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前,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分别发布了未来一年M-IoT发展路线图,8月下旬,中国联通也就“物联网平台+”生态战略发展规划进行了披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物联网基础能力的构建:包括网络连接能力、平台能力、安全和全球化;
2、产业合作计划:包括聚焦垂直行业、产业联盟、开发者计划、资金扶持。
综合来看,中国联通通过网络连接+模组标准化、规模化+连接管理/使能+云计算/大数据+对外合作(垂直行业、国际漫游)等全方位推进物联网的发展。
根据发展节奏,中国联通物联网策略采取了三步走:
第1阶段:做强连接,支持各领域的广泛连接;
第2阶段:聚焦重点领域合作,实现物联网业务的规模化快速输出;
第3阶段:携手合作伙伴,共同拓展物联网垂直领域平台能力,开展 数据应用等服务,推动产业创新。
包括华为、亚信等企业相关人士认为,物联网的重点在于运营。面向万物互联时代,由传统的“以人为中心”向“以物为中心”转变。此前的商业模式由B2C演进为B2B2B&B2B2C,计费模式由时长+流量转变为连接+会话次数,传统注重语音+数据的网规网优向聚焦覆盖+电池续航寿命,终端管理由用户自管理向网络协助管理终端……对于运营商而言,意味着以“网络为中心”转化为以“商业为中心”,通过运营使能行业。
而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发展密不可分,物联网将产生海量的数据,并且数据的及时性、完备性将更加明显。海量数据可以对人工智能进行
训练,同时,人工智能还能作用于物联网,实现设备相互学习、挖掘有效数据、智能决策等功能,并能推动数据在物联网不同的垂直行业之间频繁流动。
1.追求覆盖的 与广度
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发展蜂窝物联网一样,中国联通物联网需要满足多样化、复杂场景的需求。
除了传统的蜂窝网络(GSM、WCDMA、LTE)之外,中国联通推进NB-IoT、eMTC建设部署之余,还保持关注、适时推进LoRa和ZigBee,以实现低、中、高速率完善覆盖。
目前,中国联通正在坚定不移地推进NB-IoT全国网络商用。
中国联通已在全国数十城市完成了NB-IoT试商用开通,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实现了全域覆盖。2017年Q3,中国联通采用通用硬件和NFV技术,完成了核心网云化工作,使得全国300多城市具备了快速接入NB-IoT网络的能力。
核心网云化的完成,意味着联通网络架构的变革具备了面向5G商用的能力。
预计中国联通在NB-IoT商用策略上,将采取类似中国电信连接+会话次数的收费模式。
同时,为满足物联网业务对速率、移动性、语音等需求,中国联通也在加快推进eMTC试商用进程。
目前,中国联通在北京、广东等多个区域已经开通了eMTC试验网,具备试商用条件。近日,中国联通在广州思科智慧城开通了eMTC网络,首次在现网同时支持NB-IoT/eMTC两种技术。
从年初联通在北京现网实现eMTC数据传输试验,到6月MWCS上开启全球首个基于eMTC的VoLTE业务应用,再到在广州的现网状态下支持NB/eMTC双模制式……确切的说,在eMTC商用道路上,中国联通走在了三家运营商的前列。
在900M低频不足的情况下,发展LoRa和ZigBee也是一种互补手段,通过非授权频谱资源和已有的成熟产业链,达到网络、终端、业务的覆盖 和广度的协同,对于联通C-IoT自身的发展是有利的。
笔者认为,支持NB-IoT/eMTC发展,适时推进LoRa、ZigBee,在于中国联通在三家运营商竞争中处于弱势,基于自身资源考虑,成为运营商物联网发展中最具战略眼光和包容性的企业,没有之一。
2.推进全频模组背后的难言之隐
中国联通NB-IoT/eMTC可用网络频率为900和1800MHz。实质上,900M之于中国联通才是NB-IoT发展的最佳频段。
Comobs早期文章曾分析指出,由于联通900M在部署/重耕需要考虑存量移动用户的使用体验,尚难支撑联通完全在900M上发力NB-IoT,因此,1800M是联通发展NB-IoT的重点频段。
多位联通高层希望推动全频模组成为物联网产业的标配,乃至国家标准。
在笔者看来,全频模组其重心是希望业界不要忽视1800M之于NB-IoT的市场价值,通过标准化、规模化、开放化的模组推动成本快速下降,但很多时候情怀并不能左右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联通也正在继续努力在900M上申请NB-IoT频率,这表明了联通做大NB-IoT市场的决心和举措。
从芯片层面看,9月份乃至Q4是多个NB-IoT芯片面市的重要事件节点。据comobs观察,几乎所有的芯片商已经或即将推出涵盖支持联通900M/1800M频段的NB-IoT芯片。
