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观察7月17日 日本研究机构Astamuse最近列出一份榜单,对全球各国氢技术专利的竞争力进行排名。毫不意外,日本排在第一位,因为它拥有出色的燃料电池专利。中国进步神速排在第二,未来有可能会超越日本成为第一名。
日本企业将日本排在第一位可以理解,日本本身在氢技术领域也的确投入很大。报告称,日本企业和学术机构在2011年至2020年间提交氢相关技术专利申请34624项,在各国中最多,但数量相比2001年至2010年减少了30%,而同期中国申请量却大幅增长。
中国氢技术专利位居全球第二
中国已经超越美国、韩国和德国排第二位,申请专利21235项。与2001至2010相比,中国专利申请数量增加近10倍,当年中国只排第五位。
中国大致是从2011年开始发力氢技术的。氢技术大体可以分为五大类,中国在其中四类已经超越日本,分别是制造、存储、安全控制和运输。虽然日本的尖端技术仍然领先,但中国申请的专利覆盖各个方面。
Astamuse在报告中说:“大约2015年之后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便迅速增加,最终它极可能会在氢技术各方面全面超越日本。”Astamuse认为,在全球氢技术最强的20家企业和机构中,日本占了8家,包括丰田、本田、日产、NGK Insulators、松下等,在相关元件和材料领域拥有大量专利的京瓷也在其中。
资料显示,按照规划,到2025年中国将会拥有5万辆氢汽车,每年生产10-20万吨可再生氢能源。到2035年中国将会建成覆盖多个行业的氢生态系统。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炼铁需要将氧从铁矿石中剔除,变成纯铁,这一过程会用到煤炭或者天然气,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如果用氢取代就会绿色很多,有了大量氢能源,中国可以减少铁矿石和焦煤进口,降低对澳大利亚的依赖。
了解到,世界专利组织(WIPO)也在报告中指出,全球与氢燃料电池有关的专利申请量近几年增加很快,中国、日本、德国走在最前沿。
根据WIPO的数据,2016年至2020年,中国申请的氢燃料电池技术专利数量为7261项,占全球总量的69%。日本为1186项,占11.3%,德国为646项,占6.2%,韩国为583项,占比5.6%,美国为403项,占3.8%。
中国氢产业发展仍然面临挑战
由此可见,近几年中国的氢技术进步的确很快,但中国氢产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有一些基本事实我们需要了解。
一方面,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氢生产商,不过大多是灰色氢,也就是煤气化制氢和化学副产品氢。目前政府希望用可再生能源或其它清洁能源制氢。到2025年,中国希望每年用可再生能源制氢10-20万吨。
用太阳能风能制氢(P2G)是未来要走的道路。截止2022年2月,中国有120个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正在推进,当中大多是小型试点项目,但也有一些大型商业化项目。
另一方面,中国氢市场仍处在发展早期,面临诸多挑战。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很高,无法与灰色氢、蓝色氢(来自煤的合成或石化过程)比拼。投资者投资面临很大风险,因为氢的需求不确定,分销网络和基础设施也不完善。中国目前在氢存储和氢运输技术方面还要追赶。
谈到氢存储,目前有几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特殊氢罐和存储容器,它需要用很高的压力存储氢,近期这种方法比较可行。存储气体、用氢气拖车运输是中国目前比较流行的方式,虽然氢气拖车技术已经很成熟,但这种技术远不能说理想。欧洲、北美、日本、韩国用的是第四代钢容器,加压70兆帕,中国现在用的还是第三代容器,压力只有35兆帕。
在液态氢存储方面中国的经验和技术还不够先进。中国不是没有液氢存储技术,只是目前主要用在航空和国防领域。盐穴储存可以大规模存储氢,美欧考虑将它用作战略储备,中国现在还没有。不过中国已经投巨资开发盐穴天然气存储项目。
运输氢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高压气态形式,一种是液态形式。氢运输网有管道或者非管道两种方式。中国的氢管道很少,目前只有两条管线,总长度不到500公里。全球氢管道约有4500公里,美国占了56%,欧洲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中国考虑妥善利用现有天然气管道,将氢与天然气混合在一起运输,目前这样的项目已经有了一个。
不过,现在中国有250个加氢站,占全球40%,排在世界第一位。分析认为,在未来5年到10年,中国极可能会向氢存储、氢运输投入海量资金,以寻求突破。
按照美国能源部的预测,2015年制氢成本为每千克6美元,到了2015年将会降到2美元。中国每年制氢2000万吨,约占全球三分之一。中国市场庞大,有足够的能力建一个氢生态系统。
汽车市场恐怕还不是氢的用武之地
不过,氢真的能在汽车市场找到用武之地吗?恐怕未必。弗劳恩霍夫系统与创新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Systems and Innovation Research)教授Patrick Plötz说:“氢在工业、运输、合成航空燃料市场有用武之地,但是说到道路运输,我觉得还要等等,等氢技术变得更成熟一些。目前不论是乘客还是货物运输,重点是电池电动汽车。”
2021年年初时,全球约有25000辆燃料电池汽车,共有540个加氢站,只有两款氢汽车可以购买。到了2022年年初,全球有1500万辆电池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动汽车,有车型350多款。换言之,电动汽车生态系统已经渐渐完善,留给氢汽车的窗口已经关闭。
Patrick Plötz说:“当初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不到150公里,充电要几个小时,燃料电池汽车就有很大的市场,因为它可以跑长途。高压氢的能量密度相比电动汽车电池的能量密度更高,加氢只要几分钟,这些优势对氢汽车跑长途有利。但现在电池电动汽车在真实世界的续航里程已经达到400公里,一些新汽车使用800V电池,充电15分钟可以跑200公里。”
正因如此,现在向氢汽车投资会有很大的“沉没成本”。已经投了无数钱,如果现在不放弃继续投下去,当电动汽车电池形成规模效应,成本继续降低,性能继续提升,充电基础设施继续完善,燃料电池汽车将更加失去竞争力。
但是,如果是长途货车,每年要跑10万公里,它们也许需要氢。
还是那句话,中国市场足够大,完全可以多条腿走路,你认为呢?(小刀)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阿斯麦订单“腰斩”股价暴跌16%,半导体产业寒冬来了?
- 分析称特斯拉无人驾驶汽车缺乏落地细节,发布会后股价重挫7.57%
- 美国科技巨头继续押注AI,2025年资本开支将达2000亿美元
- 欧美电信运营商联合炮轰SpaceX:手机直连卫星服务功率不合规
- MBBF 2024前瞻:在浪漫无尽的土耳其,见证5G-A×AI无限体验
- “算力之光”照耀中原大地,超聚变智聚生态闪耀全场
- OpenAI功勋CTO为何离职?盈利派压倒非盈利派
- 从“根技术”到“根生态”,华为云携手开发者“智”启新境
- 为加速5G创新和变现,爱立信联合多家运营商成立网络API公司
- 借AI PC东风推进多元化战略,高通攻入英特尔和AMD的地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