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到应用,盘点机器人产业百年发展之路

导语:从1910年那个被写在小说里的“robot”,到如今在银行、酒店、商场、医院、学校等不同场所中所处可见的智能服务机器人,机器人产业经历百年沉淀后终于引来了大爆发。到底什么样的公司最终会存活下来?什么样的产品能够赢得市场青睐?服务机器人市场目前面临哪些困难?接下来会有什么发展趋势?本文将带你 挖掘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之路。

  自2016年3月谷歌旗下人工智能系统AlphaGo对战围棋高手李世石先生后,各种形式的人机大战频繁上演。上周,德扑人机大战在海南正式结束比赛,智能机器人冷扑大师以9战9胜的佳绩团灭中国德扑顶尖战队中国龙之队。这是继AlphaGo 、百度机器人、腾讯AI“绝艺”之后人工智能的又一次胜利。

  从概念到生活——机器人的百年“进化论”

  机器人(Robot)一词源于191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卡佩克的科幻小说中。1959年,享有“世界机器人之父”美誉的恩格尔伯格(Joseph Engelberger)先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 。“机器人”终于从躺在科幻小说中的文字变身为真实的存在,而且应用到工业生产中。

  1959年~2006年期间, 的发展虽然时有新的突破点,但并没有掀起一场酐畅淋漓的技术热潮。 虽然可以在工业生产中大规模、集中式、高效率的完成规定的重复性工作,但是, 与大众生活相距太远,普通人根本无法体验到机器人所带来的便利。

  2006年后,随着国外知名机器人公司的“强强联合”,机器人产业发生了从工业到生活的应用场景转换,智能机器人开始进入人们视野。2012年,软银收购了法国机器人公司Aldebaran Robotics,智能“人形”机器人——Pepper诞生;2013年底,谷歌先后布局多家知名机器人企业,包括BostonDynamics、Deepmind等,这些龙头企业在智能机器人领域动作频频,带动了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和普及并掀起热潮。

  2014年后,日渐火热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在我国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在随后几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不少技术领先的本土机器人企业,作为其中的代表,成立于2015年的小船机器人主打轻量化概念,通过自主研发,使商务机器人更智能,更灵敏,更轻巧,引领了国内商务服务机器人的潮流。

  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习大大认为:“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切入点和增长点,极大的推动了国内智能机器人产业的迅猛发展。以智能机器人细分领域——服务机器人为例,在产业链上逐渐实现语音交互、对话问答、人脸识别、环境感知、自主定位导航等技术的不断升级。而产业链核心零部件成本的下降,带动了服务机器人在应用场景的广泛普及,服务机器人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

  “小”机器人的“大”本领

  拥有强大交互性能的服务机器人可以实现人脸识别及大数据采集,并能够在家居、医院、商场、银行等不同场景下实现应用。人脸识别系统能够对受众进行精准分析,进而更准确的描绘用户画像,普查用户习惯,实现点对点的产品营销。

  随着服务机器人的商业价值的日益凸显,一系列优秀服务机器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内服务机器人代表企业有:小船机器人、游尔机器人、优必选机器人等,他们的产品从家用及商用两个领域服务受众,走进消费者的“衣、食、住、行”。

  家用领域的服务机器人通过早教、陪伴、智能管家的身份走进家庭。以清洁机器人为例,他们兼具扫地、拖地、擦窗等功能,同时实现了避障导航和路线规划。由于清洁机器人在性能上不断优化,带动了家居领域的服务机器人实现深入普及。

  商用领域的服务机器人能够在银行、酒店、商场、医院、学校等不同场所,扮演着客服、迎宾、导购、助理、助教的角色。服务机器人因其敏捷的功能设置及优质的用户体验,积累了大量的忠实受众。主打轻量级服务机器人产品的小船智能机器人以“轻、巧、灵、智”著称,旗下主打产品“可乐”机器人只有一米高,行走轻盈且稳定,轻量化的设计更加灵巧,互动性好,安全系数高,2015年11月通过了国家机器人评测中心认证和台湾的产品认证。通过对用户的基本数据和消费习惯进行分析,小船服务机器人能为商户建立精准的客户分类和用户行为数据库,实时推荐最适合的产品和广告信息推送。

  智能服务机器人何时才能拨开云雾看月明

  万亿市场浮现 技术壁垒不容忽视

  受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影响,服务机器人的应用及普及已成刚需。随着技术的进步,服务机器人所属的物联网、大数据、计算机、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形成的产业链实现复合式增长,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空间巨大。预计2017年服务机器人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7.4%,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17年达到461.8亿美元。

  但从行业平均水平来看,智能服务机器人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以小船服务机器人为例,目前机器人客服可以解决一部分的服务量,但剩余部分还是要靠人工回答,行业普及面临着自然语义理解技术不成熟的问题。当前机器人的定位其实并非是取代人力,而是作为助理和商业服务的补充切入到应用场景中,从而达到减少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

  此外,由于技术不成熟、期望值过高、相应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像行业渗透慢、需求端应用普及差等问题日趋浮水,智能服务机器人行业壁垒不断涌现,业内对服务机器人的前景也是难开云雾。

  未来,随着语音交互和语义理解技术不断进步,以及相关零部件成本的下降,智能服务机器人有望在教育、餐饮、导购等领域替代大量基础性人力工作。在巨头纷纷布局、新玩家不断涌现的智能服务机器人行业,终会诞生估值超10亿美金、甚至100亿美金的独角兽,也会有探路者、从众者“壮烈牺牲”或是“苟延残喘”。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升级与产品更新的服务机器人企业,才能在产业沿革中脱颖而出。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4-25
从概念到应用,盘点机器人产业百年发展之路
导语:从1910年那个被写在小说里的“robot”,到如今在银行、酒店、商场、医院、学校等不同场所中所处可见的智能服务机器人,机器人产业经历百年沉淀后终于引来了大爆发。到底什么样的公司最终会存活下来?什么样的产品能够赢得市场青睐?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