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乘联会发布了4月1日-14日的全国车市信息,一组数据引发外界关注。
数据显示:今年4月1日-14日,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51.6万辆、批发53.4万辆,其中,新能源市场零售26万辆,批发26.8万辆。
按此计算,新能源汽车零售、批发销量在汽车市场占比分别为50.4%、50.2%,双双超过50%。这也是国内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首次超过50%,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中国消费者主流选择。
新能源渗透率过半,超出了很多行业人士的预期。2020年,工信部曾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计划在2025年实现新能源渗透率超20%,2035年超50%。在当年,这被视作是一个极具挑战的目标。但事实上,早在2021年,20%的渗透率目标就已实现;而原定的2035年目标,则提前了十年完成。
在这背后,是新能源汽车极高的市场增长率。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1年及此后两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率分别为157.5%、93.4%、37.9%,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早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离不开国家补贴政策的扶持。但近两年来,随着补贴的逐渐退坡,新能源市场仍保持着极高的增速。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力已经取代补贴,成为市场增长的第一推动力。
此外,得益于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整体规模,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成本逐渐降低。近年来,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品牌喊出了“油电同价”甚至“电比油低”的口号。在20万+级新能源市场,新势力们“卷”出天际,直接让长期垄断该价位的合资B级车(如帕萨特、迈腾、凯美瑞、雅阁等)下探到15万级别。
如今,国内自主品牌仍在加速新能源转型。2022年,比亚迪宣布停产燃油车,全面转向新能源,并在次年宣布新能源总产量超过500万。同样是2022年,长城旗下哈弗品牌召开新能源战略发布会,宣布将进行新能源全面转型。2023年初,一汽旗下红旗品牌在广州召开新能源汽车全球战略发布会,喊出“All in 新能源”口号并发布全新品牌Logo,“除个别特殊车型外全面电动化”。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外汽车品牌对电动化转型的犹豫。日前,苹果宣布放弃造车计划。奔驰放弃了此前的“2030年全面电动化”的目标,并将继续研发燃油车型。
值得注意的是,在海外品牌放缓新能源转型的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却在积极探索海外市场。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远超传统燃油车52.4%的增长率。在汽车出口总量中,新能源汽车的占比为24.5%。在泰国、新西兰、以色列等地,中国汽车品牌如比亚迪、吉利几何、名爵MG已经取代特斯拉等海外品牌,成为当地新能源销冠。
放眼全球,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既是产业链的领先,也是产品力的胜出。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品牌打破了汽车行业“五年改款、十年换代”的固有模式,将改款的周期压缩到1-2年,甚至出现了半年改款的极端案例。随着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新能源汽车的短板——里程焦虑问题逐渐缓解;而新能源汽车的长板如静谧性、平顺性、节能环保优势及智能化水平则越发突出。
相比之下,近年来燃油车的产品竞争力开始出现问题。因此,当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价格战,受到冲击最严重的反而是燃油车。如今,A级合资燃油车起售价跌至10万元以下,B级合资燃油车则跌至20万元以下,在十年前,这是车市消费者们不敢想象的。
如今,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过半,并成为消费者主流选择,燃油车的市场占比还将进一步下跌,并逐渐沦为少数汽车发烧友的“大玩具”,而新能源汽车还将继续加速增长。中国乃至全球汽车市场都将迎来新一轮洗牌,并呈现出与以往既然不同的市场格局。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华为掌舵,全球首个100%清洁能源之城将落地沙特
- 进展太慢!马斯克为特斯拉4680电池设定最后开发期限
- 谷歌携手贝莱德在台湾投资太阳能发电管道,满足AI时代能源供应
- 比亚迪要进军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领域?比亚迪高管回应
- 太蓝新能源携120Ah超高能量密度全固态锂金属电池亮相CIBF2024展会
- 合资梦魇!唐EV荣耀版21.98万元起,比亚迪誓将“电比油低”进行到底
- 新能源渗透率过半,燃油车成为“小众”:中国汽车品牌“卷”赢世界
- 固态电池汽车最近炒得火热 千公里续航时代真的要来了吗?
- 比亚迪第7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3年不到实现从100万到700万的跨越
- 美国电动车增长乏力,拜登政府挠头无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