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观察3月30日 英伟达(Nvidia)日前宣布与AWS、Adobe等多家大型科技公司达成合作伙伴关系,为它们训练专有AI模型提供云计算基础设施和硬件。此前,该公司已经与微软、甲骨文等业界巨头达成合作,后续还将与谷歌云等将AI超级计算机部署到更广泛的云端。
当OpenAI的GPT掀起生成式AI大浪潮,为什么大型科技公司纷纷选择与英伟达合作开发AI系统,而不是选择在GPU领域同样表现出色的AMD等公司呢?
AWS将与英伟达合作建立可扩展的基础设施,目的是训练其大型语言模型(LLM),以用于生成式AI系统。AWS的P5弹性计算实例将运行在英伟达提供的硬件上,为最大最复杂的大型语言模型提供支持。
Adobe也宣布将同英伟达共同开发一系列生成式AI模型,最终集成到Adobe的Creative Cloud套件中。稍早前Adobe已推出专注于图像和文本效果生成的AI模型Firefly,通过使用Adobe自己的内容或无版权材料进行训练。
为什么科技巨头偏爱英伟达AI产品?
英伟达与越来越多的大型科技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其核心是该公司在AI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
这主要得益于英伟达DGX云平台的发布,基于这项AI超级计算服务,企业客户可以在线租用英伟达的超级计算服务器和工作站。
英伟达透露,甲骨文云基础设施(OCI)将率先托管英伟达 DGX 云平台,微软Azure和谷歌云等其他知名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也将紧随其后,预计将在今年第二季度采用。
此外,英伟达设计GPU的专业知识也使其在开发AI模型方面特别受欢迎。
该公司表示,GPU在AI工作中的能效是CPU的20倍,其H100 GPU在训练大型语言模型方面的效率是CPU的300倍。
微软透露已经大量使用了H100构建一台超级计算机,来训练OpenAI的GPT-3.5和GPT-4模型。种种迹象来看,英伟达将在微软未来的AI计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CCS Insight云计算和基础设施首席分析师James Sanders评论说,“英伟达在AI领域的地位当然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GPU的性能,但这种性能不仅仅是硬件带来的结果。英伟达的CUDA软件框架提供了一个通用平台,允许开发人员和用户在不同型号和连续几代GPU上运行相同的软件,实现无缝升级,并显著地简化原始开发。”
这意味着,虽然英伟达在GPU市场上确实面临AMD和英特尔的激烈竞争,但这些竞争对手在软件支持方面并不完善,而这也是英伟达的长项。
CCS Insight企业研究主管Bola Rotibi表示:“目前人们听到了一些大型语言模型推出的消息,也有很多其他的AI模型正在开发,这些模型需要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得到支持。英伟达可以满足它们的需求。”
英伟达会在GPU领域面临激烈竞争吗?
根据Statista发布的数据,AMD是英伟达在GPU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其在2022年第四季度占据了12%的市场份额,仅次于英伟达17%的份额。
但是,尽管AMD的Instinct GPU系列专门针对 学习,但它并没有像英伟达那样宣布在生成式AI领域广泛尝试。
AMD Radeon高级副总裁David Wang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英伟达之所以积极尝试将AI技术用于无需采用AI的应用程序,是因为英伟达在GPU中安装了大规模推理加速器。这是他们的GPU策略,这很棒,但我认为我们不会采用同样的策略。”
但分析人士表示,如果没有在AI基础设施方面进行类似的投资,那么AMD很可能会错过建立与英伟达类似市场地位的机会。
除了硬件系统之外,英伟达不断发展的云生态系统已经吸引了许多知名合作伙伴,包括Getty Images、Shutterstock和金融服务商Morningstar。随着合作伙伴和客户数量的迅速增长,英伟达的竞争对手要想赶超可能为时已晚。
考虑到AMD可以提供价性比更高的GPU,那些希望训练开源大型语言模型的科技公司很可能采用该公司的产品。然而,一些著名的开源AI公司(例如Hugging Face)已经宣布计划使用AWS的AI生态系统,这间接确立了英伟达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
英伟达在市场上仍可能面临新的挑战者。例如,英特尔架构、图形和软件(IAGS)部门前副总裁Raja Koduri宣布辞职,他将成立一家公司,这可能会挑战英伟达在游戏和生成AI领域的GPU主导地位。
老牌CPU厂商英特尔也推出了一系列专门用于AI工作负载的硬件,例如高性能的Max系列芯片,不会轻易让英伟达盖过自己。
总之,英伟达专注于更广泛地为企业和云平台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使得当前一众科技巨头纷纷选择与它合作,这可能会让该公司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MIT想用AI设计电动汽车,大幅缩短设计时间并节省成本
- 美媒:一些中国大模型已经追平甚至超越美国产品
- 透过这场开发者圈的“年度盛典”,窥见华为开发者生态构建之道
- 谷歌Willow量子芯片有进步 但离实用还很遥远
- LLM很难变成AGI?科学家:创造AGI理论上可行
- PON在园区网络的“先天不足”,无源以太全光来拯救!
- 英特尔CEO黯然退场背后:芯片制造陷泥潭,AI起大早赶晚集
- 开源5年树立新里程 openEuler以智能 致世界
- 华为推出Mate 70手机引发高度关注 看外媒是如何评价的?
- 5G-A终端规模铺开响应“以旧换新”,湖北移动“机网套”协同刺激内需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