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
行业现状:在医院评级、智慧医院建设与医院运营管理等内外部因素驱动下,医疗信息化市场呈繁荣增长态势,院内精细化运营,临床业务系统与新兴技术的结合,区域医疗系统互联互通,及数据实时共享是核心需求点,且建设重点从单一的信息化系统,逐步向场景化、平台化、生态化转变;供给侧玩家众多且类型多样,整体市场集中度较低,且产品同质化较严重,新进入者核心壁垒主要体现在服务与渠道两方面。
市场规模:2021年中国医疗信息化核心软件市场规模达到323亿元,2021-2024年复合增速达到19.2%,预计2024年总规模达547亿元。聚焦细分领域,2021年中国医院信息化核心软件市场规模为195亿元,现今仍是各类信息化厂商的主战场;临床信息化市场规模为128亿元,未来三年复合增速达24.7%,规模增速较快且市场集中度低,新玩家可从细分赛道切入,挖掘市场机会点;此外,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前景良好,预计2025年市场空间达1245亿元。
前景展望:短期,厂商应增强平台化、一体化建设的能力,辅助客户实现从顶层战略规划到基础层数据管理与共享全链转型,并加速渗透三级以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响应区域医疗信息化、全民健康信息化号召,以患者为中心不断延展“诊前-诊中-诊后”的产品及服务链条;中期,跨域主体纷沓而至,厂商应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模式与商业模式,打造智慧医疗生态圈;长期,新兴技术将进一步推动数字化、智慧化、人性化的医疗体系转型,打破医疗体系桎梏,实现全民健康指日可待。
医疗健康需求持续攀升
人口老龄化及慢性病负担催化医疗服务体系优化的需求
作为世界上唯一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5.4%,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3.5%,老龄化进程加快;老龄人口基数大、慢性疾病患病率高,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慢性疾病比例为62.3%,且据统计直至2020年,由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6.6%。老年护理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刚需”,解决老年护理的供给不足,保障高质量老年生活是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信息化手段介入来优化医疗保障体系、促成养老模式的创新发展,实现“老有所养”、“智养质养”可极大程度减轻由人口老龄化、慢性疾病等引起的医疗服务负担。
信息化政策落实营造新环境
强调医疗系统一体化建设,区域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
政策是推动我国医疗信息化、智慧医疗发展众多因素中的重中之重。自2009年我国政府启动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措施后,政府陆续出台规范标准类、鼓励支持类等多种政策,指导医疗信息化高效有序推进;各省和地级市政府积极响应,颁布切实可执行的具体措施紧紧跟上。国家医疗信息化建设规划呈现阶段性特点,自十二五规划开始,国家明确提出加强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有关医药、远程医疗的规范性法规相继出台,医疗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十三五期间,建设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化系统,加速医疗信息系统的打通、多层级医院协同发展成为关注重点,2020年新冠疫情更催化了医疗卫生平台一体化、标准化建设需求;未来在国计民生持续增长需求、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持下,以“普惠民生”为核心的医疗信息化将加速推进,打造以患者为中心的卫生医疗体系、建设智慧生态医疗是下一阶段的主要目标。
数字基建逐步完善
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为医疗信息化带来更多机遇
5G、大数据、移动物联网、云计算等是医疗信息化的技术底座,支撑大量垂直医疗场景的信息化应用。我国是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独立组网网络,5G与医疗健康领域的结合能有效加强患者与医护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间的实时互动;多源异构、海量的医疗数据蕴含高价值信息的知识库与资源库,数据资产挖掘重构医疗信息化建设内容及方向。在2016年颁布的《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下,我国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展开,1个国家数据中心+7个区域数据中心+X个应用发展中心的总体规划逐步成型,推动数据流、信息流于全国范围内高效流动;此外,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改变医疗知识发现的路径与方式,创新医疗诊断与决策的方式和渠道,物联网和云计算变革了医疗信息共享和服务模式;可预见的是,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信息化建设将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
医疗信息化转型势在必行
