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中国芯” 新时代再启程

二十载“中国芯” 新时代再启程

“只有自信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树高叶茂,系于根深。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2018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总书记对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

此时此刻,坐在台下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星微电子集团创建人兼首席科学家邓中翰难掩心中的激动和振奋。

回想20年前,身在大洋彼岸的他,学业有成,踌躇满志。立下科技报国的宏愿,回国创业,启动并承担了国家战略项目——“星光中国芯工程”,投身到中国芯片研发的前沿一线。

“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芯’!”那是1999年10月1日,在北京八达岭长城上,邓中翰与他的团队掷地有声的话语言犹在耳。

二十年过去了,当初的面容已不再青涩,但初心却依旧炽热。“星光中国芯工程”团队没有忘记当初对祖国的誓言。以自主创新、科技强国的初心和使命,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砥砺前行。

结束中国无“芯”历史,并且使中国芯片第一次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

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芯片设计企业;

第一个以企业方式制定国家标准和标准体系;

中关村第一个以无形资产入资的公司;

财政部第一个用风险投资方式注资的公司;

芯片领域第一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一个个“第一”,书写着中国芯片行业的历史,也是“星光中国芯工程”团队向祖国交出的出色答卷。

二十载“中国芯” 新时代再启程

20年披荆斩棘,奋勇前行,“星光中国芯工程”坚持自主创新、科技强国的初心和使命。实现了多媒体数据驱动并行计算技术、多核异构低功耗多媒体处理器架构技术等十五大核心技术突破,申请了3000多项国内外技术专利,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体系。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星光多媒体”“星光移动”“星光安防”“星光传感”“星光智能”5大芯片体系,加入了移动行业处理器接口(MIPI)联盟并参与了MIPI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邓中翰说,“作为一名海外留学归国的科学工作者,至诚报国、科技强国是我们的愿望,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伟业,是人生中最大的荣耀”。

曾几何时,我国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逐渐从经济强国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经过几代人努力,今天我们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如此之近。总书记指出,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决不能同这样的历史机遇失之交臂。

从“两弹一星”到“神舟”“北斗”,从“东风”到“银河”“天河”,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自主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升了“加速度”。

邓中翰感到骄傲,自己能成为其中一员。

还记得20年前,他作为海外杰出人才受邀回国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那一刻的激动与荣耀让他终身难忘;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又一次在天安门广场,邓中翰在彩车上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的庄严时刻,20岁的“星光中国芯工程”团队集体受邀参加国庆70周年阅兵观礼活动。

二十年,令世界瞩目的“中国成就”,“星光中国芯工程”团队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推动者。当初在长城上握紧双手的年轻人,早已经不是一般的创业伙伴,而是凝成了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科技报国的宏愿,将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祖国是他们最强大的后盾,也给了他们永不熄灭的力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如今,国家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的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作为“星光中国芯工程”带头人,邓中翰再次立足科技创新前沿,瞄准人工智能芯片的未来,前瞻性地提出推动信息处理能力持续提升的“智能摩尔之路”的发展理念,为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幸福、行业进步,而砥砺奉献。

做国家安全的护航者、社会安定的保卫者、人民幸福的守护者,这是20岁的“星光中国芯工程”团队的宣言,也是他们给祖国的庄严承诺。

20年再出发。做全球芯片行业发展的引领者,让“中国芯”照耀未来,他们依然在路上。

邓中翰 “中国芯”领军者 护航国家安全

二十载“中国芯” 新时代再启程

2019年10月1日上午,举世瞩目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长安街上,旌旗飘展,三军雄列。受阅的战机直冲云天,气势如虹,让无数中华儿女心潮澎湃。

在这个隆重庄严的时刻,中国工程院院士、“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中星微电子集团创建人兼首席科学家邓中翰与其核心领导团队金兆玮、杨晓东、张韵东副总指挥等七人作为爱国归国创新创业团队模范代表,以及国家70年奋斗历程中重要的奋斗者,共同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首次国庆阅兵。

这也是邓中翰第三次受邀参加国庆观礼。今年,20岁的“星光中国芯工程”团队首次集体受邀参加国庆观礼,这对于团队的灵魂人物邓中翰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今年是‘星光中国芯工程’20周年纪念。此次我们集体受邀参加国庆70周年阅兵观礼活动,是国家对我们努力的肯定和认可。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自主创新、科技报国的初心和使命,团结协作、砥砺前行,在新时代为中国芯片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科技报国,与祖国共成长

