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被誉为“新四大发明之一”,这一方便快捷的支付手段,蕴藏着无比广阔的市场。尽管前有微信、支付宝领跑,后有银行发力追赶,但通讯运营商们手握上亿用户,仍然想要分一杯羹。
近日有市民向记者反映,在打印话费发票时,遭遇支付渠道的“捆绑营销”。有中国移动的工作人员称,因为纳税等原因,如果不使用旗下的“和包”支付,明年充值的话费可能打不了发票。记者注意到,负责运营“和包”的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因多项违规行为,近日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的行政处罚。
不用“和包”难打发票,使用“和包”又有处罚背景,不少市民担忧,这明年的话费又该如何充。
记者调查 非“和包”充话费难打发票
“扫码安装‘和包’APP吧,不然明年就可能打印不了话费发票。”2017年只剩最后一周,市民刘女士来到长沙某移动营业厅,想要打印一年来的话费发票报销,却遇到了工作人员的强势营销。“作为消费者,如何选择支付渠道应该是我们的自由,把支付渠道与打印发票捆绑在一起,感觉很别扭。”
根据刘女士提供的情况,记者昨日来到这家营业厅,以用户的身份要求打印发票。一位工作人员立马上前来,推销“和包”APP,“你们通过微信或者其他途径交话费,很有可能少缴纳了税款,所以发票会打不出,”该工作人员解释称,“和包”作为移动自己的支付工具,能够避免这些情况,“你下载安装以后,绑定一张银行卡,就能在线交话费了,而且装‘和包’还会有很多活动,送话费、积分兑奖什么的。”
记者观察到,不少前来打印发票的市民,都被工作人员强行“安利”。但大部分用户还是心有顾虑,“现在缴费渠道那么多,已经很方便了,为什么还要我们装这个?”“绑定银行卡后,交话费都得从这个账户里出,万一账户里钱不够,还得转,太麻烦了。”
遭遇处罚 未经客户同意开立支付账户
那么这个“和包”究竟是个什么产品?它的运营情况又如何?
根据中国移动的官方网站信息,“和包”是中国移动面向个人和企业客户提供的综合性移动支付业务,由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运营,该公司是中国移动旗下唯一一家提供支付清算服务的公司。
记者查询到,12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发布了一份行政处罚信息公示,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因存在多项违规行为,被处以罚款5万元。
这份处罚文件显示,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存在多项违规情况,包括开立个人支付账户未按要求留存客户身份证影印件;为金融机构,或从事信贷、融资、理财、担保、信托、货币兑换等金融业务的其他机构开立支付账户的情况;客户参与和包券领取活动时,未经客户同意开立支付账户等。
渴望逆袭 通讯运营商急攻支付市场
从此次处罚的违规项目可以看出,中国移动急于通过“和包”强攻支付市场,拓展更多的用户,甚至踩到了监管红线。而从市场布局来看,不仅是中国移动,三大运营商其实都很热衷于支付这块香饽饽。
在中国移动2017年股东大会上,中国移动CEO李跃表示中国移动在移动支付方面成绩不错,目前中国移动手机钱包“和包”注册用户已经超过2亿人,未来会在交通方面继续深入发展。
中国电信则选择将互联网金融业务作为转型3.0阶段的经营重点之一,还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开展相关业务,“翼支付”是其核心产品。中国联通主要通过战略合作进入金融领域,推动移动支付的发展,并通过联通支付有限公司获得支付牌照,推出“沃支付”业务。
虽然“三巨头”都将移动支付作为未来重点发展的业务之一,但结果似乎并不如运营商所想的那样,街头巷尾最火热的,还是微信和支付宝。现在的局面对于运营商来说可谓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华为发布数据通信未来十大技术趋势报告 智算数据中心网络或迈入百万卡时代
- 武汉等10座城市入选2024年“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名单
- 中国台湾禁止台积电在海外生产2纳米芯片
- 中国台湾禁止台积电在海外生产2纳米芯片
- 中国移动总部首次规模集采5G直放站:总规模超65万台
- Q3东南亚智能手机市场增长15% OPPO首次领跑
- Q3东南亚智能手机市场增长15% OPPO首次领跑
- 中国移动总部首次集采5G大功率光纤双频及无线直放站设备:总预算约5.5亿元
- 中国移动首次5G大功率(2.6G单频)直放站设备集采:总预算近两亿元
- LG电子加速进军5G专网市场 强调B2B业务协同效应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