在国家统筹下铺开信息化建设是改善医疗服务环境的关键
我国面临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服务水平差异大、医疗服务供需缺口持续扩大的基本国情。202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无论是医院数量、三级医院数量,还是卫生技术人员总数及执业医师数量,东部地区明显多于中部、西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汇聚顶尖医疗资源,而人口更密集的城镇、农村及边缘地区甚至面临缺医少药的问题,这些地区人民一旦发生重大疾病,就会选择大城市就医,不仅增加了居民就医成本,还会加剧医疗资源的紧张和医护人员压力、医患矛盾。借助科学手段,推动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数智化升级是摆脱困境的重要举措。当然,若没有国家顶层设计统筹,医疗信息化的全面铺开只会让马太效应愈加明显。具体而言,信息化资金核心来源为医院自筹与财政拨款,三级医院凭借其规模化的医疗IT投入、医疗及医信人才吸纳能力,打好信息化建设基础条件,并能在其业务发展内生需求推动下持续投入,长此以往构筑越来越高的医疗服务壁垒;相较之下,一级及未定级医院若既无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的驱动、也无国家政策及资金、人才等支撑,转型只会进展缓慢。
转型痛点-医院信息化建设
医院信息化建设需攻克战略、组织、技术三重阻力
聚焦医院信息化建设,不论现阶段发展的差异性,所有医院都面临战略、组织及技术三方难点。战略层面,部分医院管理层的“短视”会导致信息化建设资源统筹不到位;组织层面,医信人员缺失,医务人员IT知识不足、培育机制不完善导致搭建好的信息系统用不起来;此外,医务人员在系统搭建、定制化开发时应当扮演“帮助IT人员理解医疗业务”的角色,其IT知识储备不够将会引发信息不对称、需求对接不顺畅问题,从而进一步导致部署好的系统跟业务“两层皮”;技术层面,新旧系统标准协议不统一、数据难接入、数据安全难保证的问题仍存在,目前处于满足医疗系统高可靠、高稳定的需求满足程度阶段,对“员工体验”和“患者体验”需求难以满足。
转型痛点-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
顶层设计、数字基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缺一不可
区域信息化是医疗系统信息化的“缩影”,其覆盖的主体数量、系统的复杂程度、数据量是医院信息化无法比拟的。目前建设痛点可分两层拆解来看,其一是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建设标准及规范尚未完善,顶层设计不完善直接导致区域医疗信息化协作机制的不健全,卫健委及政府对以医院、医保、药企为核心的主要参与者无法实现有效统筹,而且医保、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发展速度跟医院(尤其是三级医院)信息化发展速度不匹配,会进一步增加合作难度;其二是当前医疗信息化技术难以支撑上层应用,比方说基于数据、信息实时共享的分级转诊、双向转诊等医疗高效协同是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基础要求,然而实时数据难分享、集成平台对应用需求的技术支撑弱导致实际应用效果差,用户与患者对转型无法感知,长此以往,医疗各利益主体对信息化的投入热情及意愿也会逐渐衰减,陷入困境。
医院信息化核心价值
缓解院端管理与服务“压力”,提升患者端就医体验
医院发展进入由规模扩张走向提质增效,由粗放走向精细的过渡阶段,对人才、技术、数据等资源要素的重视程度提升,信息化方法论及工具的价值点逐渐凸显。首先,随着医院业务规模与复杂程度扩张、医疗服务供需缺口扩大,医院内部管理的复杂性激增,全业务场景的数据化辅助其构造精细化运营管理体系,实现降本增效提质的效果;其次,院内信息化优化业务流程,解放承担大量冗余工作的医护人员,让其能更加地专注于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也能缓解医护人员短缺的普遍性问题;医疗信息化是工具与手段,为老百姓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难题,优化其就医体验才是建设的核心。医疗信息化整合医疗碎片化的服务链条,让患者诊前、诊中、诊后拥有便捷、高质量的就医体验。
核心模块一:HIS
医疗服务流程优化与能力升级的重要引擎
HIS(医院信息化系统)在早期是个更广泛的概念,以财务、收费及管理为核心,覆盖从挂号系统、到医院信息系统所有功能模块,是一个“万金油”产品;经过多年市场实践,其功能随着医院内部业务流程不断梳理与整合,由分散走向深化,与LIS、PACs、RIS、EMR等偏临床的模块逐渐融合,然而由于院内系统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一家医院信息系统由不同厂商重复建设、信息冗余的问题严重;现阶段针对以往建设问题,医院及厂商改变建设思路及实施方法,加速平台化建设,让HIS成为医院流程整合与服务能力提升的核心引擎,实现对患者诊前、诊中、诊后全程追溯与管控。当前大多数三级、二级医院拥有较为完备的HIS系统,核心需求在于新场景、新功能的迭代升级,以及一体化的平台建设;一级及未定级医院的渗透率略低,且应用的功能模块简单。
核心模块二:HRP
深化医院资源管理及战略发展的重要工具
在深化医改与多元化办医格局下,HRP(医院资源管理系统)逐渐成为医院精益管理不可或缺的工具。HRP是传统HIS系统中人财物事、药品耗材、资产设备等管理模块的深化应用,其核心功能是通过实现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之间的集成与共享,提高医院运营效率,并为医院全面经济核算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HRP与HIS系统的产品定位及面向客群略有不同,自2000年,以经济运营为核心的HRP旨在用成本撬动医院资源的管控;随后,厂商发现同样HRP系统在不同医院的成本控制表现差异大,自此HRP产品定位由经济运营逐渐转向深化管理及战略管控,旨在辅助不同医院客户实现精益运营。现阶段HRP的核心客群仍然是三级以上的医院,三级以下医院整体认知不深、投入不足,未来在医保改革、多元化复合付费方式的驱动下,市场迎来新机会点。