在中国芯片发展史中,“邓中翰”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身为中国芯片先行者,多年来,他带领团队一直秉承自主创新、科技强国的信念,不断为国家的半导体事业带来新突破和新成绩,探索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中星微”模式,将闪耀的“中国芯”植入世界IT的“银河”,书写了一个激励人心的、科技报国的奋斗故事。

1999年,刚刚迈入而立之年的邓中翰已经在美国创下了一番不俗的成绩:他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30多年建校史上首位获得电子工程学博士、经济管理学硕士、物理学硕士学位,横跨理、工、商三科的毕业生;后又在硅谷创业,创立的半导体公司Pixim市值很快达到1.5亿美元。

如果他选择继续留在美国,或许会成就又一个硅谷奇才的精彩故事。而当年作为海外杰出人才受邀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庆典礼,却让他深刻感受到了来自祖国的关怀和召唤以及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因此,他坚定了回国创业的决心,立志要用自己的学识报效祖国。

当天观礼结束后,他与日后“星光中国芯工程”的核心团队成员一起,登上万里长城,并在烽火台旁庄严誓师:“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中国科技自主创新探索道路,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芯’!”

这也是邓中翰与核心团队成员的初心与使命所在。

10月14日,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邓中翰与核心团队成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承担并启动实施了“星光中国芯工程”,由邓中翰担任工程总指挥,并在北京中关村创建了中星微电子公司,承建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致力于数字多媒体芯片的研发、设计和产业化。

“当时,我国‘两弹一星’元勋、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同志找我谈话,提出我国已经有‘银河工程’,我们这个工程就叫‘星光工程’。”邓中翰后又特地提议加上“中国芯”,“因为这三个字不仅代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和情怀,也代表了我们留学人员回国以科技报效祖国之心。”后来,“星光中国芯工程”七个字由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亲笔题词,镌刻在中星微电子公司的背板墙上,至今依然凝聚人心,催人奋进。

化爱国之情,为强国之志。二十年来,邓中翰与杨晓东、金兆玮、张韵东牢记科技报国的初心与使命,带领“星光中国芯工程”与共和国共成长,一路披荆斩棘,高歌猛进,走上了一条星光熠熠的科技强国之路。

自主创新,结束中国无“芯”历史

总书记曾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企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掌控产业发展主导权。”

早在“星光中国芯工程”诞生之日起,邓中翰就带领团队坚持自主创新,坚持走科技成果产业化道路,实现了核心技术突破和大规模产业化的一系列重要成果。

2001年3月,中国第一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百万门级超大规模数字多媒体芯片“星光一号”诞生,自此彻底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

短短几年间,中星微凭借数百项专利撬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成功打入知名国际品牌,占领了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全球市场份额的60%以上。随着星光2号、星光3号、星光4号、星光5号的相继推出,中星微成功地在电脑图像输入芯片领域实现了长期领跑,这也为后来互联网时代来临,为微信、Facebook等传输图像信息提供了基础条件。2004年,只有短短五年历史的“星光中国芯工程”,便成为第一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集成电路芯片产品,为中国自主创新、芯片强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2005年,在邓中翰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仅仅六年的中星微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以没有任何知识产权纠纷的中国本土科技公司身份,在美国纳斯达克顺利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在此上市的中国芯片设计企业。

除了在科技领域攻城拔寨、破冰前行之外,中星微也被视为邓中翰力推的“硅谷模式”在国有资本投资领域的一次创新。在邓中翰的推动与带领下,初创期的中星微就开创了多个国内先河:作为中国芯片领域改革开放的一个典型代表,获得了财政部历史上的第一笔1000万元风险投资,并在其上市之后增值22倍退出;管理团队以知识产权折股35%。

“对于芯片这种前期投入大、周期长的前沿产业,建议利用‘硅谷模式’来推进。”邓中翰认为,结合国家意志和市场需求来做科技创新,既能实现科技报国的志向,为国家在关键技术领域做出突破,又能实现企业盈利。“这是一举两得之举,也是‘硅谷模式’的核心价值所在。”

