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观察4月23日 美国时间周四上午,SpaceX星舰火箭发射升空,这枚火箭意义重大,它加注了约5000吨液氧和甲烷燃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火箭。
遗憾的是火箭升空约4分钟后爆炸了!火箭第一级内置33台Raptor 发动机,刚开始便有几台发动机没有点燃,大约2分钟后更多发动机失灵。当火箭飞到接近40公里的高空时,已经有8台发动机无法正常运转。到达最高点时一二级本来应该分离,但此时火箭遇到了控制问题。也有可能液压系统出现故障,火箭无法控制方向。
总之,火箭爆炸了!
马斯克监督火箭发射,他的表情有点耐人寻味。现场SpaceX员工一片欢呼,因为马斯克之前说过火箭只要升空、不毁掉发射台便是成功。也有很多人认为发射明显失败,强说“成功”在逻辑上讲不通。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一时间似乎成了比火箭故障更大的难题。
让我们看看外媒是如何解读这一问题的:
Arstechnica:普通人无法理解的成功
周四火箭爆炸之后,网上炸开了锅。在许多网民看来,马斯克的确做过一些让人讨厌的事,说过一些让人憎恶的话,他们憎恨马斯克,看到SpaceX发射失败弹冠相庆。面对如此壮观的失败,一群愚蠢的工程师居然欢天喜地,真是滑稽。
普通人持这样的态度完全可以理解。对于像NASA这样的机构,它是无法承受巨大失败的。当NASA失败时可能会死人,可能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卫星报销,政府机构造成“爆炸”是很糟糕的事情。
SpaceX不太一样。如果你稍微了解火箭发射产业、了解迭代设计原理,就会相信Super Heavy和星舰上一级飞离发射场是多么巨大的成功。
星舰如此巨大,SpaceX员工要开会讨论无数次,确保火箭“足够好”,好到可以试飞。试飞会带来数据,然后工程师才能判断哪里出了问题,然后修正。你必须接受一些失败。
SpaceX的研发速度实际上是很快的。你不妨比较一下:NASA花了几十亿美元和漫长的时间建造Space Launch System火箭,2022年年末时成功首飞,除了发射场受损,整个过程几乎完美。NASA遵循的是线性设计原理,掺杂着广泛而昂贵的分析,因为SLS的成败关系着NASA的声誉,印证着NASA的能力。
SpaceX可以承受失败,它建造了至少三枚Super Heavy火箭,这些火箭几乎已经为发射做好了准备。实际上当NASA建造一枚SLS火箭时,SpaceX可以建造10枚Super Heavy一级。如果前五枚Super Heavy失败了,后五枚成功了,是NASA更成功还是SpaceX更成功?如果在未来2-3年里SpaceX发射十多枚Super Heavy火箭,还让火箭成功返回并着陆,而NASA每年只发射一次,谁更成功?
不错,SpaceX火箭是爆炸了,但SpaceX会从中汲取教训,然后再次发射。
在下一次发射之前SpaceX还有不少问题要解决。Raptor发动机的设计迭代速度虽然很快,但它现在还不稳定,这是一个大难题。虽然发射场没有完全被毁,但还是有相当的损伤,马斯克需要重新考虑“基础设施”。
CNN:SpaceX发射星舰真的成功了吗?
航空咨询公司Quilty Analytics的高管Caleb Henry认为,纵观整个航空产业,星舰测试任务不能说完全失败。他认为:“对此次发射的期待就是测试,仅仅是一次测试。在测试中失败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未来才会有更大的成功机会。”
Caleb Henry补充说,整体来看航空社区对星舰事件的反应基本是正面的。他还说:“整个产业很高兴能看到项目取得进展。没有人认为爆炸会延缓进度……在内部,大家会认为这是一次测试,爆炸不是阻碍。”
从另一面看,爆炸对SpaceX的声誉有所损害。前NASA宇航员、SpaceX顾问Garrett Reisman教授认为,人们的“看法问题”可能会转化为“财务问题”。SpaceX的声誉还是很稳固的,Falcon火箭和龙飞船为它赢得了良好声誉。
至于SpaceX因为爆炸损失了多少钱,我们不得而知。不过2019年时马斯克曾告诉CNN,说星舰的开发成本接近20或者30亿美元,不是接近10亿美元。
华盛顿邮报:为什么Starship是低于预期的成功
本来星舰爆炸应该被视为失败,但它为一款标志性火箭带来了更多资料,这枚火箭事关NASA重返月球计划,甚至有可能引领人类飞向更远处。
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华盛顿分馆空间历史部门负责人Margaret Weitekamp说:“工程师会告诉你,他们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和从成功中学到的一样多。许多时候要从测试中学习。失败是一个点,这个关键点可以告诉你之前发生了什么,问题出在哪里。”
法国宇航员Thomas Pesquet说:“不要把试错当成失败。”
结语
关于星舰发射的成功与失败,许多大媒体都参与讨论,但观点大体保持一致:基本成功了。它们还发明一个有意思的词汇:“Successful failure”(成功的失败)。航空航天界、美国大学教授们纷纷出动,向公众解释为什么火箭爆炸仍然算作“成功”。此时此刻,恐怕也没有哪家西方大媒体会跑出来喊一声:“失败就是失败,哪来什么成功的失败,自欺欺人。”这不是自讨没趣吗?让人费解的是,如此多的知名媒体纷纷给观众讲课,生怕大家将“成功”解读为“失败”,真是蛮有趣。我们还是让科学的讨论回归科学,将“成败”之争淡化,你觉得呢?再深入一想,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舆论霸权”吧!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阿斯麦订单“腰斩”股价暴跌16%,半导体产业寒冬来了?
- 分析称特斯拉无人驾驶汽车缺乏落地细节,发布会后股价重挫7.57%
- 美国科技巨头继续押注AI,2025年资本开支将达2000亿美元
- 欧美电信运营商联合炮轰SpaceX:手机直连卫星服务功率不合规
- MBBF 2024前瞻:在浪漫无尽的土耳其,见证5G-A×AI无限体验
- “算力之光”照耀中原大地,超聚变智聚生态闪耀全场
- OpenAI功勋CTO为何离职?盈利派压倒非盈利派
- 从“根技术”到“根生态”,华为云携手开发者“智”启新境
- 为加速5G创新和变现,爱立信联合多家运营商成立网络API公司
- 借AI PC东风推进多元化战略,高通攻入英特尔和AMD的地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