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司马迁》剧照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年度原创历史大戏《司马迁》9月15日登陆首都剧场的舞台。恢宏的气势,深邃的思想,话剧《司马迁》试图诉说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还原太史公荡气回肠而又情谊深重的一生。
在大情怀中塑造司马迁
“从《知己》到《我们的荆轲》再到《司马迁》,我们一直在往前走,希望在《司马迁》中实践一种戏剧的美学探索。”9月6日,记者前往北京人艺排练大厅探班《司马迁》,北京人艺院长、《司马迁》导演任鸣如是说。
据了解,如何将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历史人物讲出新意,是话剧《司马迁》主创团队面临的第一课题。大家认为,话剧中的司马迁、汉武帝、屈原都是站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顶尖人物,他们各自之间的交锋是思想上的巅峰对决。导演、演员在心灵上跟这些历史上的大人物去对话,需要一种“大情怀”。
“我们的高度决定了《司马迁》的高度,我常以此来鼓励和要求剧组的每一位成员,为这部戏去提升自己。”为实现这种大的情怀,任鸣要求自己有一个宏大的历史观,为此他用了三年时间去阅读史料,积累素材。
配合全剧的“大情怀”,《司马迁》的舞美呈现也给人极强的视觉震撼。布满舞台后方的深色调汉画像砖为全剧定下了基调。而随着剧情发展,每一块画像砖都随之转动,直到全剧最后,全部画像砖翻转成金属质感的镜面,舞台成为一面大的镜子,意为“以史为镜”。
除了历史元素的运用,舞美设计还加入了大量现代元素,如舞台正中的斜面幕布,在传统中透射出现代感。舞美配合变化多样的灯光,在剧中打造出虚实结合的意象,如司马迁与父亲和屈原的隔空对话,在舞美灯光的助力下更加具有艺术上的真实性。再加上专门为该剧量身打造的主题音乐,不时烘托出的气势,《司马迁》全剧呈现出舞台上的新面貌。
在家喻户晓中寻求突破
话剧《司马迁》剧本由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熊召政执笔。这是熊召政的首部话剧作品。他坦言,从十年前冯远征提出这个创意,到如今搬上舞台,《司马迁》可谓是十年磨一戏。
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如何吸引观众?“观众知道司马迁写《史记》,但是不知道他是如何写的《史记》。”熊召政认为,必须赋予司马迁这一人物新的舞台生命。
话剧《司马迁》不仅讲述了司马迁在“李陵事件”上因言获罪后,忍辱负重撰写《史记》的过程,更是融入了他与亲人一起的生活场景,与汉武帝之间的思想交锋,并用虚实相间的方式表现了他与屈原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是以主要人物命名的戏,但《司马迁》并不只突出了太史公这一个角色,对于与他命运息息相关的人物都给予了浓重的笔墨,这些人物同样在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开启新的历史剧叙述方式
演员的实力,是话剧《司马迁》的亮点之一。于震、王劲松、余少群、梁丹妮、王刚、张福元、丛林,一批重量级演员的加盟为角色的呈现提供了保障。
冯远征扮演的司马迁有别于观众熟悉的他以往的历史剧形象,更加注重塑造人物内心的强大气场。“司马迁这个人物是有变化的,他从意气风发,到虚弱再到顽强著史,逐渐表现出一种精神上的强大。”冯远征说。
一切,只为在舞台上塑造一个大写而又细腻的太史公。
在剧中,与司马迁实现强强对决的另外一位人物——汉武帝,颇有霸气与风度。一向以老北京人形象在舞台上示人的话剧演员于震,此次为这位纵横历史的帝王注入了一股独特的气场。在第五幕,一段司马迁与汉武帝的思想论战将全剧推向高潮。
《报任安书》中的任安是剧中另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司马迁的老友,由青年演员余少群扮演的任安在剧中与司马迁谱写了一段关于知己的佳话。此外剧中作为虚构人物出场的杜一刀,更是从小人物的角度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由“外援”王劲松扮演的杜一刀,贯穿全剧,突显了人性从恶到善的转变。
作为人艺又一部历史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司马迁》无疑也开启了一种新的历史剧叙述方式。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