如今看来,邓中翰20年前的这些尝试,都极具开拓性与前瞻性。“中星微”模式成为了一种科技创新机制探索的缩影,成功引领了数百位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创业的热潮,有很多企业最终实现在美国、在香港、在内地A股和创业板上市。在这种热潮的影响下,中国的芯片事业也逐渐蒸蒸日上。

在邓中翰的带领下,二十年来,中星微坚持自主创新,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数据驱动并行计算技术、多核异构低功耗多媒体处理器架构技术等十五大核心技术突破,申请了3000多项国内外技术专利,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体系。同时,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星光多媒体”“星光移动”“星光安防”“星光传感”“星光智能”5大芯片体系,并加入了移动行业处理器接口(MIPI)联盟,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球半导体设计协会年度奖”等,得到国际国内同行的普遍认可,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领域通过自主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成功范例。

“中星微的3000多项专利,我们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无一起纠纷,每一项专利都在为国家解决关键性的‘卡脖子’问题。”邓中翰语气中不无自豪,“如今,‘星光中国芯工程’的芯片产品已经大规模打入国际市场,覆盖了16个国家和地区,被苹果、索尼、三星、惠普、IBM、飞利浦、戴尔、华为、中兴、联想、小米等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所采用,同时也广泛应用到我国的IT、安防、航天和家电等多个领域。”正如邓中翰所愿,“中国芯”已经强有力地跳动在全世界各个角落。

由于为国家半导体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邓中翰本身也获得了众多荣誉和光环:“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大奖”、第16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劳动模范”奖章及荣誉称号、第九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及荣誉称号……

2009年,41岁的邓中翰当选为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他再次受邀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站在彩车上时,他也开始思考,“未来的十年,我要做什么?”

但很快,他便有了答案。这次,他将承担重要的国家使命——国家公共安全事业。

二十载“中国芯” 新时代再启程

奋斗在一线,邓中翰院士带领团队在实验室工作

默默奉献,打造国家安全名片

如果说“星光中国芯工程”的前十年,是邓中翰带领团队扮演拓荒者的角色,结束中国无“芯”历史,打入国际市场,为国人争光的十年;那么第二个十年则是他们甘于奉献,扮演“国家安全护航者”的角色,全力以赴通过自主创新技术制定SVAC国家标准,并取代国外标准来实现自主可控的十年。

邓中翰告诉记者,2018年,我国芯片进口额突破3000亿美元,已经超过石油、天然气,成为我国最大的进口物资。“我国在芯片领域严重依赖进口,而广泛应用在国防等安全领域的芯片涉及到国家安全、国防安全,一定要自主可控。没有芯片的安全,就没有国家的安全、人民的安全。”

早在2009年,邓中翰便带领“星光中国芯工程”响应国家重大发展需求,承担公共安全中的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的研发与应用,实现了相关领域数字多媒体芯片的完全自主可控,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信息安全,并与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作为组长单位牵头联合国内40多家产学研究单位研究制定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GB/T25724-2010,简称“SVAC国家标准”)推动产业发展,使我国在该领域跃居世界领先水平,助力我国在国际上拥有“安全”这张重要的名片。

SVAC国家标准从基础信源标准层面上解决了公共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关键问题。正如北斗系统、“东风快递”、高铁等等这些国家重大工程一样,“星光中国芯工程”制定的SVAC国家标准,被广泛应用在天网工程、平安城市、雪亮工程、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数字边境等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中,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国家公共安全立体化安防体系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而在人工智能方面,“星光中国芯工程”也走在前列,相继推出全球首颗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人工智能芯片“星光智能一号”和首颗集成国家标准与神经网络架构的机器视觉行业专用处理器“星光智能二号”,应用于基于SVAC国家标准的安防监控行业,使我国安防监控行业由模拟时代、数字时代跨入智能时代,居于国际领先地位。

“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必须立足自主创新”,邓中翰认为,“在人工智能方面,跟跑、并跑、领跑要同时进行。”而今,凭借公共安全SVAC国家标准,中国已经实现了“换道超车”,在国际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邓中翰为此备感自豪:“我们已经拥有了完全的自主国家标准、自主核心芯片、自主产品设备和自主可控系统的国家自主可控产业链的国家级自主可控重大项目,率先在无人地带插上了中国的国旗!”而这也正是他所推崇的结合国家意志开发市场需求的“典范”作品。

