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评论(张海龙)昨日,中国移动浙江公司在杭州召开蜂窝物联网试商用发布会暨物联网燎原行动启动仪式,宣布蜂窝物联网全省试商用。
浙江移动总经理郑杰在会上表示,浙江移动将投入20亿元专项资金建设蜂窝物联网络,打造两个物联网实验室(物联网开放实验室、物联网终端实验室),设立5000万元物联网终端年度专项补贴,完善一个物联网应用使能平台,扶植和支持100家物联网合作伙伴。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浙江移动的大手笔战略发布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工信部下发通知允许运营商使用原有频谱建设NB-IoT网络,继而扫清政策障碍之后,在“大连接”战略的明确指引下,中国移动开始凭借自己强大的资金实力和产业号召力,搅动蜂窝物联网市场。
浙江移动大手笔:20亿专项资金
郑杰指出,此次浙江省蜂窝物联网试商用与物联网燎原行动的发布,具有里程碑意义,将开启浙江移动物联网发展的崭新局面。
在试商用发布仪式之后,浙江移动将进一步聚焦网络、终端、平台运营及产业合作:在浙江全省各市主城区蜂窝物联网基本覆盖的基础上实现按需部署,并在年内实现浙江全省全覆盖;
打造良好的终端产业链生态,通过物联网终端实验室联合产业界共同做好终端运营;同时通过物联网应用使能平台为客户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应用开发和发布、智能硬件设施多方式接入等服务,推进产品快速迭代;推动产业链的尽快成熟和业务范围的对外延展。
郑杰透露,目前浙江移动物联网客户近1000万,预计年底前全省物联网连接数将超过1500万户、全年收入超过7亿元,并在2020年前实现连接数翻一番目标,突破1亿。
资金和产业链优势:中国移动后发先至
对于中国移动来说,物联网业务可谓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此前,中国移动已经基于GSM、GPRS建成了中国最大规模的蜂窝物联网,具备了建设、运维大规模物联网的经验与能力。面对新的窄带物联网需求,中国移动还推出了OneNET物联网开放平台,目前用户规模超过数千万。
在NB-IoT方面,中国移动已经与华为、高通、中兴等展开战略合作;在江西省鹰潭市建成了第一个覆盖全城的NB-IoT网络,并已在杭州、上海、广州、福州4个省市启动NB-IoT外场测试,江苏移动在南京、苏州、无锡、宿迁等地区规划建设近5000个NB-IoT站点。
在工信部下发通知允许使用原有频谱建设NB-IoT之后,中国移动多年积累的产业链优势及雄厚的资金实力将完全得到释放,实现后发先至。
双寡头格局渐成:移动、电信将展开激烈竞争
虽然,在传统电信行业呈现三足鼎立的局势,但在蜂窝物联网领域,笔者认为将出现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两雄争霸的格局。
在政策明确,目标确定的条件下,中国移动的能力无疑将全部释放出来,是要钱有钱,要频谱有频谱,要人有人。仅浙江移动一家就可以拿出20亿元来发展蜂窝物联网产业,由此可见中国移动的雄厚实力。
中国电信虽然没有中移动的财大气粗,但拥有明显的先发优势,依托800MHz的全网频谱重耕,中国电信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NB-IoT网络,30万个NB-IoT基站基本实现了全网覆盖;另外,中国电信还计划投入3亿元补贴NB-IoT产业链芯片、模组等薄弱环节。更重要的是,中国电信在政企市场拥有丰富的经验,更加了解行业应用的特点和用户需求。
反观联通,虽然早在2015年联通建成全球第一个NB-IoT示范点,在2016年启动了900MHz和1800MHz的外场试验,也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10余座城市开通了NB-IoT试点。不过,由于联通面临900MHz频率短缺,1800MHz部署投资较高,产业链不健壮,其建设速度较为缓慢。有预测称,2017年联通NB-IoT基站不超过8万个。
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国联通物联网在某些诸如车联网等细分领域,占有很重要的市场地位。而且正如中国联通董事长王晓初所说的,长远来看,中国联通更关注eMTC,因为需要高流量、低时延等应用场景,一定是5G+eMTC的结合。另外,连接的价值占物联网产业链的价值很低,最重要的还是数据挖掘,今年才是刚开始,明年才是快速放量发展的时期。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华为发布数据通信未来十大技术趋势报告 智算数据中心网络或迈入百万卡时代
- 武汉等10座城市入选2024年“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名单
- 中国台湾禁止台积电在海外生产2纳米芯片
- 中国台湾禁止台积电在海外生产2纳米芯片
- 中国移动总部首次规模集采5G直放站:总规模超65万台
- Q3东南亚智能手机市场增长15% OPPO首次领跑
- Q3东南亚智能手机市场增长15% OPPO首次领跑
- 中国移动总部首次集采5G大功率光纤双频及无线直放站设备:总预算约5.5亿元
- 中国移动首次5G大功率(2.6G单频)直放站设备集采:总预算近两亿元
- LG电子加速进军5G专网市场 强调B2B业务协同效应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