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缤果盒子被爆发生内部矛盾,虽然尚不会对缤果盒子造成致命冲击,但这次阵痛也算是对自身的一次提醒,企业高速发展时难免会出现内部矛盾,如果仅仅是情绪问题还好解决,最怕的就是出现高层对发展方向的对立。
无人便利店是对零售市场的一次全新尝试,从情理上,业界应该给他们充分的犯错空间,但现实中,创业公司一旦犯决策性的错误,很有可能会误入歧途而无法自拔。无人便利店公司都盯上了社区市场,但想做社区市场可能没那么容易。
在前两年的社区O2O浪潮中,有很多惨痛案例可以参考,反思一下,当时拿到融资的社区O2O公司不少,却没有一家公司杀出重围,为何?这肯定不只是人的因素,市场本身的潜在问题需要认真对待。我在写《社区新零售》时总结过社区市场各类需要注意的问题,而无人便利店公司出现了重复当年社区O2O公司犯过的错误的趋势。
错误一:无人便利店根本没能解决社区市场的实际需求
在社区O2O市场火热时期,各类上门服务也吸引了不少资本关注,上门洗车、上门推拿、上门美甲等,最终结果已无需过多介绍。虽然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这些服务确实有需求存在,但些许存在的需求量能不能支撑这些企业发展却是问题。
如今无人便利店进社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进无人便利店消费的人肯定有,但用户基量和消费频次却是问题。无人便利店仅能提供高标的食品饮料等快消品,而社区根本不缺少购买这些商品的途径,可替代性实在太高。目前来看,社区最缺的是生鲜和早餐。
错误二:有前车之鉴而不鉴,对社区市场缺少敬畏态度
有叮咚小区、社区001、顺丰嘿客等等诸多社区惨痛案例的前车之鉴,无人便利店进社区本可以更理性一些,但各公司都急着抢市场做给资本看,喊出的扩张计划都很大,对社区市场没有丝毫敬畏之心,这种情况在之前的社区O2O时期也曾发生过。
那么多社区O2O企业非死即伤,如果仅是几家公司的问题,那可以说是创始人的问题,但近乎全盘沦陷局面,则是市场本身存在某些问题。之前的缤果盒子对社区没有敬畏态度,在遇到箱体社区内摆放,无证经营等问题之后,也学会了放低姿态,认真对待社区市场。
错误三:一时得宠后资本毒性发作,只能加速不能后退
两年前我曾撰写过《社区O2O求稳不求快,舆论风向快过市场现状并非好事》、《互联网的快、狠、准,不适合社区O2O市场》两篇文章,奉劝当时的社区O2O公司要冷静,不要受到资本的刺激,但根本没人在意,当然没人在意也实属正常。
因为创业公司一旦拿到融资,根本慢不下来,需要加快扩张速度,一方面是为完成上一轮投资人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为吸引下一轮融资,而创业公司发展速度过快,就比较容易出现经营问题和内部问题。如今的无人便利店公司也正处在这个阶段。
错误四:高估存量市场潜力,社区并不是一门流量生意
我在《社区新零售》中介绍过,在社区O2O时期,不少公司把社区当成流量生意来做,尤其是那些早期的公司,想做一个物业APP或者社区黄页来获取社区流量。但做到后来发现,社区内的人群固定,客源固定,也就是流量固定,短期做不成规模效应的市场。
在社区内开个店等着消费者上门,就可以轻松赚钱的时代早就过去了,线下的社区门店都在想办法借助线上流量和工具来引流,所以才会接受各类互联网、电商公司的招募和整合。无人便利店高估了社区市场的客流,忽视了线下门店运营工作的重要性。
错误五:市场阵线太长,供应链跟不上,难成规模效应
在电商示范作用下,现代零售讲求规模效应,所以缤果盒子等无人便利店公司想进行快速的市场扩张,与诸多物业、集团以及地方政府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表面上看,这个战略没问题,符合互联网规模效应的发展思路,但问题出在需求不强时,就把阵线拉的过长。
线下实体店的规模效应,首先要关注区域点位密度,因为这涉及到供应链能力和人效水平,连锁便利店扩张策略就是如此。其实顺丰嘿客非常值得参考,其不仅有一定的供应链能力,开的还是有人门店,高峰时全国门店数量达到3000多家,最终却未能做成,为何?现在想想,若是当初顺丰把投下去的10亿集中用在几个一线城市,或能收到不错的市场效果。
错误六:在一个需要温度的社区场景下,误判无人价值
社区店主要做熟客、常客生意,人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没有产生直接效益,但起到的潜在作用不可忽视。社区商业再往后发展,消费内容上会趋近于日式便利店,加入鲜食和增值业务,这两大业务是日式便利店最主要的营收来源,更重要的是这两块业务需要有人来操作。
无人便利店自认最大优势是可以节省人力成本,而日本的人力成本要远比中国高,但其人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日本的自动售卖机非常普及,比中国的无人便利店和各类自动售卖机加起来的普及度还要高,但并没有影响日本有人便利店的发展。
