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像砖:藏于地下的河西风俗画廊

9月15日上午,中国丝绸博物馆年度特展“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与交流”在西湖博物馆开幕。该展由国家文物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浙江、河南、湖北、湖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8省、自治区文物局协办,中国丝绸博物馆承办,国内25家文博考古单位给予支持。

“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鸡鸣枕,法门寺蹙金绣片,“元和元年”鹿纹锦茱萸纹锦覆面等多件国宝级文物在内的近140件(组)文物,亮相杭州。

配套展览“以丝路的名义——丝绸之路小型文献展”也在西湖博物馆资料室同期展出。收集展出中外学人丝绸之路研究的相关文献近200册。

展厅外,丝博也摆上了根据展览主题、展品纹样等开发的文创产品,诸如刺绣靠垫、蚕形玉挂件、丝路拼图、冰箱贴、小镜子等,喜欢的朋友也可以关注。展览期间,10月11日至14日还将在西湖博物馆举办“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与交流”国际学术报告会。

第四期,我们继续细细鉴赏展览中的精品——画像砖。

“采桑图”画像砖 高台县博物馆藏

两汉、魏晋以来,随着丝路畅通,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得到开发,加上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宗教传播等影响,河西走廊这块富裕且相对和平稳定地区极其推崇厚葬。

河西地区的墓室壁画与壁画砖有“地下画廊”的美誉。自1944年发现第一座壁画墓开始,河西地区陆续发现不少壁画墓,主要集中在敦煌、瓜州、嘉峪关、酒泉、高台、民乐、永昌等地,分布于东起武威西至敦煌的广大区域内。

其中高台县境内截至2008年共发现魏晋时期的壁画墓16座,大多集中在骆驼城古城墓群和许三湾古城遗址墓群。

此次展览选取高台地区的画像砖,用汉晋时期的笔触告诉我们当年河西走廊的繁盛以及丝绸之路带给人们的变化。

河西走廊开创的大量彩绘墓室砖画,其中出土很多丝绸内容的画像砖。表现丝绸原料的“丝束”图,纺织成品的“彩帛”图,彩绘束帛图。彩绘壁画形象有采桑图,反映当时采桑养蚕、纺纱制丝等工艺已随着河西的进一步开发,被人们普遍掌握。说明当时河西不仅是中西丝绸贸易的运输地,也是丝绸生产地。

诸如“采桑图”,砖面中央桑树枝叶茂密,左右两边各绘一男子作单手采摘状,另一手提着网格状篓子,动作神态悠然愉悦。说明魏晋时期蚕桑活动在高台地区较为普遍。

“采帛机”丝束图画像砖 高台县博物馆藏

砖面以白粉施底,砖面上以较粗的红线简略地绘出一张曲腿四足长几,几上方用墨线勾勒出八个圆形涡状图案,其中四个施红,两个施淡墨。

画面左下方墨书两行题款“采帛”、“机”。“采”即“彩”,“机”即为“几”,“采帛”即“彩帛”,意为几上放着彩色束帛。画面所表现的是一组不同色彩的丝帛卷放置于长几上的情景。

“绢帛图”画像砖 高台县博物馆藏

砖左右各绘数卷绢帛,用墨线勾勒,着以红色、淡墨色,以线绑扎竖立。中间画有一高脚盘,上面满置蚕茧。

说明当时河西不仅遍植桑树,且缫丝业也有了相当的规模,这就使得“丝绸之路”更加名副其实。

“晾衣图”画像砖 高台县博物馆藏

砖面上绘制一长方形晾衣架,上方玄色漆架上晾有长袍等四件衣物,摆放随意。

衣架底部似为箱形座,以墨线勾勒出菱形图案,饰以朱色、灰色、白色几何形纹样。砖面两边绘红黑粗线条。

剪布图画像砖,砖面边缘黑红两色绘屋檐,下绘跪坐二女用手共扯一织物,织物下方置蓝奁。左边女子右手持一长剪,似正准备剪布。

“开箱图”画像砖 高台县博物馆藏

砖面右侧为一女子,跪坐于地,一手打开左侧的箱盖,一手从箱中拿取衣物。箱子表面施墨,上面画有白色的横线,在黑色的部分上画有朱色的图案。

此组画像砖图像写实,从采桑养蚕、缫丝织布、与服饰相关的日常生活场景方面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蚕桑丝织的兴盛以及丝绸之路在传播与交流蚕桑丝织文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5-09-22
画像砖:藏于地下的河西风俗画廊
9月15日上午,中国丝绸博物馆年度特展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与交流在西湖博物馆开幕。该展由国家文物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浙江、河南、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