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4年以来,“新质生产力”持续刷屏。作为更强调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尤其是在全球半导体行业经历几年的低谷,终于迎来新一轮上升周期的特殊时刻。巨浪迎面而来,风口悄然而至。大势之下,2024慕尼黑上海电子展梳理电子行业年度脉络,分析预测即将到来的2024热门新趋势,希望能够为广大行业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24慕尼黑上海电子展
展会时间:2024年内7月8-10日
展会地点: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展位预定:https://jinshuju.net/f/nDlBa8
1. 新能源汽车
2024年被视为智能化和800V高电压平台的关键年,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了白热化竞争期。为了提升产品力,车企们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推出各类创新技术。尤其在补能补电方面,通过采用高压快充技术来解决电动车的补能焦虑问题,已成为行业的共识。然而要实现全域800V架构的普及,首先需要解决高电压平台下充电设备的兼容性问题,包括充电桩、电池、电机等。同时,还需要对现有电网进行升级改造,以支持高电压平台的电力需求。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预计2024将成为全域800V快充系统的普及元年,并逐渐成为中高端电动车型的标配,800V高压平台将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更多创新和变革。此外,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在2023年累计跌幅超过80%,并且下跌趋势预计在2024年仍将持续,或将会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带来更激烈的竞争。
2. 储能
产能过剩也抵挡不住资本和新玩家的疯狂涌入,尤其是新能源企业纷纷把储能当作第二条增长曲线的背景下,头部光伏厂商与动力电池企业大举进入储能领域,其中不乏跨界者。天眼查数据显示,2023年新成立的储能相关企业多达7.2万家,是2022年的1.8倍。更有媒体报道称,目前中国有近10.9万家储能公司。当下新一轮洗牌正逐步到来,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更容易站稳市场。在各类新型储能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是发展相对成熟、目前商业应用最多的一类,因其成本大幅下降、高能量密度而受热捧,但也存在安全性不足、储能时长不够、回收利用难等问题。目前,更多新型储能技术已得到关注,多样化的储能技术,在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促进新能源消纳、保障电网安全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3. 智能驾驶
智能化升级已经成为了如今新能源汽车的主旋律。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关等功能场景持续涌现,对算力的要求也更加多元。例如2023年,采用先进制程的智能座舱芯片正式“上车”,全新奔驰长轴距E级、极越 01、极氪 001 FR 陆续面市,均搭载了业内首颗5nm智能座舱芯片——高通骁龙8295。大算力自动驾驶芯片也走向普及。极氪007、蔚来 ES7均搭载了目前市面上算力极强的自动驾驶集成芯片——NVIDIA DRIVE Orin,单颗芯片算力达到254TOPS。除此之外,传感器、摄像头、雷达、控制芯片、通信技术等技术的持续提升,也将为汽车智能化功能的开发和创新开启更大空间。
4. 卫星通信
2023年8月,华为推出直连卫星的通讯的Mate 60 Pro,让手机卫星通讯受到广泛关注。无独有偶,苹果也开始相关布局和投入。据有关报告断言,传统手持电话用户将持续缩减,而卫星直连通讯市场的用户数量将在2032年增加到1.3亿左右。其实早在2022年12月,3GPP已针对卫星与5G新空口(NR)技术一体化开展研究,并将该一体化技术命名为“非地面网络(NTN)”。3GPP对卫星通信的重视程度提升,对整个卫星通信行业影响深远,各家卫星通信运营商纷纷寻求卫星通信与地面蜂窝网络融合的市场机遇。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非地面网络移动连接数预计将达到1.75亿,全球卫星服务的年度市场规模将超过1200亿美元。
5. 机器人
商业化机器人产品正在迎来爆发式增长,并在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应用。在2024年科技春晚上,众多公司发布了十款以上的商业化机器人产品。与此同时,作为全球两大AI巨头英伟达和OPEN AI都分别公开在各自在2024年开发人形机器人的投资计划。国内同样如火如荼,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国内人形机器人产品亮相多达30余款,其中部分产品已经进入小规模落地交付。根据工信部于2023年11月2日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政府将推动产业化加速落地,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措施,更是将人形机器人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未来2-3年内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6. 可穿戴
