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中国电信联合农行、建行、中行、交行、广发、浦发等十多家银行发布了“天翼手机钱包”业务,为用户提供基于近场通信技术(NFC)的电子支付服务,用户可在乘坐公交、加油站加油、餐厅就餐、商场购物等各种场合刷手机付费。
而在今年6月,中国移动联手中国银联,在三家运营商中率先推出全国性的手机钱包业务。今年9月,中国联通联合多家银行推出了自己的手机钱包,将银行卡、交通卡等各类应用加载到手机卡中,实现“刷”手机消费。
毫无疑问,在手机近场支付上,运营商已经做好了准备,目前仍存在终端匮乏的瓶颈,不过这一问题在明年会得到解决。中国电信方面表示,明年1月起,新上市的3G终端将逐步实现全部机型支持NFC,4G终端则全部具备NFC功能。
几经尝试 NFC-SWP成共识
运营商在手机近场支付上的探索已有多年,受限于技术、政策、商业模式等原因,尤其是标准模糊不定,手机支付发展非常缓慢。
早先,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都采用过2.4G的RF-SIM卡支付标准,来推动手机支付业务的发展。这种方式撇开了银行,支付费用通过手机账单收取,所以遭到银行业的极大反对,所以推广的并不顺利。
另外,运营商还采用过SIM-pass方案来推动手机支付业务。SIM-pass方案采用13.56MHz工作频率,是一种多功能的SIM卡,业界称之为双面SIM卡(接触界面实现SIM功能,非接触界面支持支付功能)。
从纯技术的角度来说,这种方案能满足业务推广的需求,“不需要换手机,换卡就行,普及成本较低。即使手机关机或者没电了,照样能刷。”一位运营商内部负责手机支付业务的人士对记者表示。比如中国电信,利用SIM-pass方式,在不少高校中推广了手机一卡通,以及公交一卡通等业务,形成一定规模。
但SIM-pass方案也有弱点,比如抗屏蔽效果较差,金属后盖或者金属电池外壳都会影响读卡,“必须要把感应天线翻在电池板的外面,否则穿透不了电池。”SIM-pass方式的最大问题在于,缺少产业链支持,主要是少数几家芯片厂商在推动,同NFC-SWP方式相比,明显势单力薄。
“NFC-SWP是国际通用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众多运营商的支持,现在在国内正逐渐成为主流,SIM-pass只是过渡,”上述运营商人士表示。
互联网金融来袭 银行业、运营商抱团取暖
NFC-SWP方案是NFC手机跟SIM卡合作的解决方案。通俗来讲,基于NFC-SWP方案的手机钱包相当于是个平台,可以将公交卡、银行卡等通过空中捆绑的方式加入进去,“用户用哪家的银行卡,由用户自己选择。以前的方式则是,运营商定制了相应的手机终端,而这终端中已经捆绑了某家银行,其他银行的卡不能使用。”上述人士称。
去年,人民银行制定的移动支付标准也支持NFC-SWP方案,这坚定了运营商走NFC-SWP道路的决心。而且基于NFC-SWP方式,运营商和银行、银联之间形成协调配合,而非之前那样互为敌人。“运营商负责用户发展、丰富NFC手机终端。银联负责商户拓展,包括POS终端的推广。银行也能通过大量的线下网点推广NFC业务。”
对于运营商和银行业来说,他们还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敌人--互联网金融,这也促使他们抛弃前嫌。随着BAT巨头以及苏宁、京东等企业在互联网金融的动作不断加大,银行业也感受到极大压力,“与运营商、手机厂商来共同搭建移动支付的基础平台显得愈发必要,来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来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变化。”
“未来几年内要‘消灭信用卡’”,招行行长马蔚华之前说过这样一句话。在银行业看来,将信用卡功能全面移植到移动设备中,这能更好地满足移动互联时代社会公众更加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需求。
“我们跟三家运营商都达成了合作,在我个人看来,和哪一家合作没有区别。之前是把银行卡交给制卡商去做,以后说不定不需要实物银行卡,直接将卡号和手机捆绑就行了”,某银行信用卡中心一位中层人士告诉记者。
而对运营商来说,用户对非通信类消费已经上升为主流,电信业原有的运行模式无法满足人们消费升级的需求,手机支付未来市场前景广阔,运营商自然不愿意放弃。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待到山花烂漫时”,鸿蒙千帆会战誓师大会在华为总部举行
- 金壮龙在开放原子开源生态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 “开源赋能产业,生态共筑未来”,2024开放原子开源生态大会在北京举行
- 华为举办秋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华为WATCH GT 5、智界R7等新品登场
- 华为:鸿蒙生态坚持利他理念,每年投入60亿激励开发者创新
- 华为全联接大会2024举办:拥抱全面智能化时代,共赢行业数智化
- 运机集团、华运智远与华为成立联创中心,共启“矿石流”数智新未来
- 华为发布探索智能世界系列报告,为ICT产业发展提供方向参考
- 华为汪涛:共建产业新生态,共赢行业数智化
- 马蜂窝发布十一出行趋势预测,户外赏秋正当时,自然类景区成出游首选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