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个话题特别受到易友的关注:一是人民币疯狂贬值,迫使央行开始出手进行逼空;二是进阶版的谷歌AlphaGo披着“Master”的马甲在野狐围棋网上肆虐人类,最终以60比0的全胜战绩逼着“围棋一哥”柯洁发表了“人类千年实战经验总结尽都是错误的”感言……
关于人民币是不是还可以继续“破7”?身为科技小编的笔者无力为大家释疑。不过针对柯洁也开始对“棋手人生”产生的怀疑,小编在此倒是很乐意为其梳理梳理。
其实,在中华棋文化上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两大遗产:围棋和象棋。然而相信很多人都会承认,围棋的价值和地位实际上是象棋远远不可媲及的。
为什么?说到底还是因为象棋不够复杂,棋局变化少的原因。相比之下,围棋那19x19的棋盘,号称最高拥有10的768次方种变化(当然其中很多是不合理的走法),能留给人类有限大脑的想象空间实在太大……
与其说高手过招比的是心态和经验,不如说终究比的还是脑力计算--心情的好坏固然会影响到计算能力,而经验的多寡也必然会有助于减少计算 和加快计算技巧。
如果说计算力是决定一场棋局胜负的关键,那“AI(人工智能)必胜人类”的结论似乎是不需要辩驳的。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人类的计算能力都不可能强于计算机,否者后者存在的意义为何?人类又何必花费大量时间和资源去研发这种叫“计算机”的东西?
可是,既然人类必定无法战胜AI,那围棋手的价值又是什么?围棋的乐趣是不是也会从AI开启的时代逐步逝去?
依小编看来,十到十五年内围棋的地位和乐趣应该还不至于被怀疑,尽管单人战胜AI的可能已变得极低,但相信职业棋手还会通过学习“新走法”去不断发起挑战,甚至通过改变游戏规则(如多人联手战AI等)来找到挑战人类极限的“最后乐趣”.
是的,小编强调了是“最后的”乐趣。因为如果人类始终无法,或最终被证明为一定不能战胜AI,新一代的人类棋手就会断代,毕竟谁都知道这是一场没有意义的游戏,就好比不会有人喜欢和电脑比拼“数独”(Sudoku)游戏一样。当然人类也有权利将围棋限定为“人类专属”,以继续流传千古,不过经过了AI的“血洗”后,不排除围棋会步上国际象棋的后尘--在经历20世纪末经典的“人机大战”后,随着计算机性能的进一步发展,人类也逐步失去了过去在国际象棋中追求极限的热情(没有目标了嘛)。
如今,国际象棋大赛依旧举行着,而很多情况下是“电脑对决电脑”,人类对国际象棋的流行认可则已经从2000年开始出现了逐年的下滑--这基本上就是AI战胜人类后对某一“人类游戏”的后续影响。
undefined
(图1:这些年有关国际象棋关键词搜索的趋势变化)
相信专业棋手对于未来围棋的发展一定有与小编不同的看法,但这其中的争论其实并不是本期《易评》的焦点。小编在前面所作的铺垫更主要是为了突出AI有可能“淘汰”你我的大趋势。
连专业棋手的地位都可以被AI威胁,那还有什么工作,或者说什么样的人,在未来AI进一步发展中不会受到影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别忘了这句课本反复强调的真理
网易科技最近做了一个“十大顶级科学家预言未来”的专栏系列,其中AI的话题被数度提及。美国图灵奖得主John Hopcroft就强调:“抢走美国人饭碗的不是中国人,而是科技进步。”--这一点小编是基本认同的。
美国并不是没有工作--官方失业率只有4%,已属于“充分就业”--只是像过去底特律辉煌时期的大规模制造业流水线工作则突然都消失了。
美国当前的就业基本有着明显的两极化:要么是读书读的好,去硅谷、去华尔街拿高薪;要么就不读书,去麦当劳、超市或零售店担任一般服务人员;那些愿意读书,但又读得不是那么“好”的(主要指职业技术学校,但请不要简单对比国内的职高、高职),基本就是无处可去,不知何去何从--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汽车装配工人,这些人过去只需要读两年社区大学并毕业(相当于国内大专学历)就能拥有一份号称“中产阶级”的工作,而今……
