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芯之痛:国产芯片陷烧钱怪圈

如果不是2015年11月龙芯中科总裁胡伟武一番“要政策”的言论,恐怕很多人还不知道,龙芯居然还活着。

在几乎所有人的印象中,这家“中国第一芯”,应该和其他老一代国产芯片企业一样,在2006年的“汉芯”造假风波之后,就销声匿迹了。

虽然最近一两年,市场上总会不时冒出一两家国产核心软硬件企业的消息,但多属“中科红旗倒闭”那样的“惨案”.

以致现在,但凡搭上“国产”二字的芯片、操作系统,很容易成为网络上一些评论人士的吐槽对象,甚至有的被钉在“骗取国家经费”的耻辱柱上。

而胡伟武的一番话让他们惊喜发现,居然还有这么一个绝佳的“靶子”.

2015年12月的一个下午,胡伟武坐在《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对面。他说,自己的原话虽然是“政府应在黑暗森林里围个篱笆,把国外芯片挡一挡”,其实完整意思是,当下国产芯片鱼龙混杂,希望国家能界定何为自主可控的芯片,免得鱼目混珠。

而一些网络媒体更愿意把它解读为“国产芯片又在要政策”.以如此形象和方式重回公众视线,胡伟武哭笑不得。

这种感觉似曾相识。2006年,他被汉芯造假丑闻“株连”时,类似乃至更甚于此的口诛笔伐同样铺天盖地。

所不同的是,和10年前相比,如今的龙芯和胡伟武,即便被推上风口浪尖,也仍安于自己的小日子,不想争辩太多。

在全球芯片形势风云际会的当下,这种小情调与整个中国国产芯片产业需要发展的紧迫有些格格不入。在一波又一波的大基金、大并购、大发展下,中国国产芯片产业正在塑造一个披荆斩棘、豪胆雄心的形象。

这让胡伟武有些许不安。2000年前后,也即龙芯等老一辈国产芯片如雨后春笋般的那个阶段,产业同样不乏豪情壮志。

物换星移,从龙芯经历的14年来看,要用速度赶超欧美芯片厂商数十年积累的技术与市场地位,仍非易事。

技术还是市场?行业还是消费?借鉴还是自主?快还是慢?大还是强?中国国产芯片产业正走上一个十字路口。

中国第一

龙芯的开始,有着不同寻常的宏大背景。

其诞生的21世纪初,世界进入个人电脑普及期,又恰逢我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南海撞机等系列事件,中美关系进入低谷。来自市场和国家安全的双重需要,让决策层和不少有识之士都意识到,中国必须尽快有自己的芯片,尤其是逻辑芯片(CPU)。

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没有国家立项,中科院计算所依然决定先在内部研发逻辑芯片,龙芯团队应运而生。

2001年,33岁的胡伟武自动请缨,出任首席科学家,组建队伍,在时任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的领导下,几十名年轻人(半数为胡伟武中科大校友)日夜鏖战,中科院计算机所仅有的1000万元家底,不到一年就被尽数花光。

但这一切,在中国第一枚通用CPU的成就面前显然是值得的。2002年8月10日清晨6点,当龙芯1号实机运行的画面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时,所有人欢呼了起来。中国终于拥有了首枚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处理器芯片。

2003年,凭借龙芯1号,龙芯团队成功申请到国家863重点项目,而完成863任务的指标只有两个,CPU主频达到500MHz,space CPU2000(当时国际公认的CPU测试软件)分值在300以上。

为了这两个目标,龙芯团队又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最终在一年内设计出龙芯2号,该芯片在space CPU2000上的分数,超过了当时英特尔的奔腾2.

依靠龙芯2号优异的指标性能,龙芯团队也走上中国技术殿堂的巅峰,各种荣誉接踵而来,先后获得中科院“杰出成就奖”、“重大创新贡献团队”等奖项。

胡伟武也迎来了人生迄今最为荣耀的时刻。2003年,他获得“五四青年”奖章。“中央国家机关杰出青年”、“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等荣誉也纷纷到来。当时刚刚在发展的网络媒体,更称他为“民族英雄”.

