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北京)
继上月以12.9亿美元价格将英国《金融时报》出售给日本财经媒体《日本经济新闻》后,英国培生集团(Pearson)显然准备彻底转型。据彭博社报道,培生今天又同意以4.69亿英镑(约合7.31亿美元)出售所持有的经济学人集团50%股份,从而退出新闻出版业。
培生周三在一份声明中称,意大利阿涅利(Agnelli)家族旗下投资公司Exor已同意,以2.275亿英镑收购培生所持有的27.8%经济学人集团普通股,以5950万英镑收购所有B类特殊股票,培生所持有的剩余经济学人集团普通股将由经济学人集团以1.82亿英镑购回,从此培生集团全部抛出手中所持50%的经济学人集团股份。
连续出售媒体资产,是“旧媒体”营收承压,还是培生有另外的打算? 带您一探究竟。
先回顾下《金融时报》和《经济学人》的悠久历史
《金融时报》创刊于1888年,迄今已拥有127年的历史,是一家领先的全球性财经报纸,其70%的发行量是在英国以外的国家。该报去年发行量达72万份,其中电子订阅量占到70%。
该报为读者提供全球性的经济商业信息、经济分析和评论,由该报创立的伦敦股票市场的金融指数更是名闻遐迩,是判断英国金融、经济情况的重要晴雨表。
《经济学人》是一份由伦敦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出版的杂志,于创办于1843年9月,至今已有172年历史,比《金融时报》更古老。杂志的大多数文章写得机智,幽默,有力度,严肃又不失诙谐,并且注重于如何在最小的篇幅内告诉读者最多的信息。
《经济学人》又以发明巨无霸指数闻名,是社会精英必不可少的读物。该杂志英文电子版可通过移动App、网站或者有声版阅读每周完整内容。
毫不夸张地说,在路透社、彭博社等美国经济财经类媒体当道的今天,《金融时报》和《经济学人》是中国等很多与美国不那么合拍的国家的经济和财经界人士非常仰赖的媒体。当然,它们也是英国人的骄傲。
《金融时报》和《经济学人》的运营状况如何?
根据培生在7月23日公布的声明内容,2014年,金融时报集团为培生集团贡献3.34亿英镑销售,占培生整个集团的销售额约7%。
经济学人集团旗下拥有《经济学人》杂志、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咨询机构CQ Roll Call等资产。截至今年3月的财年,经济学人集团销售额为3.28亿英镑,营业利润为6000万英镑。培生集团2014年的财报显示,经济学人集团为培生集团的运营利润贡献了2100万英镑。
《金融时报》、《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等世界主要媒体自2000年代初起,开始推进数字业务。尤其是《金融时报》,付费读者达到约50万人,而免费注册会员达到640万人,作为数字化最为成功的欧美媒体之一深受好评。
培生此前宣布,2015年上半年,《金融时报》的付费用户同比增加了9%,达到73.7万户,其中数字订户增长了14%至52万户。
种种迹象来看,这两家“旧媒体”转型及时、口碑仍在,可谓运营良好,并非培生集团的“烫手山芋”。
培生集团连续抛售优质资产意欲何为?
然并卵,培生还是要将它们一股脑卖掉,此举让很多媒体老员工伤心不已。2012年,任职16年的前培生集团首席执行官的马乔里·斯卡尔迪诺(Marjorie Scardino)曾经说过,只有“我死了”才有可能出售英国《金融时报》,但是,她在2012年12月31日离职。而金融时报集团前首席执行官罗娜·费尔海德(Rona Fairhead),也是斯卡尔迪诺曾经最热门的继任者在培生CEO之争中败下阵来之后,宣布在2013年4月底离职。这两位前高管都曾十分支持印刷媒体业。他们的离去最终未能保住培生的媒体产业。
“培生现在将100%专注于我们的全球教育战略,”CEO范岳涵(John Fallon)范岳涵在出售FT的声明中称,“教育行业正发生快速变革,我们看到了推动我们业务增长的巨大机遇。”出售交易收入为培生提供了扭转公司教育业务的额外资金。此番出售《经济学人》逻辑相同。
有媒体指出,现任培生首席执行官范岳涵是从培生集团旗下的教育分部提拔上岗的,对印刷业本就没有特殊的情感。在其上岗之后,曾多次公开表示,集团业务应该“聚焦”。因而,将非核心业务的《金融时报》集团出售也是集团聚焦教育产业的自然选择。
的确,培生集团是全球教育出版领域的领先者,本身主业是教育,迄今已有171年历史,拥有《金融时报》近60年时间,其中借FT品牌干了不少教育的事情。除《金融时报》以外,培生还持有企鹅兰登书屋(Penguin Random House)的大量股份。
那答案显而易见了,培生集团要干回来本行,而且认为媒体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作用不大,教育行业才是培生的金矿所在。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到底要不要分拆?英特尔和美国都陷入了挣扎
- 讯飞星火与华为数据存储强强联手,“以存强算”助力AI集群算力利用率飙升30%
- 原生鸿蒙发布:移动操作系统的一大步,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一大步
- 阿斯麦订单“腰斩”股价暴跌16%,半导体产业寒冬来了?
- 分析称特斯拉无人驾驶汽车缺乏落地细节,发布会后股价重挫7.57%
- 美国科技巨头继续押注AI,2025年资本开支将达2000亿美元
- 欧美电信运营商联合炮轰SpaceX:手机直连卫星服务功率不合规
- MBBF 2024前瞻:在浪漫无尽的土耳其,见证5G-A×AI无限体验
- “算力之光”照耀中原大地,超聚变智聚生态闪耀全场
- OpenAI功勋CTO为何离职?盈利派压倒非盈利派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