核心模块三:数智中心
汇聚院内与院外的医疗数据,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
艾瑞将服务于医院自身、医院与院外信息共享的集成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数据库等软件产品统一定义为“医疗数智中心”,其主要任务以满足临床信息、医疗服务信息、医疗管理信息的共享和协同应用为目标,汇集相关业务数据,并对外部系统提供数据交换服务(包括与区域平台的数据交换)。随着医院对数据互通互联的需求激增,数智中心的价值不言而喻。数智中心是医疗服务增质提效的基础,比方说医生毋需统计与分析诊疗数据,仅需基于数据应用工具即可快速洞察患者病情,制定精细的定制化诊疗方案,这样既能为患者提供更贴心的诊疗服务,也能使医护人员专注于核心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及疑难病种的解决;其次,基于区域级数据的实时监控与开放共享,数智中心赋能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远程诊疗与分级会诊的需求更容易被满足,比方说区域三级医院通过开放实时床位统计数据,让病症较重的病人轻松转院,反之亦然。
临床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正处于临床信息系统重点建设及应用加深的阶段
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化系统建设、以控费为目的的医保控费系统建设、以互联网+医疗为重点的医疗信息化改进以及以医联体为载体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是现阶段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作为医疗服务最核心的环节,临床诊疗信息化建设直接影响医疗体系改革的整体进程,其与医院信息化的核心区别体现在服务对象及应用场景两大方面。当前我国三级医院的临床信息化建设程度最高,临床检验信息化管理与医学影像信息管理是渗透率最高的信息系统。
核心模块一:CIS
以患者为中心,整合临床数据以提升诊疗质效
CIS(临床信息系统)服务于病情诊断和处理、医学研究等临床活动,以患者为核心,借助多种软件系统整合患者临床诊疗数据,实现医疗过程管理的质效提升是其核心功能。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正处于CIS建设阶段,CIS相较于HIS建设难度更大,因为临床数据治理难度大且临床业务变更频繁,尚未形成统一的建设路径,医院需要根据自身特点与需求引入系统。未来,为进一步发挥临床过程辅助功能,CIS将会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由提速增效的信息化管理向数据整合、智能分析迈进,进一步解决医疗资源短缺的核心问题。
核心模块二:EMR
患者就医信息管理的核心环节,医院临床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EMR(电子病历系统)是由医疗机构以电子化方式创建、保存和使用的,重点针对患者临床诊疗和指导干预信息的数据集成系统。在医疗信息化政策的支持下,经过不断的创新发展,医院电子病历整体应用水平逐步提升,根据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查(2019-2020年度)》报告,有高达86.14%的医院将电子病历系统作为最重要的临床应用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是临床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其价值不仅在于实现医院业务的信息化管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还能够消除院内信息孤岛、实现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为新兴医疗形式需要的远程病患信息传输和共享奠定了重要基础。现阶段,医院将继续推进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与升级,电子病历市场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
核心模块三:CDSS
受评级影响得广泛关注,是辅助医生精准诊疗决策的工具
CDSS(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是基于人工智能、 学习等技术,结合医学知识、临床案例和患者病情, 辅助医生分析病历,制定准确有效治疗方案的工具,具备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效率、控制医疗费用支出等优势。当下CDSS已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于三级医院覆盖面较广,二级及以下公立医院仍具备较大的市场潜力。CHIMA调研报告显示有66.47%的医院认为临床辅助决策系统是当下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需要关注的第三位(前二分别是电子病历集成与医疗质量监管)。现下医院评级仍是CDSS的核心外驱,整体看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厂商若想在保持客单价的情况下加速市场拓展,仍需提升其产品质量,使其发挥应用的临床价值。如加速完整、专业的医疗知识库的构建;实现信息实时共享,避免信息重复录用、跨级调用困难等问题出现;深挖终端用户需求,采用更灵活的交付方式,建立标准化系统,提高系统的适用性等。