短时间内聚集的巨大光环,把龙芯推上了中国CPU代表的位置,接下来的一切似乎顺理成章,在所有人看来,龙芯应该加速快跑,成为中国的英特尔,尽快实现中国芯替代。

可是,没有人意识到,耀眼光环的背后,阴影开始拉长。

盛名之下

胡伟武自承,现在回头再看,龙芯当初设定的目标,显然犯了“左”的错误。

2001年,龙芯的研发开始时,胡伟武和同事们曾确立了技术路线:从高性能通用处理器入手;兼容性设计;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这样的路线在龙芯2号出来前一直都被严格地执行,但不知究竟是什么原因,“稳扎稳打”的路线被搁置一旁。大步快干,追赶上英特尔的技术指标,逐渐成了当时唯一的追求。

可是多数人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要成为中国的英特尔,只有技术指标显然不够。英特尔之所以成为当时一家独大的英特尔,除了自身30多年的技术和市场积累,还有一个重要的盟友--微软。

上世纪80年代,IBM在业界推出第一台个人电脑后,将芯片和操作系统订单分别交给了英特尔和微软。从那以后,这个隐形的“Wintel”联盟居然垄断桌面电脑市场长达近30年之久。

在这个稳固联盟中,微软提供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每隔一段时间就升级系统,吃掉用户的硬件性能,迫使用户升级硬件,英特尔则适时地升级硬件,提供更强的性能让微软的系统和软件运行更流畅。双方配合默契,为对方在各自的领域实现垄断竭尽所能。

龙芯在国内没有这样的盟友。相比成熟强大的微软,当时的中国软件产业刚刚起步,国产操作系统和国产芯片一样,仍在襁褓中艰难成长。

不过,随着863计划及核高基项目的推动,中国核心软硬件在当时的确有了巨大的进步。龙芯2号的流片企业,也从最初的境外公司转为上海中芯国际。这似乎给了龙芯乃至当时国内整个产业界一个错觉:一个由中国芯片所支撑的个人电脑生态,就要浮出水面了。

在一片叫好声和大干快上声中,也少有人注意或是愿意说破这个事实,彼时中国核心软硬件产品,其实仍然嫁接在国外产业的粗大树干上。

比如,龙芯团队使用的芯片设计软件(EDA),当时还是外国公司的产品;负责流片生产的中芯国际,所采用的关键制造设备,也是从外国引进。

盛名之下,还没有开始产业化的龙芯,几乎就注定要偏离市场轨道。

内忧外患

产业化的难题很快到来。

2005年4月,龙芯在人民大会堂举办龙芯2号的首次产品发布会。发布会后,很多电话打到胡伟武的办公室,问什么地方能买到龙芯芯片。对这样一个问题,他无法回答。

产业化后的龙芯,都卖到哪里去了?

2004年,江苏省当时着名的纺织企业梦兰集团与中科院计算所联合组建“梦兰龙芯产业化基地”.一年后搭载龙芯2号的个人笔记本电脑也随之问世,江苏成为了龙芯个人电脑产品的主要销售和使用地区。

然而,搭载龙芯的电脑还没进入市场,接连而来的造假风波和专利危机,就将龙芯拉进泥潭。

2006年,汉芯造假事件被曝光。作为21世纪之初中国第一科技造假案,汉芯事件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芯片。

同为中国芯的典型代表,龙芯自然也被夹裹其中,“外国核心中国外壳”“龙芯和汉芯是一路货色”“龙芯汉芯凉了中国心”等质疑铺天盖地而来。

内忧未解,外患又袭来。同年,美国半导体设计公司MIPS通过媒体就专利等问题给龙芯施压,称龙芯的指令集95%与MIPS相似,属于抄袭。

实际上,此时龙芯虽已经开发出自己的EDA研发设计平台,但为了能运行Linux系统,还必须兼容MIPS等指令集,这让龙芯有口难辩。

为了摆脱专利枷锁,龙芯采用了曲线救国的方式。2006年,中科院与欧洲最大半导体公司意法半导体签署协议,龙芯从意法半导体间接获得MIPS64位的专利使用权,将芯片微结构授权给意法半导体。

