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现在的互联网化手段,在中国完全具备了率先实现‘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的条件,”“教育的不公平根源在于资源分配不均,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一定程度上能填补这个鸿沟”……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就教育改革提出建议,呼吁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加速教育资源的普惠化。
一直以来,提升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互联网+”有望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路径。近年来的教育实践表明,随着中国大学MOOC等一批“互联网+”教育平台的发展,使得包括高校在内的教育资源广泛覆盖,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成为了可能。
机制创新 网上可实现“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
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一直是两会上教育类的热门议题,之前不少代表委员们建议延长九年义务教育到学前阶段或者高中阶段,而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李晓明提出的观点让人印象深刻:基于我国的制度优势,通过互联网化手段,配合机制创新,在中国可以率先实现“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
李晓明委员表示,目前中国有70%左右的年轻人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一般通过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等传统方法满足部分需求,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已经出现了全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其中慕课是基于网络、针对大众人群的一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通过在全球数年的积累与发展,再过两三年,慕课课程将到达5000门这个重要门槛。
“5000门课是个什么概念?一所综合性大学的课程总数也就大致如此。当互联网上有了成千上万门慕课,我们不难意识到两点:第一,其中有足够多优秀的课程;第二,将若干相关课程(不一定来自同一所大学)组织成各种有意义‘套餐’的可能性会很大。在这样的视野下,我们看到在中国率先实现一种‘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的机遇,让每个愿意学习的年轻人都可以免费获得一种系统化的高等教育,其实践将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闪光的元素。”李晓明委员表示,这次两会他的提案之一就是在进一步建设慕课的基础上超前布局,实施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
他建议首先国内的大学可以将优秀课程彻底开放出来,并形成每套20门左右的基本高等教育套餐;然后免费向社会上的年轻人开放,进行套餐学习后给予结业证书,作为求职简历的一部分予以认可;最后鼓励有条件的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为这样的学习提供有意义的附加服务,例如适当的面授辅导、师生见面、有监督的考试、身份认证等,进行创新的学历衔接,对于这类服务产生的额外成本,可考虑给予补贴。
李晓明委员认为,全面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不仅是扩大高层次教育规模的问题,更是我国在借助全球化浪潮获得蓬勃发展后,有效应对全球化带来社会分化严峻挑战的基础保证。
与此相呼应的是,现实中已经不乏通过慕课手段获得基本高等教育的案例。“很感谢慕课,通过这个平台,不仅能够学习,还能圆我心里一直期待的大学梦。”来自河南的郑创通是一名高考落榜考生,目前身患全身肌肉损伤粘连和乙肝,在这种情况下,他边工作边自学,每天在工作的诊所学习到深夜,到目前为止已经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完成了56门大学课程。
大数据+人工智能 互联网新技术提升优质资源供给
目前我国教育不均等主要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等。比如,区域间教育资源不均等,东部教育资源优于中西部,以及因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群体间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如何提高优质资源的有效供给是这些年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工程大学校长高岭建议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新技术在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上的作用。
高岭代表表示,“随着国家对教育公平化的重视,目前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学校硬件条件已经有了改善,但软件方面比如优质的教学资源等还是比较稀缺,而通过‘互联网+’手段能得到部分改善,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情况下,一定要重视技术在教育普惠化过程中的应用。”
他建议一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化手段加速教师培训来提升优质教师资源的供给,慕课就是其中的方法之一,例如近几年,翻转课堂教学法(Flipped Classroom)在国内外受热捧,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成为不少教师选择的先进教学法。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北京大学汪琼教授的《翻转课堂教学法》课程已经开设十一期,累计培训教师16万多人次。
另外一个方面,由于教育资源与模式的限制,传统的教育体系中,与发达城市学生相比,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很难得到一对一的教学辅导,学习的数据也很难得到记录与分析,帮助实时改进。据了解,目前部分互联网教育平台已经在积累相关大数据,希望相关部门也能重视大数据教学在欠发达地区的应用,做到真正因材施教,甚至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的进步,做到给每一位学生配备一名优秀的“教师”,从而解决教育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衡问题。所以高岭代表认为,在这些互联网技术的研发阶段,就应该把教育的应用结合规划进去。
慕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线教育方法的应用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民族大学教授樊一平在《关于“精准发力,突破普通高等院校民族理论政策课程的开头难”的建议》中则提出:希望通过互联网+教育方式充分整合民族院校改革探索与持续创新的成果,带动普通院校全面开设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
樊一平教授指出,在他们的民族文化与理论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很难突破师资力量薄弱与各个学校课程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通过“慕课”这种互联网时代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集中优质师资和优质教育资源,让普及民族理论与文化等课程成为可能,通过在线学习与线下翻转课堂结合的创新教育方法,实现民族理论与政策“精准滴灌”、入脑入心。
教育资源普惠化 慕课成利器之一
代表委员们集中关注的“慕课”这种互联网化教育模式出现于2008年,是一种基于网络、针对大众人群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已经成为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化的重要手段之一,2012年兴起即得到全球的积极响应,斯坦福大学教授创立了Coursera平台,随后MIT也推出自己的慕课平台edX。
与传统视频课程相比,慕课课程的明显优势在于它的互联网基因更强,注重开放性与互动性。相比传统课程视频,慕课中还加入了测验、讨论、考试等丰富环节,更好地提高了学员的学习效率。李晓明教授这样描述慕课,“目前,标准慕课是互联网支持下大规模人群参与,以讲课视频、作业练习、论坛活动、通告邮件、测验考试等要素交织而成的网络课程,一门慕课常有几十段讲课视频,穿插着上百道作业练习、几千条论坛帖子,上万人注册学习,历经6~12周,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和完善。从教学角度来看,慕课非常接近一门现实课程,在成效和反馈方面具备优势。”
慕课的互联网基因决定了它从诞生就能助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化。一位优秀教师通过慕课开出的在线课程,影响的学生可以超过20多年课堂教学学生的总和。比如中国大学MOOC上,计算机博士、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师翁恺开设的课程,累计已经吸引近86万人次参与。目前全球知名的慕课平台Coursera、edX、中国大学MOOC等的选课人次都超过了千万量级。其中,国内的代表平台中国大学MOOC是网易联合高等教育出版社打造的在线学习平台,目前,中国大学MOOC已有课程数量近2000门,注册用户750万,累计选课人次近2500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