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观察12月1日 Counterpoint公布的报告显示,今年双11购物节苹果手机在中国的销量并没有往常那么火爆,而华为以及小米销量增长,与苹果形成对比。但分析师也指出,虽然华为手机对苹果带来了冲击,但影响还不够大。
华为对苹果手机造成冲击
报告认为,在长达2周的促销中(10月30日至11月12日),苹果手机销量同比减少4%,华为、小米同比增长66%和28%。在促销期间,中国手机市场总销量同比增长5%。
苹果最新的iPhone 15起步价5999元,华为Mate 60起步5499元,小米最新的Mi 14起步3999元,三家都在竞逐高端市场。
阿里巴巴、京东并没有披露具体销量数据,不过京东透露,苹果产品在该平台的销售额突破100亿元。小米则表示,在双11期间总商品交易价值超过224亿元。
分析师普遍认为中国手机市场正在复苏反弹。IDC推断四季度将会实现增长,逆转过去几个季度的下滑趋势。在双11到来之前,手机市场的竞争已经白热化。苹果为了争夺蛋糕,已经在电商平台打折。
苹果将希望寄托在新iPhone 15身上,但在iPhone 15发布前一个月华为推出了Mate 60系列手机。10月末小米又推出旗舰手机Mi 14。按照小米CEO雷军的说法,新机推出没多久销量就达到100万台。
Counterpoint分析师认为,苹果手机在双11期间表现不佳除了和竞争有关,也受到供应链的制约。
分析师Ivan Lam指出:“与10月份相比,11月份的供应有所好转,但还是存在障碍。”虽然存在问题,但他预计苹果供应会很快会恢复健康。
不论是Counterpoint还是IDC都认同一个观点:双11期间苹果销售不如预期,原因可能是iPhone 15铺货不够广,也可能是华为和小米崛起。过去几年华为手机节节败退,现在开始反弹。小米14也受到市场追捧,它搭载了骁龙8 Gen 3处理器,面对竞争也有优势。
华为给苹果的冲击还不够大
虽然华为给苹果带来一定冲击,但Evercore ISI分析师Amit Daryanani认为苹果没有必要太担心,华为的影响有限。他说:“Counterpoint的报告让投资者担心,他们担心华为会冲击到苹果,我们一直认为这种风险被夸大了。”
Amit Daryanani指出,双11期间中国手机品牌表现比苹果好,主要是因为降价力度比苹果大。苹果手机依然供不应求。Amit Daryanani认为,苹果手机销量下滑更多是供应造成的,市场份额并没有大幅下滑。
Amit Daryanani称:“看看数量,最近几个季度苹果在中国占据了15%的市场份额,但营收份额却是37%。华为除了高端机外还销售低端手机,苹果却集中于高端市场。苹果客户对价格没那么敏感,更加忠诚,虽然华为竞争力增强,但我们相信苹果的份额能保持下去。”
他还认为,麒麟9000s是中国芯片的一大突破,但它毕竟只是7纳米芯片,离3纳米芯片仍有不小差距,而且Mate 60系列手机至今仍然严重缺货,华为可能已经将大量制造产能分配给AI芯片,所以现在华为手机对苹果的影响仍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除了华为因素,苹果手机自己不争气也是一大原因。今年10月份,全球手机销量同比增长5%,新兴市场正在恢复。排在第一的是三星,占据全球20%的市场,然后是苹果的16%,小米的12%,Oppo的10%,Vivo的8%。
在Counterpoint关注的76个国家中,三星在42个国家排名第一。印度是全球第二大手机市场,三星在当地排第一位。虽然三星依靠廉价手机抢下一部分市场,但苹果的竞争力下降也值得关注。
芯片是华为复兴乃至超越苹果的关键
华为手机要想恢复至原有的辉煌,超越苹果,关键还是看芯片、生态系统。无论是芯片还是生态系统,都需要整个中国行业的支持,单打独斗很难实现独立。
目前中国芯片行业正在蓬勃发展,在过去一段时间,芯片封装组件、先进芯片封装产能一直短缺,主要就是因为中国企业的需求猛增。
比如,光掩膜生产商(比如Toppan、Photronics、Dai Nippon Printing)正在全力生产,以满足中国企业的需求。虽然产能拉满,但光掩膜仍然供不应求,未来一段时间光掩膜价格可能还会上涨。
当企业制造芯片时,将电路图案转移到硅晶圆上需要用到光掩膜。如果是制程较老的芯片,每块晶圆大约需要30块光掩膜,更先进的芯片需要70-80块。英伟达曾说过,制造H100 GPU需要80块光掩膜。
从光掩膜短缺可以看出中国半导体企业正在蓬勃发展,其中华为产业链的贡献功不可没。受到美国制裁的影响,中国无生产线的芯片公司已经达到3243家。
华为Mate 60系列手机已经证明中国掌握了7纳米生产工艺。制造7纳米芯片需要用到多重曝光,需要大量光掩膜。
不久前曾有专家称,明年中国芯片将会迎来大爆发。种种迹象显示,这种言论可能有一定根据。对于华为来说,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却是光明的!(小刀)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