本次合作被誉为中国芯片首次出海,但龙芯并未就此解决身份问题。不过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日子同样不好过的MIPS在专利授权上有所让步,龙芯最终取得MIPS32位与MIPS64的永久专利授权,卡在“龙芯”头上的紧箍咒总算拿下。

虽然掌握了专利,可在龙芯市场化的前五年里,疲于应付专利纠纷和抄袭风波的龙芯,没能推出一款让人叫好的电子产品,软件生态的推进更是步履维艰。

市场泥潭

在个人消费市场推广不畅的龙芯,只能先从政企市场寻找生机。

2009年3月,梦兰集团董事长钱月宝在参加全国两会时,提交了两个与龙芯相关的建议,呼吁教育行业的政府采购应该优先采购龙芯产品,政府、军队及安全部门的电脑也应采用龙芯处理器。

龙芯也在2009年迎来了政府采购的第一单。4月底,江苏省常熟市政府签约采购1万台龙芯电脑,用于常熟当地的中小学数字学堂建设。同年年底,江苏省再次采购15万台龙芯电脑,为5000所中小学提供教学终端。

在政府采购的支撑下,龙芯产能一度达到几十万片,然而相比英特尔与微软的生态联盟,龙芯所依托的MIPS架构+Linux系统,可使用软件少。即便是政府采购市场,后来的推广也不太顺利。

一位参与当时江苏中小学15万台采购项目的政府采购负责人介绍,这一项目执行的效果并不出色,主要还是产品性能,当时的龙芯电脑一是反应速度比较慢,打开一个文件要数秒钟;二是和其他系统不兼容,因此无法进一步推广。

胡伟武说,打拼几年,龙芯也曾想再次进军个人消费市场。2006年底,他们曾做过统计,当时英特尔芯片的销量是每年1亿多片,每片毛利都在150美元以上;而龙芯的价格可以做到20美元左右,使得整机价格下降近一半。

此外,当时中国的电脑普及率并不高,相对于13亿人口,只有大约5000万台个人电脑,而且随着微软XP系统换代,还有大量电脑可能被淘汰。看来龙芯还有巨大的市场可以开发。

但想要在个人消费市场上有所斩获,就始终绕不开与软件和整机电脑厂商的合作。而一直以来,龙芯都没能找到真正的合作伙伴。

自龙芯电脑生产以来,龙芯一直在跟国内外的软件公司淡合作。但由于用户量过少,开发环境简陋,知名企业愿意把Windows上的软件移植到龙芯电脑Linux系统上的并不多。

一家国内知名软件公司的负责人曾对胡伟武直言,他们每年在Windows平台上投入超过10亿美元用于软件研发,而要将软件移植到龙芯等平台上,会得不偿失。

此外,在与如联想、华硕等整机厂商的合作中,龙芯也同样遇阻。不支持Windows系统,没有广泛的市场需求,成为龙芯的死穴。整机厂商做龙芯的产品越多,赔得也越多。

龙芯不被整机厂商接受,胡伟武说,早在2007年就看到,整机厂商作为整个IT产业的最后一环,很大程度是靠批量采购英特尔这样的垄断公司芯片,获得让利来生存的。

尤其是芯片处理器这样决定整机操作系统环境、性能的核心部件,若没庞大用户基础,没有芯片企业的返利,整机厂商自然不愿采用。

在没有软件公司和整机厂商的生态体系支撑下,仅靠国家安全、“中国芯片”理念,单打独斗的龙芯,深陷市场化泥淖之中,很难自拔。

回到原点

两头不靠的局面,迫使龙芯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初衷和定位。

胡伟武和中科院计算所的领导意识到,与国外芯片相比,龙芯最大的差距不在于技术指标,而是未能与产业链对接、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生态系统。

