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与京东终于联谊了,大家一块石头也终于落了地。最近关于O2O的各种评论中,铁哥非常佩服的罗超同学撰文说O2O目前概念太火,需要降温。而铁哥觉得腾讯联谊京东O2O才刚刚开始,离降温之时还早。
腾讯在此时与京东联姻无非是有微信这个目前最靠谱的移动互联网傍身。如果没有微信还是在传统PC时代,以东哥的性格是断然不会与腾讯合作的。腾讯合作重点不是钱,而是资源的优化。铁哥听京东内部人讲,东哥把O2O定为2014京东的大战略之一,线下已经开始与各地的商超合作,统一数据平台。在山西等地试验效果也不错。
而随着PC的持续走低,目前京东首页很难满足之后不断发展的O2O业务,自身APP虽使用人数不断攀高,但离生活服务为导向的O2O还是有距离,三线城市有多少人会装京东APP?在此情况之下,微信无疑是最大入口,大众点评网稳稳拿到微信入口,不知急煞多少传统互联人。
以上观点是众所周知的,但O2O真正格局已成,微信真的可通吃全行吗?
铁哥坚定认为,腾讯京东此次联谊将是推进O2O行业进展的一个强有力的催化剂,O2O还远远没开始。
根据铁哥最近与一些企业接触,这些企业往往把O2O理解成又一个天猫淘宝,只是换个平台销售商品而已。铁哥苦口婆心与企业高层沟通,大致观点如下:
传统的淘宝为代表的电商只是纯粹的销售平台,给一批货一笔钱搭个网店买点流量即可。但O2O是基于服务为导向的销售,表面是销售背后却是服务。O2O表面是online 2 offline,对于企业经营者却是几大部门的联合行动:传统销售中的片区、线下部门与O2O部门、联合行动的责权以及考核问题都是企业迈向O2O进程的一个又一个的障碍。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O2O也只是个概念。一大批企业会因为迈不过去这些障碍而惨死。对于企业来说,新的模式就要牺牲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对于企业经营者如何平衡利益减少改革带来的损失或许是最需要考虑的。
目前不少公司都在探索O2O的模式,也在尝试权衡破解O2O与既得利益者之间的利益分配,有效的例子不多。此次京东答应腾讯联谊也会让一些企业高层醒悟,原来O2O真的不是一句口号就可以搞定,而是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如外部的流量,内部的部门配合。总而言之,O2O是系统工程,东哥都能看明白相信对企业经营者也是个好的启发。
对于用户来说,O2O的用户习惯远远没有成熟。具体数字铁哥没有,看文章的朋友们可以通过留言告诉铁哥自己的O2O购买习惯以及看法。随着移动互联的不断发展,4G技术的普及,用户购买习惯势必有一天会完全迁移至移动端,而移动互联的LBS定位等功能又会将线下的实体店变为一个个线下体验店,如都市丽人内衣,就将线下实体店变为线上购买的体验与试穿店。线下线上的资源进一步整合,达到共赢。而在此阶段,用户习惯尚未培养,企业商业模型尚未建立,而未来移动互联又是绝对趋势的前提下谈何说O2O已经过热。
其实超哥要表达的还有一部分隐忧,O2O概念被炒的过热,在一些概念家的操纵之下,O2O已经成为创业团队“扎钱”的最好故事,铁哥亲眼见过某创业团队,产品都不成形,只是宽泛的说自己的项目是O2O,然后巴拉巴拉一大段理念与故事,投资人立马来了兴致,最后还真“扎钱”成功。在投资市场上目前O2O确实有点虚火过旺,各种故事忽悠都以O2O展开。在这个问题上铁哥完全赞同超哥意见,O2O应该降温,投资人也应该冷静看待O2O,除了概念解决反感以及商业模式是否有价值。
超哥文中也比较了国外互联网公司将重心放在新技术的开发,而不是O2O.其实超哥真错了。在铁哥的理解之下,未来O2O真正要发展必须是个集众多产品为一体的综合平台。如利用大数据 挖掘用户行为习惯,为服务以及销售做好指导,用智能工具提高服务的质量与效率,至于说广告,O2O的平台也可以是一个广告平台(铁哥已有想法,篇幅原因,日后会撰文专门写此部分)……总之,一切先进技术都可以在O2O中得到充分利用与展示。并且,O2O又不妨碍企业对新技术的开发与探索。但如果要像超哥文中所写那般,企业重心都在O2O,那铁哥也不会答应的。O2O是系统工程而不是单一作战,切记。
对于O2O行业来说,东哥此次无疑做了个最好的事情,将整个行业加速了几个月的进程。至于什么时候能真正见到O2O成熟那天,半年后吧,我们拭目以待。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微信语音“加速播放”功能疑似上线?腾讯客服回应引发热议
- 英伟达引领 AI 革命:2024 年投融百亿,掀起全球科技浪潮
- 比亚迪唐L/汉L新车曝光:颠覆续航焦虑,高阶智驾领衔,动力升级引期待
- 樊振东:凯迪拉克新宠,实力与品牌的完美结合
- 叶修跨年新加坡之旅:阅文音乐节引领IP新体验的探索
- 合资轿车降价风暴:广本雅阁破价12万,车市竞争白热化!
- 印度调查苹果App Store支付系统垄断行为,或将公布142页报告,呼吁开放支付系统
- 中国芯崛起:电动汽车行业转向国产芯片
- 比亚迪逆袭上汽,终结连续18年销冠纪录:新能源车企崛起?
- 苹果面临天价和解,Siri“偷听”集体诉讼风波揭秘,真相究竟如何?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