核心模块四:PACS
意在实现影像科数字化,影像大数据的挖掘为大势所趋
PACS(医学影像信息系统)是基于医学影像存储与通信系统,从技术上解决图像处理技术的管理系统。随着现代医学发展,传统医学影像管理方法已无法适应现代医学影像管理的要求,无胶片化影像科和数字化医院已经成为现代化医疗发展的必然趋势。PACS的功能价值在于通过联接不同的影像设备,存储与管理图像,图像的调用与后处理,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成本,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医疗水平的目的。基于医学信息流动、共享的需求,云PACS及影像大数据的挖掘已成为PACS发展的创新趋势,值得市场关注。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现状
各地积极建设区域信息化平台,以期均衡区域医疗服务能力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调查结果,我国省、市、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率分别达到100%、62.8%和46.4%,其中省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比较均衡,市级平台东部地区发展明显较快,县级平台东部与中部地区基本持平,西部地区仍处于较落后状态。在平台基础功能建设方面,目前建设率较高的基础功能点主要集中于各级平台间的数据交换共享以及平台的日常管理。
区域医疗信息化主要建设类型
“扁平到家+立体到位”,全方位扩大医疗服务覆盖面
建设区域信息化的根本目标是要实现医疗资源的整合,切实保障人民看得上病,更多群众可以就近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区域信息化的建设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浙江省的建设模式具有一定的可参考性。浙江省以浙大二院为城市医疗集团的核心医院,统一调配资金和资源;以长兴县为核心打造县域医共体,2018年县域内就诊率已达到90%,基层就诊比例提升到67%,是以小型医院为主体的典型代表。
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前景分析
建设紧密型医联体,打造医疗利益与责任共同体
目前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建设存在缺乏完善的长远战略规划和研究、数据格式不统一、大系统的集成和整合经验不足等痛点,归根溯源,核心问题仍在于尚未形成“统一化管理”的意识,各区域以自我为中心、“各自为政”的现象严重,导致医疗资源无法在区域内进行有效的共享。艾瑞认为,通过统一化管理建立紧密型医联体,促进人力资源有效双向流动,规范与提升基层诊疗质量,搭建多形式、多维度医疗支援平台,是扎实推进医联体内涵质量、有效实施分级诊疗、大力推进双向转诊的有效举措。
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
政策利好、技术发展驱动医疗信息化软件市场稳定增长
受政策和技术驱动,未来2-3年院端信息化建设需求将持续释放,核心软件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据艾瑞建模测算,2021年中国医疗信息化核心软件市场规模为323亿元,2021-2024年复合增长率为19.2%,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达547亿元。聚焦细分领域,短期内医院信息化仍是厂商的主战场,三级以上医院对HRP、数智中心产品模块需求旺盛,三级以下医院对HIS系统、数智中心(尤其是集成平台)投入意愿增强,2021-2024年复合增长率为15.3%;临床信息化规模增速较快,三级医院对新兴医疗应用需求是拉动市场的核心引擎, 2021-2024年复合增长率为24.7%。
区域医疗信息化市场空间
预计2025年市场空间达1245亿
医改、医疗信息化相关政策是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驱动因素。为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等,进一步巩固县医院综合能力建设成果,卫健委于2021年10月颁布《“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国至少1000家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的目标,侧面证实区域医疗信息化市场空间的增长潜力。艾瑞预测2021年中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市场空间为466亿,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27.9%,2025年市场空间可达1245亿。
商业模式分析
既是产品与渠道的竞争,也是技术与生态的合作
医疗信息化行业潜力巨大、赛道厂商众多,且受数据、技术、经验及服务等多方壁垒限制,行业集中度不高,各类型厂商在细分赛道占据一席之地。整体上,由于客户需求繁杂,单个厂商无法覆盖所有场景,常见销售模式为大型软件企业集成中小企业产品模块、以“龙头带小角”模式切入医疗信息化市场;互联网巨头、跨界大型企业也会基于其自身资金与技术的雄厚实力,以智慧城市等大型项目切入,再将医疗板块分包给垂直于医疗行业的厂商,实现资源高效链接与置换;从产品形态看,随着院内数字基建的逐步完善,软件及服务(定制化及运维升级)的投入占比攀升。
竞争力分析
技术壁垒不显著,生态战略与渠道能力是关键要素
