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究竟是什么因素让“共享经济"走向冰火两重天?)
共享经济平台最核心的工作是聚拢供需与匹配供需,其成功是基于在自然状态下,做出分享行为,并获得收益。如果在分享过程中,让分享者承受过多的执行步骤,那么很快就会让分享者丧失动力。
文 |PMnote
“热词"总伴随某些事件跳入到我们视线中, 这次「分答」的出现又把众人的注意力从网红经济拉回到了共享经济。据说产品上线4天时间已有百万级的用户涌入,并产生20万条问答沉淀。不过,同样在共享经济领域中,也会不时传出那些曾被人津津乐道的产品,宣布转型或直接倒闭。
美食版Airbnb的私房菜预定平台“我有饭”近期已宣布转型至包桌业务、餐饮共享平台「妈妈的菜」也已转型为药膳菜品为主的平台,一度火爆的拼车市场也在一阵厮杀后沉寂,但为什么「分答」这样的产品在推出后就能火起来,而许多产品却变得举步维艰?决定成败的关键点又是什么?
不妨把焦点先收回来,看看共享经济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模式?
共享经济实际上是将闲置的资源高效地利用起来,你的钱你的知识你的时间你的物品都可以算,你有它的「拥有权」而将「使用权」交给他人,从而获得一部分「收益」。事实上这样的模式在很久以前就已存在,但为什么没有像今天这般发展的如此迅速。
那是因为共享经济是一种双边发展的模式,一方面他需要具备有需求的用户,一方面他需要提供资源的共享者;从前制约这种模式扩张的就是供需的用户量以及快速的供需匹配,而今日的技术发展给共享经济提供了一张温床,让他在近几年以非常快的速度,吸引资本市场的注意力并快速扩张。
共享经济平台最核心的工作是聚拢供需与匹配供需,所以我们看到共享经济的巨头们都在吸金补贴,疯狂扩张,因为唯有聚集起足够多的供需资源时,才有机会去匹配供需,但每个产品的使用频次和人群又不同,这就决定了一个共享经济产品的体量,低频次与人群的小众,分散是让一部分产品提前退出市场的第一要因。
在目前共享经济的形态中,可归两类,一类有形共享,一种无形共享。
我们先看第一种方式——有形分享
有型即以物品或技能共享为主,一些项目还有时间,俗称力气活儿;无形则以认识盈余分享为主,再加上时间,俗称脑力活儿。
Uber算是有型共享中的杰出代表,司机共享出他汽车中的座位与行车时间,为需要的人进行服务,赚取利益。出行打车是一项高频需求,之前一直被专业的出租车公司接手,如今是全民接客时代;有人说Uber就是黑车,这个我不能认同,说这话的人,你们一定没坐过漫天要价的真黑车,另外黑车只在特定的一些地点出现,与Uber相比完全是两种东西;在我看来Uber是将社会的资源合理利用,许多「闲置」的人通过Uber赚到钱,这样的业余化的工作行为正在一点点补充上专业化不足的那一部分。
再看看同为出行需求的顺风车,他在市区中的使用场景并不多,但需要付出成本却很多,市区中拥堵的路段很多,真正100%顺路的情况少之又少,谁会为了赚10块钱搭上自己宝贵的时间,而顺风车需求场景,更多出现在市区郊区通勤或返乡上,但是这样的需求量与频次又不是非常高;所以当用户面对高付出成本,低收益时,就会导致撮合概率与用户参与度降低,这就导致了顺风车从一个最「共享经济」的模式慢慢走向无人关注的原因之一。
在共享行为中「成本」对其结果影响很大,Uber、滴滴司机就是在「行车」中以「轻松」的方式赚去「可观」的收入;不难发现,共享经济的成功是基于在自然状态下,做出分享行为,并获得收益。如果在分享过程中,让分享者承受过多的执行步骤,那么很快就会让分享者丧失动力。
比如邻居阿姨做菜给周边上班族吃,涉及到的配送与客服售后服务,如果这些工作都落到了分享者身上,试想离开补贴的这些人还有多少动力参与呢?因为他的投入远远比收益要大很多,你见过Uber司机提供搬行李服务的吗?
邻居做菜这个逻辑中,阿姨闲置的其实是「时间」或「手艺」。那么平台就合理利用这些闲置,让阿姨来做饭。但配送环节呢?客户服务呢?这些都需要阿姨来做吗?若平台自建配送、客服团队,平台成本就会增高,若交给阿姨,那这时阿姨本身闲置的时间,突然变得异常饱满,在超负荷的付出成本后,收益不如预期就会很容易放弃。
在来看看最具有型共享经济的典型:以物品共享的共享平台。最经典是一个电钻的故事,毕竟是一个讲烂了的故事。
为什么电钻共享没有最成功,归根结底还是「成本」与「匹配」问题。一个「实用」的产品,人们会以便捷和他本身能起到的作用来衡量物品的价值,而当你在平台上搜索一个电钻时,你发现附近没有你想要找的型号,有型号的在3公里外的一个地方,你联系了主人,主人说10块钱借给你,但是他今天出差,明天才回来,而且无论是你过去取还是他送过来,都需要承担5块钱的费用和时间成本,这时候你会选择继续等,还是索性到楼下五金店买一个电钻呢?