“现阶段,国际上许多国家依然受困于安全事件的困扰,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最安全的国家,”邓中翰用了两个“最”字来形容,“今天,有数以亿计的摄像头,遍布在国家的各项重要设施,各个街道以及国土边界上,时刻守护我们国家的公共安全,基本实现了安全网络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程可控和全时可用。我们国家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安全领域里面最重要的一张名片,让人民群众真正获得了安全感、幸福感。”

十年来,邓中翰及核心团队作为国家安全的护航者、社会安定的保卫者、人民幸福的守护者一直在默默地耕耘与奉献,他们认为,能够为国家安全、人民幸福贡献力量就是最大的收获。

“走进新时代,我们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在新型举国体制下,依托创新技术、科技人才为国家安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开辟一条国际上前所未有的道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再次感到了深深的自信。这也是我们作为建设者、奋斗者深耕多年,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呈现的最诚挚的献礼。”

继往开来,开启智能摩尔之路

近年来,人工智能被视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发展态势如火如荼。在邓中翰看来,“芯片是人工智能产品的关键部件,迈向高质量的发展,中国制造必须加大力度攻关,用创新推动品质革命,把大国重器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取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优势。”

当前,在芯片技术逼近摩尔定律极限的背景下,邓中翰再次立足科技创新前沿,前瞻性地提出推动信息处理能力持续提升的“智能摩尔之路”的发展理念。

他介绍,智能摩尔技术路线为摩尔定律的“市场—技术”正反馈机制注入新的活力,可持续地推动摩尔定律的演进。

“智能摩尔技术路线通过进一步借鉴人脑智慧机制,研究新型人工智能计算方法,达到进一步提升信息处理的‘性能/功耗价格’比的目标。”邓中翰说,“人脑的工作方式具有分区域处理、分层次处理、存算一体以及事件驱动等特点,因而能够在极低的能耗下获得极高的运算性能。”

在智能摩尔技术路线指导下,中星微研发的XPU多核异构智能处理器提供新一代的多模融合计算架构支持。“该技术路线能对数据场景进行筛选分析,并用最优的数据处理方式对数据进行加工分析,计算结果帮助决策及赋能行业应用。这是人工智能在近年内发展的重要方向,将继续引领芯片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谈起人工智能发展未来的愿景和使命,邓中翰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是人类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又一个里程碑。“对于这个以先进技术为驱动的互联互通的世界,‘天下’呼唤我们要有共同担当的责任感,共建命运共同体,我们将以宽广的远见和博大的胸怀,一同寻找解决重大挑战的方法。我们也相信人工智能技术将会更快地赋能各行业,提高全人类的生活品质。”

从结束中国无“芯”历史,到打造国家安全名片,再到开启智能摩尔之路,邓中翰和核心团队成员也由人生中的而立之年步入知天命之年,带领“星光中国芯工程”谱写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成功的故事、奋进的故事。“星光中国芯工程”发展的示范作用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投身回国创新创业,也形成了一个上千人的优秀团队。

邓中翰深情地说:“作为一名海外留学归国的科学工作者,至诚报国、科技强国是我们的愿望,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伟业,是人生中最大的荣耀。我很荣幸在这20年的时间里,我和我的团队通过自主创新,让‘星光中国芯工程’在祖国大地开花结果。展望未来,我将和所有的科技工作者一起继往开来、众志成城,用科技创新为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用创新技术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驱动力,为中华开启新时代!”

杨晓东 激情创新,让“星光”闪耀筑梦之路

二十载“中国芯” 新时代再启程

杨晓东是“星光中国芯工程”副总指挥、“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0月1日上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光荣与梦想激荡、历史与未来交融。他与邓中翰以及其他核心团队成员共同参加国庆观礼,感到无比振奋,思绪万千。

“今年是‘星光中国芯工程’20周年纪念,我们核心团队成员回国创业也有20年了。这20年,我们亲历并见证了中国的繁荣发展,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能在短短20年间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为能够参与到‘星光中国芯工程’,与祖国共成长而感到无比幸运。”

因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而凝聚在一起的团队,远远比个体具有更加强大的力量。距离回国创业二十年的今天,杨晓东坚定地告诉记者:“当时我们回国这条路走对了!”