艾瑞基于商业模式/产品技术应用等维度将众多厂商类型分为传统与新兴两大类,其中传统医疗信息化服务商包括专注于医疗信息化领域的大型企业与具有地域性质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传统的IT业务,具备多年发展积累的产品经验、服务优势以及市场先发优势;新兴服务商包括跨界大型企业与技术创新型企业,一般通过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形成优势,提供医疗解决方案。此外,头部厂商多在营销运营能力、渠道能力、技术能力等层面具备一个或多个竞争优势。医疗信息化行业对安全、质量和稳定性非常重视,且客户粘性高,渠道、产品化能力以及整体解决方案交付能力是市场准入的核心壁垒。
新进入者展望
明确战略目标,选择高价值赛道,把握客户差异化需求
从现状看,由于传统医疗行业信息化市场厂商众多,市场集中度较低,新兴厂商具备市场进入的条件。然而政府与医院议价能力较强,且看重供应商既往案例及服务团队力量,倾向于与常年合作的供应商合作;新进入者也常由于缺乏成熟的合作模式、专业医疗专家合作,其产品与服务的专业性受到质疑。如何打破服务壁垒、技术壁垒,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高效转化客户,打开市场成为当下首要任务。艾瑞认为新进入者应当面向不同类型客户、灵活地分阶段调整市场策略,具体而言,在传统医疗信息化的赛道上,一方面新进入者可以通过与老牌厂商合作进入市场,基于技术与资源置换,在获得服务经验与行业理解的同时,让思维较为固化的客户切身体会产品效能,提升品牌口碑,保障企业增长;另一方面从企业自身出发,明晰产品定位,技术、服务(尤其是人才)“多手抓”。此外,无论是新兴医疗市场,还是全民健康建设都处于起步阶段,新进入者也可提前布局这部分市场,提升市场地位与核心竞争力。
短期:厂商竞合
洞察客户需求,构筑服务壁垒,增强生态协同
信息化技术与手段介入医疗服务体系,在解决医疗服务链条碎片化的同时,也让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复杂程度指数型增长。以往,在以医院诊疗为核心的医疗服务模式下,信息化产品及解决方案供给侧只需关注院端信息化,而医疗服务链的延伸意味着供给侧需要具备服务“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信息化服务能力,辅助院方做到诊前的健康促进、慢病预防,诊中的医疗决策智能与就医体验提升,诊后的智慧医嘱与远程医护。市场环境的变化推动供给侧厂商商业模式的变革、产品及解决方案的升级。短期内,厂商可以通过自主开发,持续打磨个性化产品能力,提升业务及产品的广度;中长期看,厂商通过多方资源协同,逐步完善其信息化服务体系, 实现合作共赢。
中期:智慧医疗生态
日臻完善的制度与标准,引导智慧医疗生态圈的构建
随着健康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加快,以及信息化转型推动,以往以医疗机构、药企、支付方、医生及患者构成的医疗服务格局发生变化,跨域入局的利益相关方纷沓而至,产生灵活多样的服务模式,互利互赢的伙伴关系愈发重要。尽管各个利益方的活动场景跟市场活动不同,但是扩大健康医护服务的可及范围,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并降低医疗成本,改善患者健康医疗服务体验仍是核心。医疗生态圈的构建离不开政府监管与制度指导,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快监管政策的设立与实施,对数据开放的合规合法性、系统建设标准统一进行规范;另一方面,政府应当明确规定付费机制与付费标准,统筹多方利益主体,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与运营模式,推动智慧医疗生态的健康发展。
长期:全民健康
信息化建设推动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升级
在医改及信息化发展推动下,无论是医疗服务的范围,还是 都将进一步变革。短期内,医疗体系仍以公立医院为主体进行服务升级,其关键在于弥补地域医疗资源不平衡,具体而言,实现分级诊疗、远程医疗,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随着人民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及医生能力信心建立,医院进一步“去中心化”,医疗与跨域主体的协同合作、资源整合推动全民健康信息化深入建设;未来,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升级,除了被动的患病诊疗,基于可穿戴设备、健康数据及平台产品,患者能主动关注慢病、日常健康的监测。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医疗知识成为普通人也可以获得的资产,患者与医生的知识沟壑逐渐缩小,实现全民健康指日可待。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完整日程发布!首届GDTC全球数据技术大会开幕将于10月29日盛大开幕
- 国家能源集团携手海康威视研发攻克融合光谱煤质快检技术
- 聚焦汽车智能化与电动化︱AUTO TECH 2025 华南展11月,以展带会,已全面启动,邀您共精彩!
- 华为擎云亮相2024安博会 以创新科技驱动安防行业高质量发展
- 2024年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建筑智能化峰会
- 2025第十二届亚太港口科技峰会
- 2024年度优秀游戏评选大赛(金翎奖)玩家投票即将正式开始!
- 中国金融科技创新与应用外滩高峰论坛暨第五届亚太银行数字化创新大会
- 2025中国eVTOL创新发展大会
- 2024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大会暨第21届慧聪品牌盛会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