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观察7月7日(文/水木)7月7日,在美股上市未满一年的小鹏汽车,又正式完成了在港交所的上市任务。至此,小鹏汽车既是港股新能源汽车第一股,同时,也是先于蔚来、理想率先实现两地资本市场布局的新能源汽车巨头。
截止当日中午休市,小鹏汽车美股报收163.6港元,较发行价165港元下跌1.4%,市值2767亿港元。
而当初蔚来作为第一家登陆美股的新能源车企,如今美股市值已经完全碾压小鹏和理想,这其中不排除有首发优势发挥的作用。那么对于小鹏汽车来说,这次能够在港股争取到首发席位,是否可以像蔚来在美股那样锁定其在港股市值第一大的地位,可能更多的还是取决于不同地域投资人的评判标准。
不过,从小鹏汽车以较短时间完成登陆港股的动作来看,反映出其积极拥抱国内资本市场的态度,或能为其争取到一定巩固市值的优势,也为自己在“主力资金”面前留下了不少好印象。
另外,就在小鹏港股上市前夕,刚刚宣布进军造车领域的360掌门人周鸿祎的一番言论,却似乎暗指小鹏造车不成熟。不过周鸿祎这番颇有“敌意”的言论也给外界舆论在评价小鹏上市这件事上增添了几分谈资。
其实,周鸿祎与何小鹏的分歧在于能不能用15万元以下的价格把智能汽车卖给消费者,周鸿祎的认为可以,何小鹏从成本的角度考虑表示行不通。
周鸿祎表示,15万元以下可以造智能电动车。他认为,在中国15万以下的车,占了所有车型总销量的70%,如果不打开这个市场,那么智能电动车将永远是小众产品。
其实,周鸿祎的这个说法是完全符合市场规律的,毕竟所有的大众产品一定是低价格或者是普惠价格的,那么既然肯定了周鸿祎的说法,那么是不是就要否定何小鹏的观点呢?
当然不是,何小鹏对于低价造智能汽车是有一个时间节点的。
此前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一次论坛讲话中提到,“我认为15万是智能汽车基础分水岭。在智能(汽车)领域,如果没有15万,是不可能真正把智能做好的。如果今天有一个新的企业说我想做一款智能很好的汽车,且把价格做到 10 万人民币,我认为 2025 年以前没有可能做到有利润。它可以做出来、卖出去,但是做不到有利润。”
在何小鹏的概念里,把2025年看作是智能汽车价格出现调整的分水岭,其并没有将未来智能汽车的价格永远定位在15万以上。其实原因很简单,市场规模不够大。在市场规模不够大的情况下,执意压降售价,或者为了降价而降价,后果一定是企业无法承受的。
据小鹏汽车披露的招股书显示,从2018年到2020年,小鹏汽车营收分别为0.1亿元、23.21亿元、58.44亿元,净亏损分别为13.99亿元、36.92亿元、27.32亿元,即便营收持续改善,但亏损情况却未见好转。营收走高得益于市场规模的壮大,但是还远未达到能够平抑亏损的水平。
所以,现阶段仍然是各大车企以“适度”的亏损来开拓市场、培育用户的阶段,不管是正身处还是即将要踏入这个领域的企业来说,就如何小鹏所说,至少在2025年以前,低价智能汽车几乎不存在面市的可能性。360恐怕也很难在今后两年内实现量产车。不过当正式进入量产之后,在彼时的市场规模和需求的包容下,15万的价格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以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增长速度看,在临近2025年的几年当中,这个增长还会提速,将会呈现出“复利式”增长。届时,那些先入为主的车企会掌握品牌先发优势,而后进者则可以顺势享受成熟的市场红利,可以省去一大笔培育市场的费用。
所以,二者以不同的时间节点作为参照物的情况下,才会得出貌似“分歧”的结论,不过对未来新能源、智能汽车的前景两家却是一致的。
而周鸿祎的这番言论或是有意在为自己造车提前争取行业话语权而铺路。
总之,从各路巨头争相入局造车的态势看,整个行业才刚刚启动,距离产生泡沫还太远,甚至有些潜在入局者根本不在乎再多等两年,而真正的竞争一定是出现在市场成熟或者饱和之后。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