目前,如已商用的高通MDM9206支持700M~2100MHz;Q3商用出货的联发科MT2625支持450~2100MHz;9月量产的中兴微RoseFinch7100支持452.5~2200MHz;RDA 8909支持452.5~2170MHz;海思Boudica 150支持698~2100MHz……上述包括联发科、中兴微、展锐、海思的芯片也均支持R.14。
因此,联通携手产业界推动全频模组的意义在于不仅仅是为了自身在国内市场的发展,也是为了全球NB-IoT商用适用于不同的频段组网,这实际上也降低了模组厂商全球规模出货的风险。
3.规模化市场有利于降低模组成本
除了三家运营商在最大规模市场全面推进NB-IoT之外,已商用的NB-IoT网络达10张,分别是Telia挪威、西班牙/荷兰/爱尔兰Vodafone、德国电信、韩国U+、KT、新加坡M1、阿联酋Etisalat……
此外,在全球宣布NB-IoT商用计划的有11家,包括新加坡Singtel、澳洲/捷克/新西兰Vodafone、中华电信、瑞士Swisscom、美国T-mobile、Sprint、日本软银、意大利TIM、德国Telefonica;
开展NB-IoT测试的运营商有18家以上,包括俄罗斯Megafon、巴西Vivo、葡萄牙NOS、南非Vodacom、智利Telefonica、芬兰dna、台湾FET、白俄罗斯MTS、白俄罗斯Velcom、希腊Cosmote、匈牙利Magyar Telekom、瑞典Telia Sweden、澳大利亚Optus、瑞典Tele2、奥地利T-Mobile、克罗地亚Hrvatski Telekom、西班牙Telefonica、冰岛Vodafone……
可以预见,NB-IoT全球的发展将在2018年迎来巅峰时刻。面向5G海量连接,NB-IoT是先行者,模组成本作为曾经的发展瓶颈,随着网络规模部署之后将迎来改观,联通高层以“很快”形容中国联通版NB-IoT全频模组普及的推进进度,模组价格大幅度下降的时间点保守预计在2018年Q2~Q3。
当前,NB-IoT模组已经降至60元以下,业界相关主流运营商如中国电信正在推动NB-IoT模组价格向2G模组看齐,这意味着什么?面向全球海量级的市场,如ofo等在智能锁中规模采用NB-IoT模组替代原有2G将成为现实,这也将夯实中国电信与ofo之间的合作,并使用户的体验更便捷。
4.联通会不会率先商用eMTC?
作为友商,中国移动接近400亿面向NB-IoT/eMTC网络建设进行投资,大部分资金必然投向NB-IoT网络升级/新建,中国移动NB-IoT基站规模超过中国电信也是必然,预计中国移动NB-IoT整体基站规模将接近60万个左右。
某家芯片商人士认为,中国移动必将建设覆盖优秀到难以想象的NB-IoT精品网。
为了低成本加强农村和偏远地区覆盖,加快转型发展,中国移动正在向监管部门申请重耕和LTE FDD牌照。
笔者认为,中国移动申请LTE FDD牌照意在eMTC(FDD)发展,并与中国电信、联通同步起跑发展eMTC重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但eMTC也适用于TDD,160万TD-LTE基站也是中国移动阶段性发展eMTC的竞争优势所在。
因此,已有77万个4G基站的中国联通,率先发力eMTC的商用,将有利于其在M-IoT发展初期占据部分先发优势,包括在网络成本、场景多样性甚至是连续的移动场景提供独到的用户体验。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联通不仅仅打造全频模组中不仅仅包括NB-IoT,还包括eMTC。近期,联通推出了定制版的eMTC模组,这一举措间接表明中国联通希望抢先电信、移动之前发力eMTC商用的谋略。按照三家运营商的规划,2018年是eMTC国内正式商用的时间节点。最近,中国电信在eMTC方面也展开了实质举措。
此前,在《从MWCS2017看M-IoT:eMTC+NB-IoT商用正当时》文末,comobs指出,一旦eMTC手机普及,由于成本更低且支持VoLTE语音,有助于联通2G网络频率重耕,eMTC的商用将实质促进中国联通NB-IoT的商用和4G的发展。不过,eMTC专利费是否存在如4G终端按整机收费的隐患目前尚无媒体报道。
5.2I2C是价值持续的重点
万物互联是未来5G时代的热点话题,但对于中国联通而言,当下,4G用户的圈地才是联通发展的重点。
今年7月,联通迎来了史上4G出账用户净增数最多的一次,4G渗透率达到54%之下,微信、QQ音乐/视频等存量用户也是联通4G潜在的增量市场,其实在与BATJS合作中,联通如果仅实现与腾讯等任何一家的 协同,就足够覆盖多数场景下数亿级用户的发展。
35%的4G网络利用率,对于混改中的联通自身而言是优势所在,存量用户规模大对于运营商的数字化转型期未必就是馅饼。因此,联通需要持续聚焦4G发展缩短竞争差距,在物联网领域有所聚焦才能有的放矢。混改下的中国联通将聚焦十三五规划重点领域,深耕制造业、重点行业、消费领域和智慧城市等领域,并制定差异化拓展策略。
目前,中国联通连接管理平台上线行业客户数已超过1万户,行业客户总连接数达到6000万,API调用超过30亿次。
随着2I2C、2B2C的推进,有利于联通低成本发展用户,并摊薄补贴,这种移动用户发展模式是否会应用于移动物联网的发展之中?正如上文提及的核心网云化,混改之后的联通,将实现协同业务应用的快速上线,加强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
