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创新研发:可弯曲耐用,下一代神经形态电子设备颠覆想象

标题:西电创新研发:可弯曲耐用,下一代神经形态电子设备颠覆想象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神经形态电子设备已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部刘琛副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张敏教授团队合作,发表了题为“Ultra-Flexible High-Linearity Silicon Nanomembrane Synaptic Transistor Array”的研究成果,该成果在高级材料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标志着神经形态电子设备研发的又一重要突破。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神经形态电子设备的重要性。作为一种模仿生物神经网络工作的电子设备,它能够模拟生物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决策过程,从而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硬件基础。而刘琛副教授与张敏教授团队的这项新成果,为下一代可穿戴神经形态电子设备的发展、系统集成和应用,提供了一种有潜力的候选器件。

该论文提出的柔性硅纳米膜突触晶体管,具有超强的耐用性。经历曲率半径仅2.2毫米的10000次弯折循环后,电学性能纹丝不动。这意味着该器件可用于运动时佩戴的健康监测设备,以及各种灵活的智能穿戴配件等。这一特性无疑将为未来可穿戴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使得设备更加轻便、耐用,且适用于各种复杂环境。

然而,神经形态电子设备的核心不仅仅在于其耐用性,更在于其独特的性能。通过调控栅极脉冲电压和宽度,该晶体管能够像神经元一样精准控制突触后电流,模拟生物神经网络的学习与记忆过程。这一特性使得神经形态电子设备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也为人工智能硬件落地推开了一扇大门。

此外,硅纳米膜突触晶体管在长时程特性中展现出卓越的线性度,手写数字识别准确率高达93.2%,这表明该器件在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无论是数据识别、智能制造还是医疗健康领域,线性度的高效表现都将为这些领域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该成果的研发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集成电路领域具有深厚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则以其独特的科研优势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为该项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模式,无疑为科研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总的来说,西电的创新研发——可弯曲耐用的柔性硅纳米膜突触晶体管,为下一代神经形态电子设备的发展带来了颠覆性的想象。这一成果不仅展示了我国在神经形态电子设备领域的领先实力,也为未来科技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创新的电子设备将会在各个领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惊喜。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5-02-11
西电创新研发:可弯曲耐用,下一代神经形态电子设备颠覆想象
西电研发的柔性硅纳米膜突触晶体管为神经形态电子设备带来颠覆性突破,具有超强耐用性和独特的性能,有望在人工智能、数据识别、智能制造和医疗健康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