错误七:社区零售是红海市场,无人店人群锁定存偏差
无人便利店进社区前需要意识到,社区零售并不是一个增量市场,而是本就竞争激烈的红海存量市场,需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竞争。现在盯上社区市场的包括阿里、京东、苏宁这样的电商巨头,也包括物美、大润发、盒马等商超,还有保利、绿城、彩生活等物业。
另外,无人便利店在社区想锁定的和实际可锁定的目标人群存在偏差。我在《社区新零售》一书中对社区人群时间表做过系统分类,上班族工作日都在外,老人与小孩才是在社区内时间最长的群体,占比社区消费比重较大,而无人便利店对于老人和小孩有一定使用门槛。
错误八:当连锁商超都在做配送时,却想让消费者下楼
社区线下的零售小店一般都会占据小区入口的位置,这样方便业主上下班时选购,同时也可以做一些小区门口流动客群的生意,而无人便利店一般会被安置在小区比较空旷的位置,没有小区入口客流的支持,指望依靠离某些住户更近的特点,只能服务一小部分群体。
另外,外卖的火爆证明了消费者越来越懒,如今包括外卖平台、电商平台、连锁商超都在拓展线上消费和上门配送业务,而无人店则反其道而行的希望用户下楼购买,与市场大方向相反。有人认为,由于外卖费较高,用户不会为了一罐啤酒叫外卖,其实用户很懒,他可能也不会为了一罐啤酒而下楼。
错误九:做水果出身却不愿做生鲜,无人思维错失生鲜
缤果盒子的前身是缤果水果,做生鲜起家,水果业务做的好的时候已经可以实现盈亏平衡,按理讲缤果应该知道生鲜对于社区市场的引流价值和利润价值,但在做了无人便利店之后,缤果却不打算经营生鲜。无人店的逻辑是不用人来管理,而生鲜对人力的需求很高。
事实上,如今的社区场景最缺的就是生鲜,因为现在的人越来越懒,时间越来越紧,出行成本越来越高,都想就近买菜,所以各大连锁超市才会都要开社区店。另外人均消费能力越来越强对水果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旺盛,连锁水果店遍地开花,这么好的市场岂能放过?
错误十:零售应是社区商业的开始,而无人店则是结束
零售业是最为底层的行业,尤其是标品零售,赚钱越来越难,净利已经低于10个点。所以现在的零售商都去搞地产,做金融,想通过其他方式赚钱。如果想在社区内开展零售之外的增值业务,“人”是最核心的存在,而所谓无人店相当于直接切断了自己未来的路。
我在《社区新零售》中详细分析过,零售应是社区商业的开始,未来增值业务需要以零售业务作为基础来搭建增值服务的消费渠道,培育增值服务的消费氛围。大一些的物业愿意尝试与无人店合作,看重的不是零售本身的利润,也不是抽成和佣金,而是未来的增值市场,一旦他们看清无人店对增值业务没有帮助,很有可能会成为弃儿。
社区无人便利店,趁还没有陷的太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当然,也不能说无人便利店在社区市场完全没有机会,中国社区市场环境较为复杂,不同城市,不同小区都会存在一定差异,很有可能会出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结果。这里需要声明一下,本文对无人便利店公司没有恶意,所以能不点名的时候,都尽量避开了。
但其实,我个人还是对无人便利店在社区市场的未来持保留态度,第一,从整个社区商业角度考虑,更大的社区价值需要依靠人性化来挖掘;第二,从无人的角度,我认为未来无人货柜的价值,要比无人便利店更大,这个问题之后会写文章详细探讨分析。
如果无人便利店可以采取稳妥一些的发展方式,集中资源和资金,走区域精细化运营的路线,没准还有机会,但若是坚持互联网快、狠、准的烧钱抢地打法,完全有可能步之前社区O2O公司的后尘。
无人便利店公司可以自己去查询一下之前社区O2O公司的发展史,甚至去翻阅一下《社区新零售》这本书,看看自身是不是已经在重复那些失败案例所犯的错误,如果自认没问题,那请自便,如果发现有问题,现在做出调整,应该还来得及。挖掘社区市场,需要慢慢来。
文/王利阳 《社区新零售》作者
科技自媒体,社区商业研究者、创业者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新老国货加码拼多多11.11,百亿补贴引爆超级单品,有商家日销60万枚鸡蛋
- 全棉时代220家店接入“支付宝碰一下”,结账最少一步、笔笔有优惠
- 京东请杨笠代言引争议,双十一营销战提前打响
- 京东物流全面接入淘宝天猫,开启电商物流新篇章
- 牛油果:从“洋水果”到“土特产”
- 云趣数科携手青岛行业协会,以“直播链”激活山东直播电商新生态
- 火锅市场掀起“吃酸”热 盒马上新川、贵、云、琼等地“酸锅”
- 10月14日晚8点京东11.11现货开卖,将又便宜又好进行到底
- 拼多多百亿补贴正式启动11.11,首推“百亿消费券”活动,上线“超级加倍补”
- 碰一下就能点餐!首都机场等5大机场升级全新点餐模式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