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除了日常学习之外,生活中接触的电子产品也越来越多,再加上目前处于特殊时期,很多学校都在开展线上教学,频繁使用电脑很容易导致用眼疲劳产生近视,因此不少家长都开始关注孩子们的用眼健康和视力保护问题。除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护眼产品也成了家长们的话题所在,其中护眼灯无疑是关注焦点。
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护眼灯,很多人都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挑选,不仅功能类似,而且宣传口径也有很高的相似性,那么护眼灯究竟如何挑选呢?到底能不能起到保护视力的效果?
目前大多数的护眼灯会从防频闪和防蓝光入手,至于它们到底会产生哪些后果,网上则是众说纷纭,而且很多内容是厂家为了营销,故意将危害进行夸大。事实上,灯具产生的频闪及蓝光和工作原理有关,是不可消除的因素,如果频闪及蓝光在合理范围内就不会对眼睛造成损伤,不必太过担忧。
灯具为什么有频闪?可以避免吗?
所谓的频闪,是指灯具产生的光线忽明忽暗,也就是闪烁现象,但由于其频率较高以及人眼“视觉暂留”等原因,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很难直接感知出光源的频闪。
之所以会产生频闪是因为灯具的工作原理导致,众所周知国内交流电的电压是220V、频率50Hz,电压会按照这一频率发生周期性变化,并非恒定不变。所以如果灯具直接使用市电,不对电源做任何处理,就会随着电压变化产生亮度方面的变化,例如:白炽灯就会产生100Hz的频闪,每秒100次亮度变化。如果频率较低,不但容易察觉,而且容易造成视觉疲劳。
当然,随着技术发展我们早已不使用白炽灯,就连荧光节能灯也不再常用,而目前常用的LED由于其自身需要,都会采用相应的驱动电路对电源进行处理器。理论上不可调光的LED灯没有频闪问题,但是可调亮度的LED灯具可能会采用PWM(脉宽调制)方式,在低亮度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严重的频闪,而部分既可调节亮度,又可调节色温的产品通常没有类似问题。
蓝光到底有危害吗?它是如何产生的?
蓝光指的是400-480nm波长的光线,由于这一波段具有相对较高能量,因此目前有人认为如果该波长内的蓝光过量,会使眼睛内的黄斑区毒素量增高,影响眼底健康。但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完全不必担忧蓝光问题,这其实是太阳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只要在正常范围内并不会影响眼睛和视力。
太阳光的光谱▲
之所以蓝光会被越来越多地关注,同样和灯具的工作原理有关,LED不同于其他类别的光源,大多是由蓝光芯片激发黄色荧光粉来发出白光,通过蓝光和黄光混合实现。所以,LED的光谱就不同于太阳光,它并不是连续光谱,在400-480nm附近存在明显的波峰,也就是包含较多的蓝光。
LED灯的光谱▲
正是考虑到大家的担忧,不少灯具厂商就针对蓝光问题,推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在降低蓝光的同时,或多或少会导致色温降低,也就是光线偏暖、偏黄。低端产品大多直接降低蓝光比例,采用固定低色温的方式实现防蓝光,而高端产品会有可能调色温功能甚至是专门的低蓝光模式,能够满足不同的需求。
照明均匀性、显色指数、防眩光能力同样重要?
除了蓝光和频闪,照明均匀性和眩光问题也会造成用眼疲劳。其中,照明均匀性是很多用户忽略的问题,因为灯罩结构、外观设计等原因,即使处于同一高度,不同产品的照明范围各不相同。
例如射灯就可以对光线进行集中,重点照明某一区域,但学习、工作用的台灯却正好相反,需要照明范围能够覆盖整个桌面,而且最好不能有明显的亮度衰减,中心和四周不能有太过明显的差异。
至于眩光,简单来说就是某一区域的亮度过于集中,造成的刺眼现象,比如汽车远光灯就是典型的代表。LED灯一般由多个小体积的灯珠组成,如果没有合理的柔光、均光设计,光线就会集中在灯珠上,很容易形成眩光,对眼睛造成刺激。
还容易被人忽略的一点是显色指数,所谓的显色指数,简单来说就是光源对物体的显色能力,光源的显色指数越高,被照明物体的颜色也就更加鲜艳、真实。假如从事设计、绘图有关的工作,那显色指数就非常重要,能够帮助你正确判断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蓝光,在国标《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对灯具照度、照明均匀性 、显色指数、抗眩光能力等确实做了一定的要求,所以这些指标还是比较重要的,如果厂家能够明确标出,显然表明对自家的产品比较有信心。
你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护眼灯?
通过上述问题不难发现,其实一款合格、靠谱的灯具基本都能达到护眼的要求,并不是只有护眼灯才能保护视力,普通台灯同样也可能做到。但是,我们并不是专家也没有检测设备,很难判断一款灯具是否符合标准和要求。在挑选灯具时,选择知名品牌和口碑较好的型号是比较简便的方法。
对于当前居家在线上课的需求,除了松下、欧普照明这样的品牌,明基WiT系列反倒是不错的选择,因为他们针对笔记本、显示器推出了ScreenBar这样的产品,不同于传统台灯,不仅节省空间,可以固定在屏幕顶端,实现电脑前的均匀照明。同时,ScreenBar防频闪、防蓝光方面也有顾及,并且提供了照度、显色指数供大家参考。
不过,我们也不能太过依赖护眼灯,毕竟这只是辅助手段,良好的用眼习惯才是关键,注意劳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远离用眼疲劳和近视。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