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技企业高管为何多印度裔 鲜有华裔?

[摘要]中印龙象之争现在完全可以演绎互联网行业的人才之争。

美科技企业高管为何多印度裔 鲜有华裔?

文/陈翔

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当年,谷歌专门在西雅图设置人力资源部,为的就是挖角微软的技术人员,随后崛起的脸谱又开始狂挖谷歌的技术人才……这种人才之争周而复始地在互联网行业上演。

现在全球前十大互联网企业中,中美数量为4:6,中国无疑成为全球的互联网大国。而暗地里,人才又开始跨国流动起来:去美国深造后进入互联网企业的中国技术人才比比皆是,而这些企业中的华人回流到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也为数不少。阿里云计算总经理刘松就透露,阿里云现在的技术大牛多数都是从西雅图和硅谷归来的华裔技术人才,他们有的在美国微软、亚马逊、脸谱等企业已经工作了十年,可谓独当一面。

说了半天中国和美国的互联网企业,关印度什么事?又从何而来的中印龙象之争呢?

这要从全球互联网人才分布谈起。

中印龙象之争再度上演

由于中美两国是全球最重要的互联网大国,因此可以从一个侧面这样描述:全球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重心大部分集中在互联网行业,最好的互联网技术又都在中美两国的互联网企业之中,自然全球互联网顶级人才目前也基本集中在这两个国家。

从人才本身角度来看,美国人才群体中印度裔和华裔的表现尤为突出。而且印度裔近年来在大型美国企业中还突破了职业天花板开始担任高管。比如,接替鲍尔默的微软CEO纳德拉(SatyaNadella),AdobeCEO纳拉延(ShantanuNarayen),谷歌高级副总裁、安卓掌门人皮查伊(SundarPichai),而且谷歌董事会领导层的13名成员中有4个是印度裔。据资料显示,2012年,有印度裔高管领导的硅谷科技公司已经占到33.2%。就连笔者前不久去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参观时,在软件技术学院的信息安全实验室里,负责讲解的骨干技术人员也是印度和中国留学生,从中可见一斑。不仅如此,根据Alexa的统计数据,许多美国大型互联网企业来自印度的流量都稳居在第二、第三的位置。

那么,华裔的表现如何呢?

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非技术因素,华裔技术人才在美国企业的上升空间有限,而中国也出现了顶级互联网企业,所以他们中的一部分选择回国创业,或者加入中国互联网企业,选择更适合自身发展的土壤。

如此看来,印度裔留在美国,或创业或进入互联网企业;华裔回到中国,创业或进入互联网企业。华裔和印度裔技术人才之间的竞争逐渐明朗化,这正是互联网人才的中印龙象之争。

记得龙象之争最基本的原意体现在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对比,几年前被广泛用于对中印两国软件外包产业的思考,现在又完全可以演绎互联网行业的人才之争。

那么,双方争的是什么?

从技术角度看,是企业的创新技术、产品、运营;从战略角度看,是企业的商业模式、大格局与大市场。可以说,中印美形成了互联网人才新秩序。

中国人才不再是价格洼地

记得多年以前,跨国科技企业来到中国,最早看上的是中国人口红利形成的巨大市场,随后又因看上了中国的综合环境将制造工厂转移过来,最后发现的是中国大量的高等技术人才,又纷纷成立在中国成立研发机构。单单中国的高等科技人才,就曾被作为全球的价格洼地。

但是现在情况大不相同。

为什么?以中国的体量和互联网的发展,整个产业对互联网技术人才的需求存在巨大缺口。不仅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的战略下各大传统企业也纷纷触网,形成了全产业对互联网技术人才的渴求,其中云计算和数据科学的缺口最大。

互联网人才的薪资起点已经翻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孙伟就透露,该学院毕业的研究生进入BAT等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初始年薪已经到达20万元,而每年含本科生毕业3000人,月薪平均超过1.4万。中国大学毕业工作两年左右的技术人才,据悉薪资水平已经超过澳大利亚。

以数据科学人才需求为例,据LinkedIn公布的2014年最受雇主喜欢、最炙手可热的25项技能,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技能位列榜首。研究机构Gartner预测,2015年,全球将新增440万个与大数据相关的工作岗位,25%的组织将设立首席数据官职位。一般来说,毕业生在具备5年以上经验后,便可晋升为高级数据挖掘工程师,薪水约为3万-5万美元。如果是从美国企业回国的数据科学人才,一两年成为中国企业数据首席架构师的已比比皆是。

于是各个企业互相挖角,薪资水平水涨船高。甚至在VC投资的热潮下,还有不少技术人才干脆脱离大型企业开始创业之路。

人才之争高校新玩法

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是:不论华裔还是印度裔的顶级互联网技术人才,他们大多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抛开印度不谈,为什么在中国大学的里就很难培养本土优秀的技术人才呢?

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出现的落差,尤其是互联网行业开源技术近年来蓬勃发展,可中国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教育普遍没有和这套新的知识体系大规模对接。这也给了互联网企业人才升级战的机会。

一流的互联网企业开始行动了,国内的一些大学也坐不住了。

比如近日,笔者就了解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首批8所高校已落户阿里云与慧科教育集团合作的阿里云大学合作计划,共同开设云计算与数据科学专业方向,慧科教育集团旗下在线教育平台“开课吧”搭建的“阿里云·学堂”也同期发布。无独有偶,美国的亚马逊AWS也在今年年初也与慧科教育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进行相关云计算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

看来,互联网企业之间的人才争夺战,已经从企业之间的互挖墙脚升级到高等教育人才的投资和争夺。

另一方面,诸如云计算和数据科学的人才与一般软件开发人才不同,他们需要有数理逻辑和架构体系的思想,因此诸如数学、物理学的一流理科人才也非常适合成为云计算和数据科学的顶级人才。而他们就可以通过MOOC的线上手段及时获得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培训,甚至参加开源社区的各种线上线下活动。因此与以前的校企合作不同,诸如慧科教育集团这种线上MOOC的教学方式也成为合作产业链中的一环。

看来,互联网企业的高等教育人才之争,已经从计算机学科拓展到数学、物理等泛理工科。

反观美国,斯坦福大学就以强大的教学和科研力量为依托,孵化出了硅谷,而硅谷的成功模式又推动了斯坦福大学的全面发展,使其与美国高科技、商业界等建立了密切而又广泛的联系。以至于“硅谷效益”扩展到了全球,吸引了中国和印度的顶级人才。

中国的“斯坦福”何时能脱颖而出呢?

作者简介:

作者是中国计算机报副总编陈翔,微信公众号:科技茱比莉Jubilee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