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行业热市场冷?

“行业热、市场冷?”这是可穿戴设备目前面临的质疑。随着可穿戴设备产业链的逐渐形成,厂商不断增多,产品进入井喷,功能逐渐丰富。与此同时,整个产业市场与技术有一定程度脱节。但更多的机构表示看好,美国市场研究公司Ovum 1月的报告显示,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到2020年有望接近27亿美元,总销量将接近4亿台。去年苹果智能手表的发布,或许能为可穿戴行业送来标杆性产品这股东风,将这池春水彻底搅动。下一步,整个产业将如何发展?

留下智能,摆脱设备

谷歌Google X实验室显示部门主管玛丽·洛·杰普森称:“可穿戴设备实质上是一种强化自己的方式,它将不可阻挡地普及开来。”受限于网络环境、计算性能与设备体积之间的矛盾,目前的可穿戴设备要么依赖手机,要么朝着微型计算机方向发展。如Glass和iWatch需要依赖智能手机与互联网通信的能力、计算存储能力。实际上,可穿戴设备的颠覆性在于突破现有设备在信息获取、感知、表达方式的局限,它收集的是以往难以表达的数据,感知的是以往难以触摸的情绪,它的表达更加自由。它将是连接人和世界的重要中介,它的价值在于让其过程更加顺畅,减少传输过程中的“噪音”.它要解放人类,就要使自己变成人类身体的自然延伸,可穿戴的最终形态将从无到多、最终“无限少”.

像玩具一样组装

根据台湾工研院IEK电子分类,可穿戴设备产业价值链包含制造组装、系统开发、应用服务、规范、品牌、渠道、使用人群几个环节。在产业链的上游,传感器是智能化的核心。在产业中游,语音控制和交互技术是关键。根据摩尔定律,元器件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价格却在不断较低。今后,可穿戴设备专属的传感器、芯片有望独立推出。实际上,康宁已经生产出立体玻璃适配可穿戴设备,英特尔也推出了可穿戴设备的芯片。未来,可穿戴设备的标准化零部件出现雏形,有望通过“组装”这种简便的方式为其成为大众消费品奠定基础。

数据整合成关键

可穿戴设备将传统基于前端硬件的运算与储存转向了后端。它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时代的一个关键入口。这也就暗示,数据理解与应用、后端服务能力将成为发力焦点。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后端发力最大的困难在于碎片化,平台的碎片化、标准的碎片化,使其难以整合在大平台综合发挥作用。目前,谷歌推出了Android Wear,作为统一整个可穿戴App开发市场的标准和协议的一种尝试,相信会对整体开发效率提升、行业规范起到一定作用。谷歌推出Google Fit、苹果IOS8推出Health Kit,在健康平台上推出后端统一入口,为此后数据整合提供了可能。

标准为市场保驾护航

安全问题始终是悬挂在可穿戴设备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舒马赫2013年在滑雪时受伤,曾有法国记者称可能是因为使用穿戴式运动摄像机GoPro造成的。Fitbit Force手环曾引发消费者皮肤问题导致产品大规模召回。可穿戴设备数据汇总的部分数据一旦外泄,甚至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标准和规范出台,已箭在弦上。完善的行业标准建立需要探索过程,但其中一些分项,则可能会借鉴其他行业已有的标准。比如对于通信类产品,借助通信的认证方式进行;对于大众消费类产品,借助于3C认证方式进行;对于一些行业细分、专业性的产品,将会依托所在行业的一些认证方式进行。

艾瑞咨询报告指出,可穿戴设备产品应通过满足特定用户特定需求方式来实现产品。可穿戴设备的对象不断扩展,除人体可穿戴之外,还有给动物、宠物、植物、工业设备的可穿戴设备。功能也愈发深入,从简单运动的记录数据到心率、血压甚至于脑电波的读取。Leaf手环可以追踪女性用户的排卵周期。Recon Jet智能眼镜主要针对专业运动领域如滑雪板和跳伞。Active Protective公司设计的可随身佩戴的安全气囊能在老年人摔倒时保护他们的髋骨。“找找”可以通过GPS定位帮助主人找到宠物。这些细分市场将会是今后的一个重点方向。

