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327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在设立新的摩托车生产企业中,小牛电动赫然在列。这意味着创立6年后,小牛电动终于正式取得了电摩生产资质,迈向了合规的「正途」,可以开始生产完全属于自己的电动摩托车了。
目前针对电动车产品,国家推行3C强制认证和「新国标」(《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并行制度,对于电摩产品必须要求符合整车3C强制认证,生产企业要拥有摩托车生产资质,并且生产的产品必须要在工信部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才能在市场上进行销售。
从2014年9月到2020年1月13日,小牛电动一直没有获得国家规定的电摩生产资质和产品销售资质,电摩新品一直处在搁置阶段,此外,小牛M系列、N系列、U1系列都因「新国标」原因被禁止销售,而已经购买了小牛电动车的用户,不能在车管所合法为自己的电动车上正式的牌照,只能办理过渡期临时牌照。按照国家超标电动车过渡期处理规定,2021年以后(也就是明年),N,M,U1现款车型将全面禁止上路,而过去3年,这3个车型就占到了小牛总销量的八成以上。
小牛这些年攒下了不少高端的消费群体,想要留住他们,单靠新推出的U+和US两款车基本上不现实。对于高端人群,小牛不得不推出专业运动自行车品牌NIU AERO来挽回小牛高端用户。不得不佩服小牛的跨界能力,凭借碳纤维车身工艺和一套禧玛诺运动套件就可以卖出万元的高价。
在没有电摩生产资质和产品准入资质的那些年,小牛电动是如何做到「合法」生产及销售的呢?
如果你仔细看下小牛电动N系列、M系列、U1系列车身后的铭牌,你会发现除了有小牛电动型号,还有一个写着「名邦」的标志,而查看小牛电动的电商产品页和官网产品页,你也会发现有这样一段小字描述:「本产品由江苏小牛电动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并提供技术支持,委托常州山崎摩托车有限公司制造,“NIU”作为整体logo由江苏小牛电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在本产品上使用,合格证记载的“名邦”为专用于该系列产品商标使用。」
我们再通过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查询网站(http://www.jdcsww.com/mtcggdetail/1057087)查询,可以看到,小牛的电动车其生产企业信息的中文品牌写的是「名邦牌」,由常州山崎摩托车有限公司生产。
也就是说,小牛产品「准生证」上不是小牛,小牛过去的电动车产品都是由常州山崎摩托车有限公司代工的,所以已经购买了小牛电动车的用户无法合法上牌、上路。网上搜了下「山崎」的资料,「山崎」(yamasaki)这家工厂生产的电摩品牌就是「名邦」。也许你会以为它是家日本摩托车厂商,但它只是一家常州的本地工厂,名字还是仿照雅马哈yamaha和川崎kawasaki起的…
还有一个比较尴尬的事情是,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对摩托车委托代工也是有相关规定的,小牛和山崎必须同时具备电摩生产资质才能合法生产和销售电摩产品,但是小牛电动过去6年多一直没有电摩生产资质,所以其实「小牛牌电动车」按照国家规定是不存在的,用户买到的小牛电动车都只能叫「名邦电动车」,而不能叫「小牛电动车」。
小牛在国内算是一家比较知名的电动车企业,目前已经是在美国正式宣布上市,在过去6年里,小牛电动一味注重在设计上收割韭菜,在品牌营销上持续为自己做曝光,没想到生产和销售一直采用的是贴牌代工的方式。
由于前期没有生产资质和产品准入资质,小牛必须采用代工生产的模式。选择代工模式,好处是可以将资源重点放在研发上,节省生产资金,减轻企业的压力。但它其实是有很多缺陷的,比如无法完全把控制造成本、生产节奏和产品质量,如果存在质量缺陷,一旦爆出负面,口碑变差之后,则会极大影响品牌声誉;而且传统的OEM的模式中许多部件都需要使用OEM厂商的供应商,自己所有的设计细节也会全盘曝光。
所以申请合规生产资质、自建工厂是确保质量和产量的最佳途径。
如今,随着第327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发布,小牛的自主品牌造「车」计划,终于可以「名正言顺」。从此,小牛的电动车再也不用打上名邦的牌子了,小牛的电动车也能合法的叫小牛了。
这真是一个「创业 6 年多,终于梦想成真」的励志故事。
当然,并非获得了摩托车资质就是一劳永逸了,所有获得摩托车生产资质的企业都会在工信部网站进行公示,进行定期抽检,不符合条件的会取消资质。之前就有9家企业因为未提出准入条件考核申请或考核未通过,被暂停新产品公告申报,且不得办理更名、迁址等基本情况变更手续。
获得生产资质只是一家企业正常走向市场的第一步,小牛还需要继续向工信部申请产品准入销售资质,还要想法平息已经购买其产品的用户无法合法上路、上牌的怒火。当然,继续推出新品,获取新的用户来尝鲜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但是,无新的设计,无Amazing的产品,无革命性的体验,是否能让消费者长期购买小牛电动,这很难来判断。
虽然小牛是家外观设计驱动的互联网企业,但小牛还是很喜欢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技术研发能力,一直以「智能化」「科技化」作为宣传点,比如小牛电动车可以定位、手机可以查看骑行信息、创立「牛油粉」社区、组织粉丝试驾等。但这不是用户真正的刚需,都是用处不大的「鸡肋」功能。因此,小牛所依仗的智能「黑科技」实现程度是偏低的,在用户体验上不够明显,更多的只是在设计感上,与传统电动车形成了一种外观上的差异性。随着互联网红利褪去,产品同质化严重,电动行业洗牌在即,比拼智能科技的下半场角逐即将开始。从长远来看,只有真正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不断研发智能化功能,才是电动车企业的立命之本。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微信语音“加速播放”功能疑似上线?腾讯客服回应引发热议
- 英伟达引领 AI 革命:2024 年投融百亿,掀起全球科技浪潮
- 比亚迪唐L/汉L新车曝光:颠覆续航焦虑,高阶智驾领衔,动力升级引期待
- 樊振东:凯迪拉克新宠,实力与品牌的完美结合
- 叶修跨年新加坡之旅:阅文音乐节引领IP新体验的探索
- 合资轿车降价风暴:广本雅阁破价12万,车市竞争白热化!
- 印度调查苹果App Store支付系统垄断行为,或将公布142页报告,呼吁开放支付系统
- 中国芯崛起:电动汽车行业转向国产芯片
- 比亚迪逆袭上汽,终结连续18年销冠纪录:新能源车企崛起?
- 苹果面临天价和解,Siri“偷听”集体诉讼风波揭秘,真相究竟如何?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