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观察4月25日 无需否认,金融科技目前在全球都是最热门的词汇之一。Fintech这个舶来品,在中外展现出出诸多不一致的地方。本系列文章,笔者将结合从业经验及行业观察,为你解读中外金融科技的不同之处。
第一大不同,要数银行在其中的参与程度。综合笔者的了解及各方消息来看,国外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参与程度已经非常深入,渐渐成为探索金融科技前景的主力军,而国内银行在这方面还普遍处于浅尝辄止,甚至观望状态。
在美国,知名的高盛和美国银行,都是金融科技的超级拥趸,他们采取的手段都是收购,通过收购有潜力的金融科技项目来补强自身的金融科技实力。其中,高盛不仅入股了Square和Bluefin等支付服务提供商,还巨额投资于比特币创业公司和大数据领域。美国银行主办有自己的年度科技峰会来挑选项目及伙伴,最新一届活动期间其宣布,每年用于新技术、数字项目和创业公司收购的预算为30亿美元。
此外,欧洲的德意志银行、瑞士银行,以及近代金融发祥地荷兰的银行机构,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资也非常巨大,着眼的技术领域非常前沿。譬如德国最大的银行德意志银行计划投资7.5亿欧元用于数字战略,并在内部成立一个数字智库,聘请400名员工集中精力展开内部研发。
反观中国,你会发现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动静要小得多,还停留在法规研判、营销导流、资源输出(如何资金存管)等层面,鲜见哪家银行投入巨资研发能够影响未来的金融科技技术及产品,也几乎没有哪家银行宣布收购或投资某一金融科技公司。相反,在监管尚未真正落地、民众正面认识尚未形成的当口,很多银行还在有意识地与金融科技创业公司划清界限。
在中国,参与金融科技投资当然也不乏实力机构,但他们多为非银集团企业,譬如海航、万达等。其中,海航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活动最为积极,投资入股了多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及金融科技产业链条上的公司。万达则采取自建,旗下万达网络科技集团和金融集团联手布局,在网络金融、征信、保险、财富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在最前沿的金融区块链领域,万达的研究及人员配置也走在国内前列。
造成这一中外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除了监管和大众认知等外部环境因素外,银行自身内部的发展状态才是导致这一差别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海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完全是非政策保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现代化企业,他们的忧患意识、创新意识要高于国内在特殊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同行。当金融科技行业创业创新的火苗烧起来时,他们能够很快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并快速跟进。因此,在海外发达国家,你很难听到创新的小金融科技公司传统的大银行金融机构扯皮撕逼的故事,而中国此类事件则屡见不鲜。
从各大调研机构的最新报告来看,国外的金融科技浪潮已经全面进入2.0时代,其最大的标志就是早起成长起来的如Lending Club、Prosper等进入滞涨甚至衰退期(如Lending Club的市值已然跌去过半),而银行等传统实力金融机构大举进入,且进入之后不止于金融上层应用的变革,更投资于科技底层技术的研发和储备,最典型的就是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这些技术一旦应用,将对现有的金融运转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内来看,尽管监管文件频出淘汰了一大批参与者,但金融科技的主角还是创业公司为主,其中包括估值已高达760亿美元(接近高盛公司的市值)的蚂蚁金服。目前,这些公司一方面研发输出技术,一方面集聚流量变革渠道,呈现出越来越强的架空银行之势——尽管他们口头上不承认,反而违心地称自己是“助贷平台”或“信息中介平台”——但明眼人都能够看到他们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替代。
在笔者看来,用户需求和技术变革永远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面对金融科技这波浪潮,银行在这两个层面的投入程度和表现,将直接决定未来的金融格局。久经沙场的国外银行已经行动起来,国内银行业应该感受到紧迫感了。(文/朱飞,公号zhufei101)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MIT想用AI设计电动汽车,大幅缩短设计时间并节省成本
- 美媒:一些中国大模型已经追平甚至超越美国产品
- 透过这场开发者圈的“年度盛典”,窥见华为开发者生态构建之道
- 谷歌Willow量子芯片有进步 但离实用还很遥远
- LLM很难变成AGI?科学家:创造AGI理论上可行
- PON在园区网络的“先天不足”,无源以太全光来拯救!
- 英特尔CEO黯然退场背后:芯片制造陷泥潭,AI起大早赶晚集
- 开源5年树立新里程 openEuler以智能 致世界
- 华为推出Mate 70手机引发高度关注 看外媒是如何评价的?
- 5G-A终端规模铺开响应“以旧换新”,湖北移动“机网套”协同刺激内需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