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用户总喜欢使用免费的平台工具发布活动,即使免费平台存在一些问题,甚至会影响活动效果,也不能动摇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使用免费第三方工具的决心。尽管付费平台能够帮助他们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他们也退而远之,这也是现在国内各类活动发布工具的问题点,相比之下,海外的工具使用户更偏向于付费行为。他们并不是一直使用免费活动发布的工具。他们会花费一周的时间建立那些类似需要付费的工具并让其在一个小时内使用,国内的活动发布工具急需打破这样的局面。
互动吧收费“后遗症”爆发
成立三年,10月10日互动吧发布通告,自2016年10月10日0时0分0秒后正式执行,将向使用互动吧的用户收取其活动交易额的2.5%作为交易服务费,这是继今年8月份金数据对新用户收费后的又一大举措。占据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互动吧一时陷入尴尬之中:接下来的线上之路怎么走?纵使互动吧有一万个理由收费,也无法抵挡来自部分企业的不满。有记者了解到,互动吧推出收费政策后,虽然有一众企业摇旗呐喊表示支持,但仍然有不少企业主叫苦抱怨,称发布活动工具多的是,不需要使用互动吧,可能与互动吧的“友谊小船”要就此翻掉。除此之外,更有互动吧的竞争对手趁火打劫“挖墙脚”,争抢其企业用户。其实,这一现象也是目前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共同面临的困惑,活动利润本来就薄,还需要被活动发布工具占一点便宜,让企业有出逃的想法。
企业在表单及活动发布工具选择上可能会陷入两难
据使用过互动吧企业主透露,大家对现有互动吧体系的意见包括:交易服务费等成本高、传统用户的流量需要企业花钱买,导致活动成本居高不下,比如自有的流量投入就非常高,大大压缩了企业的活动盈利水平。互动吧又不能解决流量问题,仅仅是开拓出“微信平台下的活动发布形式”——仅仅辅助并没有什么优势,企业主们对互动吧并无太多期待而言。有企业主提出,现时企业服务工具较多,不排除考虑更换其它的企业服务工具解决互动吧收费的问题。
互动吧的用户王总监表示,过去由于线下做活动及市场投放成本越来越高,故在微信端上发布活动,故就使用互动吧,但互动吧并不是一个流量转化平台,互动吧上基本上没有用户引流,虽然在互动吧发布过活动,但一直仅仅是放着。后来有所变化。“互动吧开始有广告、其它平台的用户主动找来沟通,运营人员拉群以后都耐心解答,对于产品定位、营销一对一地辅导。互动吧引来的用户较少,但是现在开始收费简直是杀鸡取卵不可取。”
迫于盈利采取收费
对于互动吧收费行为,记者从外界的用户了解到有褒有贬,相比之下,质疑的声音似乎比认同的声音更多。互动吧前期注册的企业大都是从小企业慢慢成长为中型企业的企业,相对于其它第三方服务商动辄几千上万的服务费,免费对这些企业主来说转换成本要低很多,他们更愿意去尝试新的产品,但还是有一帮忠实粉在死撑互动吧,毕竟使用工具熟后懒得更换其它工具。
互动吧的此次收费并不是突然袭击,而是早就在核心用户群内已经提前放出消息,其实互动吧本次收费市场的分析师都不觉得惊讶,分析师表示进入2016年秋季以来 “这个时候资本市场真冷”是心理上的寒冬,一些创业公司参加了上百个投资者沙龙还是不能完成募资,故很多企业都是想尽办法产生活血提前过好这个冬天,市场投资者并不是没有钱,过了5月投资者的钱基本上回笼,仅仅现在市场的泡沫过多需要谨慎投资,互动吧这次收费也说明资金周转有一定的压力所在,收费是可以理解的。
部分互动吧用户集体出走轻SAAS因此受益
回想起2006年,淘宝推出名为“招财进宝”的竞价排名服务,尝试根据销售情况向卖家收费。这激起部分卖家抵制,并发动“六一罢市”的大型罢市活动。上线不久的腾讯拍拍网亦紧跟着推出“蚂蚁搬家”活动,打出将免费进行到底的旗号。淘宝网就此进行投票,有61%的投票者反对招财进宝计划。故在6月12日,淘宝便立即宣布取消该计划。互动吧此次的收费动作也类似于淘宝的“招财进宝”那次事件,但此次的主角发生了变化,转换成互动吧暗战孤鹿,孤鹿作为仅次于互动吧的企业级活动发布工具,孤鹿更偏向于社群活动工具,就在互动吧收费的半个月前就推出了“孤鹿回家”项目,推出手续费补贴服务,所有的交易都免手续费,包括微信支付收的手续费也给予补贴,此前,孤鹿就已经支撑国内所有的社群型活动支持支撑,包括支持吴晓波频道的团队及毒舌电影完成社群拓展,孤鹿不仅提供移动端的活动发布+会员管理功能,同时在微信服务号上已经具备很强的技术兼容,企业即使没有任何技术开发能力,也可以开启自有轻官网模式,对活动用户的发布及会员管理进行一条龙服务,对用户还能区分标签会员的管理,实现“零成本”发布活动获取用户,而且比互动吧还轻,无需要下载APP,在线编辑活动表单,消费者在微信上丝毫无感是第三方工具的,而是在找服务的体验。
不管是线上和线下,消费者首先认的是入口,而不是企业,所以利润属于掌握入口的人,而企业是没有自己的流量、没有粉丝、没有平台大数据的,急需拓展自有社群。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消费者逐渐从PC端转移到移动端,同时未来企业主通过工具可以实现自有的垂直类平台,消费者的选择更多了,消费行为也愈发分散。而消费者对社群类产品的强需求、强粘性,给社群经济带来了机会。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