尽管健康与可穿戴这个概念老生常谈,消费者对于智能手环、手表这类穿戴设备的推陈出新也不再敏感,但厂商们在不断探索可穿戴领域的下一个爆款。近来关于可穿戴的新品不绝于耳,Galaxy Ring、OnePlus再加上刚上市的Vision Pro,健康功能已经成必备,生成式AI正在加速融合,可以说为智能穿戴市场带来新的生机。根据市场研究公司尚普咨询集团的数据,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在2022年达到了38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00亿美元以上。
7. 智能建筑
近年来,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这主要得益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市场 分析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智能建筑市场规模为676.0亿美元。市场预计将从2022年的806.2亿美元增长到2029年的3286.2亿美元,2022-2029年预测期内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2.2%。近年来建筑智能化工程行业不断发展,2023年我国智能建筑工程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6538亿元,同比增长5.69%。当下大数据、云计算、5G 等新技术手段在智能建筑技术中的融入和融合,对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将“智慧赋能建筑”推向新的高度,是未来整个建筑行业需要面临和应对的重要课题。
8. 边缘智能
2023年无疑是以ChatGPT、Stable Diffusion为代表的生成式AI火爆的一年,包括Meta、百度、微软、阿里等在内的诸多行业巨头,都在争先恐后地推属于自己的大模型。但垂直市场的生成式AI应用意味着生成式AI绝不只是在云上,而是持续走向边缘。不只是企业边缘或数据中心边缘,生成式AI推理还会在更多的端侧设备,例如PC、手机甚至嵌入式应用上,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Intel即将大面积推广的AI PC概念,联发科也为手机AP SoC特别加入了生成式AI加速引擎。总的来说,不同位置的市场参与者都正跃跃欲试,全力以赴为在生成式AI新时代分一杯羹。
9. 智慧电源
电源作为服务于各个领域的基础行业,其产业总体来说一直保持着平稳的增长,且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包括但不限于新能源汽车、分布式光伏、风能、LED照明、IT通信、医疗、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新兴行业。如今,又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游戏掌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电源相关技术成为当下的热议话题,尤其是快充、无线充电等技术的普及,功率从 5W 到 240W不断刷新纪录,传统的AC-DC、DC-DC 电路架构历年来在快充普及浪潮推动下,更是呈现出百花齐放局面,同时也使得市场对电源的需求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势头。根据中国电源协会预计未来五年电源行业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25年我国电源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887亿元。
10. 第三代半导体
以氮化镓、碳化硅为首的第三代半导体发展,对支撑国家双碳目标实现、高度智能化、数字化及电气化的社会,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从最初的 65W 发展到如今的 18W-300W PD 快充,具有更高的耐压、耐温、耐辐射等优点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向市场证明了其优越的性能及带来的体积和成本优势,其可靠性也逐步被市场所认可。随着新能源汽车、5G通信、太空探索等领域的发展,对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加。例如氮化镓的应用领域正从手机快充快速向数据中心、通信电源、及电动车领域扩展,新能源汽车,光伏以及储能的高速发展,为第三代半导体在大功率场景应用铺平了道路,也为第三代半导体带来了新的平台。根据Yole数据预测,2028年碳化硅市场规模将达89亿美元,氮化镓市场规模将达47亿美元。
慕尼黑上海电子展(electronica China)将于2024年7月8-10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展会汇聚国内外优质电子企业加入,打造从产品设计到应用落地的横跨产业上下游的专业展示平台;展示领域紧跟行业重点,并根据行业实时热点融入新的展示领域。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2024 FinTechathon 深圳国际金融科技大赛——西丽湖金融科技大学生挑战赛启动
- 大模型最大的落地场景出现了|2024数字开物大会成功举办
- IHIC ( Innovative Health Insurance Convention 2024 ) 健康险创新发展大会
- 2025长三角国际化工产业展览会
- 数实融合!通用技术集团精彩亮相2024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
- 2025粤港澳大湾区(广州)智慧港口暨智慧港航展览会
- 关于邀请参加粤港澳大湾区(广州)智慧港口 暨智慧港航展览会的函
- 展会回顾|粤港澳大湾区(广州)智慧港口暨智慧港航展览会圆满举办
- 科技赋能,同方威视让港口“越来越聪明”
- 2024第十六届中国西安国际糖酒食品博览会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