G+AI融合聚智,加速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董昕指出,随着5G网络建设提速,与云、边、端等基础设施协同,将有效促进万物互联和数据汇聚,大大降低AI使用门槛,全面推动AI 融入经济社会发展。5G将使AI更泛在。
董昕进一步指出,随着AI成为5G网络承载的核心应用,将加快促进5G网络和云、边、端等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演进,最大程度释放云网的综合效能。由此可以预计,AI将使5G更智能。
可以想象,5G和AI的融合将引发链式变革,产生乘数效应,加速万物互联、万物感知、万物智能,对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产生深远影响。
在数字化生活方面,“高速连接+感官智能”将催生人机交互新应用,视觉、听觉、触觉智能会在个人穿戴、家居设备中快速渗透,展现丰富多彩的智慧生活。
在数字化生产方面,“可靠连接+专用智能”将催生智能制造新业态。凭借高可靠、低时延特征,5G将整合工业生产各领域离散网络,推动AI 融入制造业全流程、全环节,大幅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
在数字化治理方面,“广域连接+通用智能”将催生智慧治理新模式。5G的超大规模连接特性,将促进教育、医疗、交通等各领域线上互通,加速数据要素的充分流通和高效运用,支撑AI 学习,推动社会治理向协同化、精准化、高效化方向转变。
5G+AI规模化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 融合
董昕介绍,面向未来,中国移动将顺应信息通信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契机,发挥自身的网络、用户规模和海量数据优势,大力推动5G+AI规模化应用和价值创新,努力为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 融合、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首先是实现AI规模化商业价值。主要设想是,紧扣数字经济发展,结合保障和改善民生,加速5G+AI规模化拓展。面向百姓大众,赋能云游戏、多形态直播、云XR等业务,提供沉浸式娱乐体验;面向千家万户,赋能智能家居、视频精准推送、3D体感游戏等应用,创造智慧安居美好生活;面向各行各业,提供安防监控、智能巡检、工业质检、智慧阅片等智能化解决方案,助力产业升级、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
其次是实现AI规模化技术价值。主要设想是,一方面,全方位布局泛在AI基础设施,构建全球领先的智慧云网。将AI融入到5G网络规划、建设、优化和运维的全生产周期,搭建网络智能化开放创新平台,推动网络智能化应用和规模化部署,使5G网络更“聪明”。将AI融入移动云,推进大规模算力建设,今年将面向行业伙伴提供智能云方案。另一方面,建设开放共享的智慧中台,构筑能力即服务(AaaS)体系,积淀、汇聚企业内外部通用成熟能力,降低门槛,提高效率,使创新更开放、更便捷、更高效,使AI应用百花齐放。
最后是实现AI规模化社会价值。主要设想是,履行央企责任,通过产学研联合创新,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业开放、合作、共赢,促进更多AI芯片、能力、应用成熟商用,加速产业繁荣。中国移动将自己定位为新型智慧城市运营商,强化人工智能与医疗、教育、交通、环保、应急指挥等社会治理各方面的 融合,消除数字壁垒和信息孤岛,使社会治理更加科学高效、人们生活更加智能便捷。
董昕表示:“中国移动将通过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这一平台,与全球产业伙伴加强沟通对话,开展更广泛、更深入、更高效的合作,共同推动5G+AI规模化应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添薪续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