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如果你是通信圈人士,一定被一则名为《中国移动1000亿补贴阻挡全网通》的话题贴刷了屏。网络上流传的两张中国移动战略PPT截图,更是让一贯高冷的中国移动不淡定了。为此中国移动还特地发表了官方声明以正视听。中国移动回应称:相关内容严重失实,其所谓的PPT截图证据亦不属于中国移动公司,并指出对于多模多频全网通制式终端是积极支持的。
中国移动发布这份声明显然是为了自证立场,然而大部分吃瓜群众对于这份声明显然并不买账,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这份声明无异于“此地无银三百两”。
众所周知,中国三大通信运营商的网络制式并不不同,为了维护自身垄断利益,运营商往往更喜欢支持为自己网络定制的手机,因为如果用户要换网就要重新购买手机,这相当于给用户自由转网设置了一个成本门槛。不过,进入4G时代以来,“全网通”的市场呼场越来越大,2016年4月,国家工信部将六模全网通标准批准成为行业标准,更是受到大众一致拥护。“阉割版”的定制手机全面退出历史舞台已然成了大势所趋。
然而,对于中国移动来说,从战略上全面支持全网通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原因何在?且听笔者为你慢慢梳理。
3G时代,中国联通的3G基站才区区30多万左右;中国电信当时的CDMA下载慢、专利贵,导致手机价格偏高。在这期间,中国移动就凭着百万基站覆盖的优秀2G网络硬是在3G时代依然稳坐龙头老大的位置。
4G时代,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移动4G网络的综合表现依然是最优秀的,但是上传和下载的理论速度却要比联通电信的速度要低一些。正因如此,为了缩短差距,中国移动要求终端厂商支持LTE Cat7技术,即:上传和下载都支持双载波技术以缩短与联通电信的差距。
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移动的现实问题,由于中国移动的4G用户数以亿计的急剧增加,在人口密集的一线城市,其无线上网速度已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这迫使中国移动不断加强一线城市的4G基站建设,以保证用户的体验。然而,由于人口密集城市的基站本已相当拥挤,同时增加基站数量必然又导致基站间干扰增加,这同样影响用户的上网体验。因此,随着网络复杂度的不断增加,中国移动的网络优化工作变得困难重重。最终的结果是,中国移动的4G网络体验始终不及其它两家运营商。
现如今,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在4G网络方面的优势已然相当明显,中国移动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与日俱增。作为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老大哥”,中国移动要想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必须在新格局定型前做出突破,这一点中国移动自然心知肚明。目前,中国移动已采取一系列自我升级措施。比如:积极推动VoLTE的商用进程,将语音通话转移到4G网络上,以将2G网络使用的900MHz的优质低频段腾出来用于5G。
不得不说,中国移动的执行力还是非常强的。尽管处于相对劣势,中国移动仍在4G战场上交出了一个不错的成绩单。据中国移动董事长尚冰在2016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透露,截至到上个月月底,中国移动的4G用户已经突破了5.1亿人,而4G的基站也提前一个月完成了146万个的计划。移动4G用户的数量占到国内份额将近七成左右。这表明:中国移动4G手机市场占有率非常可观,如果中国移动的用户普遍人手一部全网通双卡手机,他们就有可能在使用中国移动的服务同时尝试使用电信或联通的服务。
事实上,在传统语音和短信成为过去时后,三大运营商早就把转型的主战场放在了流量经营上了。流量经营战的硝烟早就已经开始蔓延,在一些竞争激烈的沿海省份,其省内流量都可以算是免费赠送了,竞争之惨烈可想而知。如果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感觉到联通和电信的在移动的覆盖难点地区拥有更好的覆盖,加上无线速度稳定性、上网体验等优势将有可能导致中国移动用户出现流失。也就是说:在中国移动4G网络体验存在明显短板的情况下,一旦全网通手机普及,中国移动将不得不面对大量数据用户流失的尴尬局面。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这莫须有的1000亿或许来自业界对于中国移动高效搬迁2G/3G 自身存量用户升级4G的担忧。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移动最不想看到的情况就是用户使用着全网通双卡手机,用移动的卡打语音电话,用联通或电信的卡上网。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移动打心眼里不喜欢全网通手机了。
其实,4G时代初期,大量的终端厂商曾迫于中国移动的压力,推出不支持国际主流4G网络FDD的三模“阉割版”手机,以低价抢占市场份额,以用户的利益换取市场利润,与整个4G发展趋势唱反调,使得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的手机无法自由选择网络。但是,在全网通呼声日渐高涨的当下,让备受诟病的三模“阉割版”手机退出历史舞台,堪称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据《 》不完全统计,在2016年各品牌厂商推出的所有产品中,全网通款型普及率也已经高达95%。更有意思的是,中国移动曾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多次表态:“优化终端政策和资源投入,进一步推动支持TDD融合、支持主流模式和频段。”
希望中国移动能够口心如一,全面推动高品质全网通智能手机普及,让中国消费者真正享受到移动通信技术加速升级的网络福利。(完)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华为推出Mate 70手机引发高度关注 看外媒是如何评价的?
- 5G-A终端规模铺开响应“以旧换新”,湖北移动“机网套”协同刺激内需
- 六载华为开发者大赛,“赛”出云上开发新生态
- iPhone在华份额为何不断下滑?外媒分析:因无法提供AI服务
- 硬科技观察之智能体:2025年会是AI智能体爆发之年
- "以智赋网"关键一跃!华为首发Ambient Site构建无线智能化底座
- 硬科技产业观察之端侧AI:AI算力随身释放千亿价值
- “智网慧城”计划启动全球招募,以智赋网成MBBF 2024焦点
- 英伟达最亲密的伙伴SuperMicro股价大跌,对AI产业影响几何?
- 请回答MBBF 2024:关于移动AI时代的一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