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展锐开展以“构go”为主题的2021紫光展锐创见未来大会,发布了5G业务新品牌——唐古拉系列,并分享了创新业务AR领域的最新商用进展。
紫光展锐执行副总裁、消费电子事业部总经理周晨发表意见称,唐古拉是长江的发源地,孕育了璀璨的文明。展锐5G将以此为新起点,全力推动千行百业进入一个更加智慧的万物互联时代。“从现在开始,我们将打造展锐唐古拉产品家族。未来将分别会有6、7、8、9系四个产品系列。其中,唐古拉6系定位于5G普惠型产品,唐古拉7系强调产品体验升级,唐古拉8系主打性能先锋,唐古拉9系则代表着前沿科技。”
截至目前,已有超过50款搭载展锐5G芯片的终端品牌上市,在To B领域的行业应用案例超过百个,为物流、电力、采矿、交通、制造等行业的智慧化转型赋能。
展锐开始对5G有了全新规划,唐古拉品牌的系列化布局,就是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打造差异化产品,这代表着展锐对万物互联时代的追求和责任。
Cat.1引入新技术特性,追求持续创新
展锐强调在技术领域,持续引领标准演进。在大会上,展锐公布了一系列Cat.1bis新技术特性:包括eDRX/PSM特性、覆盖增强特性、BT特性、专业对讲、升级增强等。展锐高级副总裁、工业电子事业部总经理黄宇宁介绍称,引入新技术特性的目的是更好地满足当前物联网应用部署中的关键需求,同时再拓宽应用场景。
随着2021新一代Cat.1bis技术特性的发布和推广,展锐Cat.1bis芯片大大拓宽Cat.1bis技术的应用前景,实现从“万物互联”迈向“万物智联”。同时,也更好地赋能全球物联网市场,持续构建更广泛的数字生态。
探索创新业务,持续丰富终端生态
大会上,展锐宣布与亮风台合作,共同研发5G AR智能眼镜。展锐表示希望通过创新的5G+AI融合技术有效解决AR眼镜长期存在的技术痛点——包括延迟长、人机交互效率差、语音识别和人体动态识别不够清晰准确、有效感知环境不明显、画质不清晰等,从而提升产品智能体验。
如今,展锐可支撑的产品不断多元化,产品品类生态逐渐成型,也极具创新。展锐表示,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智能化终端,而紫光展锐将持续深耕,不断开拓新领域,让智能生活触手可及。
产业定位:做数字世界的生态承载者
在大会上,展锐重申了公司产业定位——数字世界的生态承载者。紫光展锐CEO楚庆详细阐述了这一战略定位的丰富内涵他表示数字世界生态可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提供基础平台的“承载者”,二是在承载者平台上繁荣发展的软件、应用及终端公司。只有拥有主芯片平台能力的企业才能成为生态承载者,而展锐有能力、有责任担负大规模生态承载责任。
展锐明确了自身的产业责任:做好生态“土壤”,一方面要为产业提供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帮助产业拓展新的空间,为产业进军新业务提供支持。
最后
楚庆表示,“新展锐是一家‘创业’公司,我们已经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正在从有序走向高效,改变来自于管理的提升和创新。”
从2018年底开始,展锐开展了一场自我变革,重塑企业的管理体系、质量体系、经营体系、业务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展锐依旧在各个领域上取得了突破。而经历了2019年的质量救亡、市场救亡,2020年的经营提升之后,2021年展锐开启“技术提升年”。
目前,展锐已开启研发“三大战役”,成立先进技术研究院,投入研发团队5%的力量,在面向未来的重要领域进行开拓性的创新和研发。同时在消费电子和工业电子领域启动新探索和新布局。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荣耀新机官宣10月25日开售,X60系列及平板新品发布会亮点抢先看
- 亚马逊推出全新Kindle系列,网友热议彩色阅读新体验
- 智能门锁“咬人”事件频发:设计缺陷亟待行业重视与改进
- 苹果或将在两年内推出更便宜版Vision Pro,售价约2000美元
- 苹果推出新智能家居战略:要让家里的屏幕无处不在
- 天猫精灵高端子品牌“哇哦”亮相Tech-G,闺蜜机引领智能生活新风尚
- 2024上海国际消费电子展盛大开幕:聚焦AI与智能终端,引领未来科技新风尚
- QuestMobile:中国智能穿戴APP月活用户达到1.4亿,华为第一小米第三
- 从好家电到好家庭!海尔智家Tech G 2024为“家”而来
- “纯血”鸿蒙今天起开放公测,早前内测反馈性能和流畅度显著提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