“芯片只是整机系统的一部分,无论是用于桌面电脑还是高性能计算机,必须与其它软硬件有机结合。”胡伟武说,龙芯必须搭建起一个基于龙芯芯片的生态系统。

意识到这点后,龙芯开始从学院派向市场派的转型。2010年,胡伟武带领龙芯核心团队脱离事业编制的中科院,在北京市政府牵头注资后,成立了龙芯中科有限公司。

“头三年企业办得糊里糊涂。”胡伟武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坦承,因为长时间研发与市场和服务脱离积弊,龙芯在个人消费市场依旧打不开局面,销量数字也不好看,2013年时,龙芯芯片的产量仅有1万多片。

不过,好消息是,龙芯与中下游软硬件企业在行业市场的合作。2011年,龙芯与曙光合作,推出了基于龙芯处理器的“龙腾服务器”,随后锐捷网络、东软集团、浪潮、同方等其他国内的软硬件企业,也开始研发基于龙芯的网络交换机、防火墙、高性能服务器、安全计算机、高性能工控模块等产品解决方案。

得益于这些行业市场的进展,龙芯芯片的销量从2013年的1万片,增长到了2014年的35万片。龙芯也逐渐从数年的亏损,转而过上了盈亏平衡的小日子。

但从通用芯片转向行业芯片后,龙芯也受到了众多质疑,被批评躲进了“防空洞”.不过在胡伟武看来,龙芯至少丢掉了虚名包袱,“完成了从学院派向市场派的转变,可以在市场的大海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了。”

毕竟,在市场化大浪中,活下来才是第一位的。

欲速不达

如今,龙芯更愿意称自己为一家小公司,几百个员工,2015年1亿元左右的销售额,与当前市场上动辄上万员工、数百亿营收的其他企业没法相比。

但胡伟武说,“目前龙芯很能赚钱,如果做到5亿销量,利润就能达到一两亿元。利润率比号称销量要达百亿的其他芯片公司好得多,他们的利润总额不见得能比龙芯高。”

在当下中国芯片产业新一轮的扩张期,这种小心思显得很不协调。

2013年,“棱镜门”事件后,网络和信息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软硬件的自主可控呼声再次高涨。

而随着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下称“大基金”)的成立,中国芯片产业掀起了一场资本介入潮。

大基金募集资金超过1380亿元,在其带动下,多个地方政府也设立了地方版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长电科技并购星科金朋、通富微电收购AMD封测厂、中芯国际增资扩股等10多个项目陆续尘埃落定。

以紫光集团为代表,中国芯片和中国资本更是拉开了海外并购的大幕,引发了全球芯片行业的关注和大讨论。

龙芯在2014年下半年获得了一笔来私募机构鼎晖的投资。在他看来,虽然凭借资本运作和收购可以促进中国芯片产业发展,收获关注度和产业热度,也可以获得一系列技术和专利,但资本运作并不能完全实现自主可控。

让他担心的是,中国芯片产业如今似乎已出现过热的苗头,陷入了烧钱和快跑的怪圈,相当一部分芯片企业不烧钱就会倒闭。

这种感觉似曾相识。胡伟武说,“中国芯片产业的问题在于软件、生态缺乏,不在技术和产品。就拿代工企业来说,130纳米做好了就能很赚钱,并且养出90纳米的设备。大家都是上一代养下一代。想要直接投资出一条先进生产线,不管理,不想办法挣钱,企业和产业都不会好。”

龙芯用了14年时间,付出了巨大代价,才明白这个道理。现在,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与中国速度的诱惑如何取舍,摆在了更多中国芯企业的面前。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6-01-22
龙芯之痛:国产芯片陷烧钱怪圈
如果不是2015年11月龙芯中科总裁胡伟武一番要政策的言论,恐怕很多人还不知道,龙芯居然还活着。在几乎所有人的印象中,这家中国第一芯,应该和其他老一代国产芯片企业一样,在2006年的汉芯造假风波之后,就销声匿迹了。虽然最近一两年,市场上总会不时冒出一两家国产核心软硬件企业的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