但在有型共享中,我认为也有可以抛开「成本」去共享的东西,因为那些不是「实用」物品,他不能立马解决你现实中的问题,比如书籍、游戏光盘,蓝光电影碟这种东西,但这样的东西人们分享时的动机已从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变成了寻找现实中的共鸣。
当精神层面的收益够大时就会淡化利益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而转向以分享为主,经济为辅的模式。只是能够给人精神带来收益的实体物品并不多,就像之前说的人群体量若过于小众,分散,平台会很难发展,小范围操作可行性大,但是否能形成大规模共享仍是未知,至少现在还没有看到这方面的成功案例涌现。
再看另外一种分享形式——无形分享
早期大家喜欢说百科百科或Wiki是这方面的代表,后来有大神们存在的BBS也开始加入,再比如原来的VeryCD等等;如今我们习惯的案例是「在行」或「分答」。这些平台都是用户将一些虚拟的东西或个人知识进行分享,他们实际上做的就是将自己的知识或虚拟资源、闲置的时间进行了共享。这种依靠线上进行共享与传播模式的好处就是相对成本的降低,促使人们更有欲望去进行分享行为,但是劣势也很明显,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会受到表现形式的限制。
将线下作为共享行为场景的「在行」,需要供需双方付出最大的「成本」是「时间」,而真正的大牛时间又是非常宝贵,他们正是缺时间的一类人,闲置的只是他们的知识,而不是时间,所以其实这不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状态;同时发起者也需承担约谈的费用,这就让约谈的那个「约」的动作成本走高。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想要约「在行」中的一个老师,老师在北京,他人在外地,如果要来见一面,需要支付相当的费用,诚然就像我说的人们在精神层面收益大于付出成本时,会淡化付出,但对于一次约谈的成本与收益评估会让人纠结。
而分答算「在行」的线上改造版,许多生活中的「小牛」「路人甲」也可参与其中,门槛比一直逼格高高在上的「在行」要低很多,共享的成本低,用户基数大,费的时间少,提问与回答双方都能获得收益,这就是他比「在行」能更快吸引更多人的原因之一;
相信未来一段时间里「分答」会成为「在行」的一种补充存在,而「类分答」的产品也将不断的涌现,它能不能靠大量的KOL打鸡血一般的撑过去,仍是未知数,曾经的微博就是前车之鉴,当太多的耀眼光芒覆盖长尾人群时,长尾人群变成了沉默者,而当鸡血打完,大V力量褪去还会有多少人涌入到分答中呢?但不能否认的是,提问与在线语音回答这种形式,让供需双方都能获得收益并付出的成本又低,恰恰符合共享经济的一些优秀特质。
其实说来说去,会发现共享经济中最主要的衡量单位就是成本。时间成本,知识成本,物品单价成本,所获得的收益,用户会在其中进行权衡后选择是否用这样的服务,所以当那些费时费力,收益不多,看似有情怀的东西脱离补贴与新产品上市热度褪去后,剩下的只能是抱着「共享经济」的大腿艰难行走。
大家都在担心,Uber在撤掉补贴后会不会没有人会再用了呢?我认为用户数量会下降但不会消失,在长期补贴下人们已形成依赖习惯,即便Uber的补贴在下滑,但我认为他会去试探一个零界点,让供需双方都能享受比从前出行方式上仍有优惠的价格。
有型分享不会因为没有补贴而消失,但会以更内敛的方式发展,我相信依然会有一群人可以用他们的力量,让人们产生信任,让分享行为胜过收益所得,从而开始享受分享的过程。我曾想如果一些以共享经济为出发点的公司,采取大规模协作方式会不会有改观呢,每个公司都把自己的产品当做类似API接口的东西,接到其他产品的一个环节中,比如互助保险,比如人人快递,比如食材供应,也许今天的共享经济平台就不再是今天的样子。
不是他不行,只是才刚刚开始。
- 工信部:加快推进5G-A、万兆光网规模商用
- 陈吉宁会见高瓴创始人张磊和跨国企业家海外投资人代表
- 前mRNA疫苗明星公司斯微生物被法院裁定进入破产程序
- 浙江嘉兴:鼓励各地充分利用房企破产处置商品住房等建设筹集保障房
- 上海: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创新发展需求 建成一批服务支撑能力强的功能型平台
- 全球最大功率漂浮式风电机组在江苏下线
- 广汽集团:优湃能源动力电池梯次二期、储能系统、零部件再制造产线正式投产
- 2023年民营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41.91万亿元,较上年增长5.22%
- 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报告公布:华为、腾讯、阿里位列研发投入前三
- 中国移动与15个领航城市及15家央企启动低空经济合作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