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3日,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金融展在北京展览馆盛大开幕。本届展会以“金融新时代 科技新发展 创新新气象”为主题,来自国内外金融系统、金融科技企业及各大媒体的领导和代表齐聚现场。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范一飞,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科技监管部副主任李丹,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主任张野出席开幕式,2018金融展正式拉开帷幕!
展会同期举办的“中国金融发展论坛”也成为金融行业的高端学习交流平台,受到国内外金融界的高度重视与广泛认可。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领导出席论坛并发表重要讲话,多家金融机构及科技企业的领导和专家围绕“金融新时代 科技新发展 创新新气象”和“智慧、安全的金融新时代”两大主题发表演讲。其中,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政企客户分公司副总经理魏冰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移动大连接、智领新金融”的演讲。
连接是创新发展的加速器
移动通信技术与各行业密切相关。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不断推动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在2G时代
主要有语音通话、短彩信、文字网页;
·到3G时代
智能手机出现,流量价值凸显,视频通话、网络游戏、图片网页不断产生;
·而4G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繁荣了移动互联网生态,移动交通、移动医疗、移动社交、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新业态不断产生。
·而即将到来的5G将改变社会
实现万物互联,创造无限可能。
今日,信息化发展的奇点出现,未来已来。奇点就是连接,连接是“万物智联”的基础,是加速行业融合、创新发展的加速器。中国移动致力于构建精品网络,通过加强移动通信网络、物联网、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全方位提升连接规模、速度和质量。网络规模再创新高,4G发展加速普及,用户总数已超过9亿,4G用户7.2亿,物联网连接数达到3.84亿,政企客户数超过670万家。
·在移动通信方面
中国移动正加速推进5G部署,促进各行业 融合,满足金融科技的连接需求。5G和4G相比,速率更快、可靠性更高、时延更低,与此同时,5G应用场景将不断丰富化。5G提出的增强移动宽带、低时延高可靠、低功耗大连接三类应用场景,催生了各行业的 融合。中国移动正扎实推进5G进展,已规划出5G发展路线图,并逐步落实5G建设。
·在物联网方面
中国移动加速NB-IoT部署和跨行业应用推广。中国移动物联网智能连接数达到3.87亿,NB-IoT覆盖了355个城市,OneNET平台连接数超过5000万。除此之外,中国移动打造了“云管端”物联网生态圈,携手各方共建物联网产业联盟,已吸引了23家理事会成员,376家联盟成员。
·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
优质、卓越的网络能力奠定了行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基础。中国移动自建光缆总长度超过1200万皮长公里,骨干传送网带宽超过285Tbit/s,也率先引入100G系统,建成了迄今全球最大规模的OTN网络。除此之外,中国移动还有遍布全球的资源覆盖,为金融行业客户的海内外业务保驾护航。
连接赋能行业,应用百花齐放
依靠强大的连接能力,中国移动将发挥自身优势,赋能各行各业,推动应用的百花齐放。
·终端连接
使金融设备更智能,资产更安全。依托中国移动的物联网能力,实时监控终端信息、查询状态、设置电子围栏等多种方式,加强终端安全。
·视频连接
视讯融合提升保险效能。中国移动拥有专用的视频采集设备,为定损员和协赔员提供车险、农险等业务的视频信息采集工具,并让远程管理人员可通过实时视频指挥前端定损员、协赔员,监督整个定损过程。
·数据连接
中国移动依托海量的数据资源,实现 的跨界融合,通过身份特征、行为特征、社交关系等数据,助力行业客户全面加强风险防控能力。
·位置连接
中国移动通过开放实时位置查询能力,为行业客户提供创新的风控手段,防范金融欺诈,保障用户财产安全。
面向未来,中国移动愿携手金融产业各方,“以人为中心”,携手开拓“万物互联”新时代。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千家早报|十二部门印发,事关5G规模化应用;小米申请“超级小爱主动智能”和 “AIOS” 等商标——2024年11月26日
- 未来家居装饰的人工智能设计趋势
- 个性化客户体验:人工智能在现代营销中的作用
- 引领2025:技术变革如何塑造未来商业格局
- 万物人工智能(AIoE):重新定义未来的智能生活与工作
- 什么是环境智能——引领未来生活方式的革新
- 打破生态壁垒,自研双芯抢网:OPPO Reno13系列发布,2699元起
- 打破生态壁垒,自研双芯抢网:OPPO Reno13系列发布,2699元起
- “移”起向“新”: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信息科技保驾护航
- 工信部批准6项量子密钥分发领域行业标准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