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的打车、嘀嘀打车持续半年的“烧钱大战”才刚结束,交通运输部5月27日公布了一份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特别指出,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当加强出租汽车电召服务的统一接入和管理,逐步实现人工电话召车、手机软件召车、网络约车等召车需求信息,通过统一的城市出租汽车电召服务平台运转,并推送至统一车载终端播报。这份通知被外界视为是要“收编打车软件”,甚至有网友戏称,快的和嘀嘀“补贴的几十亿白烧了”.
打车软件这个新兴行业再次被推上舆论风口。前一段时间快的和嘀嘀两家打车软件靠补贴竞争之时,各种争议也并不鲜见,但总体而言,消费者对这两家打车软件保持追捧之势。快的和嘀嘀的出现,无疑是移动互联网对传统出租车行业的一种颠覆,出租车和等车的人由原先的盲目搜索,变成了现在的精确匹配。即便烧钱大战结束,消费者无法再享受“免费”或“优惠”的福利,但打车软件的便捷性并未损失。人们还来不及观察这两家打车软件的竞争常态,也还未来得及观察这两家打车软件到底能走多远,它们的江湖地位即将被这一纸通知抹杀。
当然,从字面上看,交通运输部公布的《关于促进手机软件召车等出租汽车电召服务有序发展的通知》的意见稿,并非仅仅针对嘀嘀和快的。但从市场调查看,今年第一季度,快的打车的市场份额高达51.6%,嘀嘀占45.3%位居第二,其他如摇摇招车、打车小秘等已逐渐退出市场。所以,在公众心目中,这则通知就是针对快的和嘀嘀而来。通知刚刚公布,很多人都想起马云[微博]说过的那句话,“有时候,打败你的可能不是技术,而是一份文件”.
任何一个新兴行业都会或多或少存在问题,打车软件自然也不能例外。有问题必须要规范,但是规范的手段未必就是“收编”.诚如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所言,“规范打车软件,在哪个平台不重要,核心应该是提高出行效率、提供公平的出行机会,需要规范,但并不是要统一到一个平台上才算管理好了。”
通过行政命令,将所有的打车软件统一到一个平台上,这无疑是一种垄断。对于快的和嘀嘀两家打车软件公司而言,他们靠巨资建立起来的商业渠道和资源不得不被分享,对两家公司来说,无论如何都不公平。快的和嘀嘀利用现代化技术,对消费者产生了巨大吸引力,这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对那些靠政府背景维持运作的打车软件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收编的根本目的,无非是为了保护那些“技术不硬背景硬”的打车软件。我所在的城市的运管部门,也曾投巨资开发过打车软件,但乘客和的哥都很少使用,最直接的一个原因是它不够先进:乘客必须提前半个小时预约。半个小时的等待时间里,又会浪费多少机会?当技术无法赢得人心时,市场又怎能培育起来?
从打车途径来看,打车软件的使用只是一种补充,它并不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在打车软件的选择上,更应该交给市场。乘客喜欢哪种打车软件,乘客如何使用打车软件,完全应该乘客说了算。任何市场事物在新生过程中都会出现不规范的“烦恼”,政府职能部门只需加强宏观的引导,以此促进这个市场的自净能力即可,动辄取缔或者强行统一,这都是一种“懒政”,或者说它隐含着某种管理的焦虑。
发展活力永远都是市场经济社会里最值得追求的东西。如何才能增进市场活力,唯有简政放权。李克强总理曾表示:“简政放权是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的利器,是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民众为何质疑乃至反感这份收编打车软件的通知,无非是因为职能部门逾越了监管的边界,那只“看得见的手”遏制了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如果说交通运输部日前下发的这则“收编”打车软件的通知真的是征求意见稿,那么,它真的应当从舆论的反弹中看到真正的意见。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