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热映 中国航天人怎么看?

[摘要]《火星救援》里有诸多中国元素,无形间影片拉近了与中国观众的距离。影片里中国给予NASA再次发射物资的帮助,使中国航天成为拯救行动的关键一环,这也是对中国航天表示致敬。

微信公众号:微航天

近日在国内上映的美国大片《火星救援》不仅赚足了票房,而且赚足了口碑。与很多科幻题材电影只“赚吆喝”的情况相比,这部影片绝对是“人生赢家”。

在这部与航天相关的科幻影片中,自然少不了中国航天的戏(jiang)份(you),影片首映时甚至组织了中国航天人专场,邀请戚发轫等航天“大咖”来观影,可见对中国航天观众的重视。

航天界嘉宾表示:“从《地心引力》对中国神舟飞船的嘲讽,转变为对中国救援队的信任和依赖,后续火星战神任务中出现一名中国航天员,表现了对中国展开国际合作的期待!”

本期,主页君就带你来聊一聊与《火星救援》有关的那些有意思的事。

Andy Weir

影片背景:50页的剧本都是有关NASA的细节

原著小说作者Andy Weir是一名专业码农,他甚至编写了软件来精确计算从地球到火星的航行时间。

Andy Weir最开始为了好玩,在自己的博客上免费发表"The Martian"这部作品,后来读者建议他将Kindle电子版发布在Amazon上,当时这部书的价格为0.99美元。在这部作品发布后,赢得广泛赞誉。很多曾经执导过“大片”的导演都有意将该作品拍摄成电影。

雷德利·斯科特

这其中包括德鲁·高达。但是,后来由于他忙于拍摄《险恶六人组》而退出了导演一职。再后来雷德利·斯科特看过剧本后非常喜欢,甚至推迟《普罗米修斯》续集的拍摄,火速接过导筒。

这一拍摄计划获得了美国宇航局(NASA)的全力支持。剧本中保留了50页的内容都是有关NASA的细节,力求呈现出的宇航员形象和行动符合实情。影片总共拍摄周期大约是70天,其中拍摄NASA细节的内容花了剧组21天时间。很多人都在猜测NASA支持这部影片的原因——探测火星任务正是NASA未来打算实施的。

仅仅是支持拍摄还不算最让人惊叹的,导演雷德利·斯科特还亲自绘制了一张剧本封面草图,内容是马特·达蒙的角色在火星上说"I am gonna science the shit out of this planet"(我一定要用科学征服这个星球),这张草图在2014年12月5日随美国“猎户座”载人飞船的首次未载人试飞上太空,并围绕地球飞行两圈。

据制作方介绍,影片一开始本来打算在澳大利亚拍摄,但是当地政府不同意,所以没有实现这个计划。后来选择在布达佩斯(匈牙利首都)拍摄,因为当地拥有世界上最大最高的摄影棚之一。影片搭建了大约20个场景,这相对于其他影片来说并不算多,不过这些场景在工艺上非常精湛。最有意思的是,剧组真的在摄影棚内种了土豆,并且完全靠其自然生长,用于拍摄马特·达蒙在火星上种植食物求生的场景。

而室外取景,《火星救援》的摄制组也是煞费苦心。

“玫瑰沙漠”瓦地仑

影片中壮丽的火星景象,取景于约旦著名的“玫瑰沙漠”瓦地仑,最终效果由实景拍摄加动画共同完成。此地曾是另一部火星题材电影《红色星球》的拍摄地。影片里的一个火星全景镜头中出现了奥林帕斯山,这是太阳系中目前为止被发现的最高的火山。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在指导电影《普罗米修斯》中的很多科研成果在本片里得以应用,尤其是宇航服。剧组一共制作了15件宇航服,供影片中的6位宇航员穿着。剧组发现现实中的火星宇航服巨大而笨重,就像动画片主人公巴斯·光年的飞行服似的。雷德利·斯科特很不喜欢这样的衣服,因此最终的设计在参考原版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实用性和美观性。

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演员也是非常不容易。马特·达蒙的角色在影片后期因节食而身形暴瘦,虽然达蒙愿意为此减去大量体重,但是导演没有同意,所以最后采用了替身。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