其次,联通在全网通上能够实现与中国电信的协同,为何在物联网层面就不存在协同的可能性呢?局部业务的协同策略,应该成为近阶段两家运营商合作互利的策略之一。
在中期业绩中,联通披露了2017年上半年物联网发展的三个指标之一是聚焦车联网等重点行业。基于各种能力的输出,笔者认为车联网是IoT提升ARPU的重要举措之一,车联网用户对通信连接的价格并不敏感,全球化的一体服务将提升用户体验。
6.安全是物联网的基础
2016 年 10 月 ,美国东部遭遇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物联网安全攻击,当时造成近半个美国的网络瘫痪。一项调查表明,47% 物联网企业在行业应用中曾遇过安全问题。
由于终端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网络连接多样化、云端存储海量数据等原因,导致解决物联网的安全问题更加困难。中国联通在物联网安全方面将通过开放合作方式,在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等打造等全方位的安全能力,建立可靠、可用、可控、完整的安全体系,为客户提供端到端整体解决方案。
中国联通以基础平台为核心,推进物联网规模化发展,包括连接管理能力和使能平台,以实现可视化、高效率、低成本的物联网服务模式。中国联通还将推出新一代连接管理能力,具备五大优势:
第一,全方位安全防护。通过新推出的五种防护方案,用户可以对连接进行保护、对设备进行验证、对访问进行限制,对数据进行收集和监测,并提供可操作的报告和警报。
第二,增强的业务洞察能力。通过用量分析和可靠性分析,可以反馈设备行为和使用历史,方便用户对影响性能、成本和安全性相关的问题,及时采取行动。
第三,支持协同应用集成。可以与业界流行的协同应用进行对接,能够让协同应用的用户,方便迅速地从联通的平台获取物联网设备的用量,发现并解决与物联网设备相关的问题,从而降低物联网管理成本。
第四,低功耗广域网支持。能够在同一个平台,同时管理现有蜂窝网络、NB-IoT和eMTC 的物联网设备,满足企业在复杂场景下的统一管理需求。
第五,增值业务运营。能够在多APN、单APN等分离计费功能基础上,依托平台实现增值业务管理,为客户提供多种增值业务的运营能力。
7.人工智能有助于物联网发展
自2015年物联网专网工程建成投入商用后,中国联通目前能够为客户提供120个国家和地区,191家运营商的漫游接入,并通过eSIM降低全球连接的服务成本,可使企业享受本地化的网络服务和资费水平,帮助企业实现低成本、可持续运营的全球化部署。
实现“全球连接”的基础是国际漫游能力。中国联通通过国际漫游、物联网eSIM、跨平台对接和信令转换等多种方式,来打造“一点接入、统一管理、高效服务、成本可控”的物联网“全球连接”服务。目前,中国联通已和德国电信建立了物联网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共同打造覆盖中国和欧洲的一体化连接管理服务。在全球某些热点地区,中国联通通过信令转换的方式,帮助企业客户减少业务运营成本。
在应用使能方面,中国联通聚合各种共性能力,全面打造定位、语音、安全、地图等水平能力,对外提供标准化、集中化和开放化的应用使能服务。目前,中国联通正在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车联网、智能家居、智慧农业、智慧医疗等领域,推进行业通用能力的合作。
此外,中国联通正在加快IoT能力开放网关的建设,通过IoT能力开放网关,可对共性能力进行统一封装,以API等形式,实现对外开放,以松耦合方式,支持合作伙伴快速开发各类应用。
在第一届物联网生态大会上,发起成立的中国联通物联网产业联盟,包括航天科工集团、电子科技集团、树根互联、东软、光启互联、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阿里巴巴、腾讯、新华三、博世、海尔、上海诺基亚贝尔、霍尼韦尔、中兴通讯、华为、汉威电子、联想、川仪、软通动力、英特尔、亚信、大唐、百度、宜通世纪、高通、昆仑海岸、思爱普、思科、爱立信等30家知名单位。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韩强:韧性通信是预警发布的生命
- 中国移动基站前传设备集采:采购规模43.66万套,最高限价3.96亿元
- 报告:我国初步建立空天地海一体化应急通信网络
- 中国联通李福昌:“六位一体”推动5G-A从标准走向现实
- 沃达丰完成5G SA全德部署 覆盖90%人口
- 沃达丰完成5G SA全德部署 覆盖90%人口
- 英伟达挖角思科“顶级发明家”:能否开启第二台“印钞机”?
- 荣耀X60系列发布定档10月16日:首次搭载卫星通信,引领手机通信再造巅峰!
- GSMA智库:B2B服务将为运营商带来超4000亿美元机会
- GSMA智库:B2B服务将为运营商带来超4000亿美元机会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