我们可以简单认为美国企业将工厂搬迁至中国、墨西哥等地是变相地“剥夺了”美国工人的工作机会,但仔细想想,美国并非完全没有汽车制造厂--丰田在美国一共有6个生产厂,通用和福特都分别在美仍保留有几十家工厂,新起之秀特斯拉更是在内华达州建了一个所谓的“超级工厂”……可是,美国蓝领们还是找不到工作。原因?看看特斯拉“超级工厂”的图片和相关报道就知道了。
undefined
(图2:不用怀疑你的眼睛,“超级工厂”里没有人类……)
“自动化”、“智能化”只是AI的前奏
尽管,John Hopcroft谈的是“自动化”对美国蓝领工人的冲击,而“自动化”也并不等于“人工智能”,不过当后者的影响真正蔓延开来时,那影响绝对不只是“革”了蓝领工人的命。
当前AI炒作确实存在“过热”和“泡沫”的可能,让很多人误以为“AI时代已经来临”.其实说这话还是有些为时尚早。
当前的AI并没有脱离将现实世界的现象量化,然后从数字中寻找规律,最后进行逻辑判断得到结论的一个过程。小编在去年AlphaGo首展锋芒时曾发表过一篇《易评》并粗略描述过。
并不是所有真实世界的现象都能够被量化的,至少现阶段还不可以。所以如果你的工作是需要依赖人的灵感、情感、直觉以及创意来支撑的,基本上(未来20年里?长了不敢说)是安全的,不会受到AI的直接冲击,具体一点的例子包括:设计师、画家、作家、决策者、科学家、某些工程师等等(其实还是很多的,列不完)。
那些越规范、越按照标准化步骤重复进行操作的工作,譬如流水线、仓库管理等,则越容易被机器人和AI替代,很多时候甚至还用不到AI.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流水线工人会率先成为“失业重灾区”,而美国将一定早于发展中国家优先受到AI冲击的原因(事物有两面,被冲击也意味着有产业转型等好的影响)--发达国家一般制度比较完善,甚至死板,“一二三四”规定得很严密,可越是这样就越容易用程序和AI来替代,相比之下,我们的国情和我们的“人情文化”……什么都能将就一点,用“小聪明”来“灵活”解决,虽说某些时候达到目的的效率提升了,但指望AI很快学会这种技巧就实在难为了。
换句更直白的话来说,就是AI对于中国的冲击势必要比对美国的冲击来得晚,当然也要看具体的行业和领域。基本上,如果工作是一板一眼照规章制度反反复复的,就应该提早准备,而不是心存侥幸看待AI在国内的发展笑话--小编知道有些人总觉得中国科技的发展落后,且脱离不了“借鉴”的老毛病。但不得不说,AI归根结底就是软件编程能力和数学能力,而这些还真“不幸”都是华夏民族后裔的强项。
有的工作,看似不可能被AI取代,譬如财经分析师和普通码农等(其实媒体小编也算一个),但其实只是暂时的。好比十年前我们不会想到AlphaGo能战胜李世石一样,十年后随着代码的积累(AI真的需要海量样本进行训练)以及芯片性能的进一步提升,通过对“更大数据”的分析,将难保“你我”不会被取代。
既然当年自动化席卷制造业时未曾给工人们留情面,因此指望在AI大肆推广时能侥幸保住必然会被时代淘汰的饭碗,也是不现实的。在AI汰换一些岗位的同时,另一些新的岗位自然也会产生,所以提早做准备(死盯美国就业市场的变化是一个方法),努力改变自己才是最好的生存方式。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2024全球数商大会在上海盛大开幕,共绘数字经济新蓝图
- 2024全球数商大会开幕:数“聚”上海,“链”接数字经济新未来
- 大疆正式起诉美国国防部,就错误列入CMC制裁清单提出抗议
- 揭秘Neuralink脑机接口的“主刀人” 他是马斯克野心的幕后操盘手
- 京东发言人证实:刘强东章泽天夫妇遭有组织造谣,警方已介入调查
- 京东前总裁蔡磊渐冻症病情恶化,但仍坚定推动科研进展
- 美国对全球互联网用户无差别监听
- 万物智联创未来!第三届OpenHarmony技术大会在上海盛大举办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 美国法官裁定谷歌败诉:必须为第三方商店开放Android系统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