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消息(九九)在今天举行的“GSMA Thrive·万物生晖---新基建与企业数字化论坛”上,中国移动政企事业部副总经理俞承志表示:5G已成为引领融合创新、激发新型信息消费的新动力,成为促进产业升级、驱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引擎。
最新报告指出,到2035年,5G将带动全球各行业的产出达到13.2万亿美元,其中制造、信息通信等行业的产出增长将超过万亿美元。
俞承志表示,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国移动将发挥5G网络建设的主导者、5G融入百业的推动者和5G服务大众的先行者的作用,落实好新基建的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社会、民生各领域的融合、融通、融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5G不只是一张网,但5G也仅仅是一张网
俞承志介绍,5G将加速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充分释放数字化应用,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首先5G将带来基础设施的升级,5G和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技术的结合,将充分发挥乘数效应,实现 融合与系统创新。“因此我们认为5G不只是一张网,更是AICDE等技术的加速器,将赋能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但5G也仅仅是一张网,唯有与其他能力相结合,才能助力数字经济的加速增长。”
第二,5G将加速产业 转型。5G与各行业的 融合将改变生产运营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以现在最火的工业互联网为例,5G的数字化连接能力将助力打造数字化工厂,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即数字孪生;5G的远程化控制能力,能够实现劳动密集型生产向无人化和少人化生产转型,降低人员的工作强度,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增强一线工人的幸福感;5G的灵活化部署能力,将推动企业从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向小批量、多品类、以销定产的柔性化制造转型,提升全要素的生产力;5G的智能化运维能力,将推动制造企业从产品制造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型,基于远程数据采集,实现产品的预测性维护,从卖设备到卖服务,实现价值链的延伸。
第三,5G将促进跨界融合创新。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竞争是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只有与产业伙伴 合作,5G才能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中国移动因此提出4个共同:需求共同发现,产品共同创新,项目共同交付和价值共同创造。
深入实施5G+计划,推动5G融入千行百业
俞承志介绍,截至今年5月,中国移动已建设14万个5G基站,覆盖56个城市,5G套餐用户超5500万。计划今年底,开通30万个5G基站,面向340个城市提供5G商用服务。
在此基础上,中国移动为行业客户打造5G精品专网,推出优享、专享和尊享三种专网模式,实现网随业动按需建网。同时,运营模式也由传统的公众网络向客户侧专网转变,为行业客户提供专属的网络设计、专属的网络优化和专属的网络运维服务。
在5G与AICDE融合创新方面,构建集传输、存储、计算、感知于一体的新一代泛在智能基础设施,为合作伙伴提供电信级、开放的、能力丰富的应用生长环境。打造“九天”人工智能平台,提供连接与智能融合服务能力,并支持各类算法入驻;提供OneLink/OneNET海量连接管理能力;构建全国N+31+X的移动云资源池,提供就近服务能力;基于9亿个人用户与千万政企客户,提供合规的大数据分析服务,拥有服务器20000 台,日均接入数据量 1100+TB;构建地市、区县、园区分级边缘计算体系,2020年在全国按需提供边缘服务。
在5G应用落地方面,中国移动联合行业伙伴深入典型生产场景,打造多个业界第一,包括全国首个5G智慧电网、全国首个5G+全场景智慧港口和全球首个5G+智慧物流产品发布等。 与此同时,中国移动成立全球合作伙伴大会5G生态联盟,发布智慧矿上燎原计划等,树立5G领先形象,与合作伙伴共建5G发展生态。
“5G时代是万物互联赋能千行百业的时代。5G不仅仅是运营商的5G,更是千行百业的5G。”俞承志说:“在5G创新应用的道路上,中国移动愿意与产业各界携手并肩,共同开创数字经济的新时代,共同构建产业发展的新未来。”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移”起向“新”: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信息科技保驾护航
- 工信部批准6项量子密钥分发领域行业标准
- 三大运营商2024年省分一把手大调整:27位总经理走马上任
- 中国铁塔2024年POI产品集采结果出炉 中兴等四家厂商中标
- 对话华为周军:升级运力、以网强智,把握AI时代确定性机遇
- 中国移动邓伟:“两个不 两个一体”顶层设计 构建天地一体网络商业闭环
- 国芯科技高性能AI MCU芯片新产品CCR7002内部测试成功
- 国芯科技高性能AI MCU芯片新产品CCR7002内部测试成功
- 三大运营商10月成绩单:中国移动继续领跑
- 中国移动WAF软件集采:启明星辰和山石网科信中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