对可穿戴计算设备更大的需求来自企业市场。GE推出了工业互联网,借助于给工业设备穿上可穿戴设备以监测其工作。许多企业也正在研究,如何给员工提供多种类型的便携电子设备。Forrester Research 2014年12月的一份报告指出,68%的企业决策者表示,制定可穿戴计算设备战略目前是一项优先工作。

紧密携手物联网

国泰君安研报指出,未来5年,以可穿戴计算、智能家居、智能汽车为代表的“泛智能化”将成为下一轮IT投资的核心驱动要素。Jawbone CEO拉赫曼也曾表示,物联网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掘,但是可穿戴技术将成为让物联网真正飞跃的起点。从2015年CES来看,随着无线和传感器技术的进步,可穿戴将可以随时随地对用户经常活动的热点区域进行智能群感知,从而满足物联网透彻感知的需求。可穿戴技术能从用户身上所收集丰富的信息,并与其周围轻松互联的可穿戴设备,就好比是一台强大的“背景信息综合引擎”,Jawbone把这种理念称为“人联网”.可穿戴设备与物联网联动,将极大地扩展使用场景。如三星Galaxy Gear,能够控制自家智能冰箱;Eleks Labs软件开发商的一款应用,允许用户通过手表控制特斯拉Model S汽车。

为移动医疗插上翅膀

世界知名医疗咨询机构IMS预计,到2050年,全球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超过60岁,需要监测的慢性疾病将成为可穿戴设备需求增长的动力。如今的智能穿戴设备已经可以支持用户采集心电、血压、心率、体温等数据并上传到云端,如果后端的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够齐头并进,将大有可为。在医疗可穿戴设备中还有望产生“可嵌入”等技术。进入身体、植入皮肤,在其他场景中让普通消费者难以接受的技术在医疗行业阻力更小。如台湾大学在研究将传感器植入牙齿帮助被植入者戒烟抑或控制饮食。University of Illinois正在探索将电子文身安置于人体的内部器官,甚至是心脏内壁,以此监测人体的各种指标。医疗可穿戴设备还能与其他行业联姻,比如保险业。保险公司可以根据监测的健康数据调整客户保费,还能通过可穿戴设备促使人们更关注健康,降低客户生病概率,减少公司赔付成本。不过,医疗类的智能设备必须经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认证,或许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是该行业发展的一个壁垒。

从顾客思维变成用户思维

可穿戴行业的真正成熟,是在大众应用市场的普及。满足用户需求,无疑至关重要。计步、睡眠跟踪、心率监测甚至是意念控制,智能穿戴设备的这些功能还没有办法做到让人无法离开,贴近用户日常生活,将是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如Nike+推出跑步竞赛,Pacer增加分享,从本质上都是增加社交属性,提高使用者积极性。与已经成熟的需求联姻,是另一个突破口。比如可穿戴设备与时尚行业的联姻。在Indiegogo和Kickstarter上开始出现了一大批小型的关于珠宝的众筹项目,比如Ringly、Mota SmartRing和Cuff.在2015年的CES展会上,Withings Activite智能手表漂亮的外表令人惊艳。这些产品通过设计而非功能上的卖点,满足了人们对于时尚的需求。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5-03-02
可穿戴设备:行业热市场冷?
行业热、市场冷?这是可穿戴设备目前面临的质疑。随着可穿戴设备产业链的逐渐形成,厂商不断增多,产品进入井喷,功能逐渐丰富。与此同时,整个产业市场与技术有一定程度脱节。但更多的机构表示看好,美国市场研究公司Ovum 1月的报告显示,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到2020年有望接近27亿美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