不断攀登科研高峰

杨晓东在少年时期就跟随家人从上海来到美国,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获电子工程学博士、硕士、学士和物理学学士学位,在上大学时就与邓中翰相识。他在硅谷同样拥有十分精彩和成功的人生经历,是我国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开拓人之一,国际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领域知名专家。

“硅谷公司在管理和规划上的规范性和一些思路还是值得国内的IC设计公司借鉴。后来中星微在创办过程中就借鉴了硅谷创业型企业的运作模式以及大公司的规范性。我们学习他们的长处,同时结合自己的长处,来建设我们特有的模式。”杨晓东说。

1999年,是杨晓东多年来第一次回国。除了刚开始对空气很不适应之外,他感到“挺兴奋的”。“当时,中国芯片领域还处于空白的状态,缺乏人才,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希望——中国人多,又有系统,基础教育也很扎实,能干一番大事业。”

在“星光中国芯工程”核心领导团队中,杨晓东主要参与领导“星光中国芯工程”的研发、设计和产业化,具体负责主持“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的研究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他长期从事CMOS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的研究开发,拥有几十项国内外专利。1994年,他便开始对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进行研发,发表了几十篇学术论文,在CMOS模数混合电路技术、深亚微米超大规模芯片设计技术和超低功耗低振幅电路技术等关键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

“芯片被誉为信息时代的石油,虽然体格小,却是不折不扣的大国重器。”杨晓东说。创业之初,身为工程总指挥的邓中翰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以放眼全球的视角,果断地确定了数字多媒体芯片市场这一主攻方向。在杨晓东看来,邓中翰选择这一方向的背后,是对市场的深入调研和精准判断。“1999年的中国,在商用芯片领域基本处于一穷二白的面貌。而我们在国外曾主攻的数码成像技术,当时在全球范围内也是一个空白领域。这两个空白,正是我们初创时期集中发力的空间。”他说,当时CPU已经被英特尔牢牢占领,选择多媒体行业,特别是视频、音频有关的领域,中星微有自己的话语权。“过去,市场上的摄像头都很复杂,需要用五颗芯片组成一个摄像器。我们瞄准的突破方向,就是创新性地把它们集成在一个芯片,体积更小,功能更强。”

确定了具体的目标后,几个从硅谷回来的年轻人立即夜以继日地大干了起来。他们顶住了创出品牌的巨大压力,开始了长期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身为首席技术官,杨晓东主要负责“定方向、拉工程队伍、招人、培养、执行、解决技术难点等工作”。他与其他核心团队成员紧紧跟随邓中翰自主创新,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和只相当于硅谷1/5的成本,就完成了从芯片定义到量产的整个过程。

2001年3月11日,中星微电子推出中国首枚具自主知识产权、百万门超大规模数字多媒体芯片“星光一号”,并迅速打入国际市场。

2005年11月15日,中星微电子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设计企业,这对于中国芯片历史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还记得上市当天,邓中翰带领核心团队成员在美国纳斯达克集体敲钟。那一刻,杨晓东感到十分高兴与欣慰,但同时也感觉到重任在肩。“就像登山一样,跨越了一座高峰,后面还有无数更高的山峰不断等着你去攀登。”

二十载“中国芯” 新时代再启程

杨晓东、张韵东参加全球首颗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人工智能芯片”星光智能一号”发布会

自主创新是核心竞争力

邓中翰表示,“总书记多次强调,‘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只有自力更生。’所以,我们必须立足自主创新。”秉持着这份努力与坚持,多年来,“星光中国芯工程”一直以自主创新,科技强国为宗旨,不断进取,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芯片一定要全球领先才有竞争力,”杨晓东说,“因此芯片一定要靠技术的自主创新,如果技术不行、市场不行,就不会成功。中星微的每一款标志性的芯片都体现了技术的突破,这也是中星微的核心竞争力。”

2010年,中星微和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作为组长单位联合研究制定了《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并被批准为国家安全标准,命名为SVAC1.0标准。自此,邓中翰带领团队身肩重任,走上了护航国家安全的道路。

“当我们在筹备建立标准的同时,就意识到应该马上研发出能够给予相应技术支撑的芯片产品,”杨晓东说,“如果没有技术支撑,标准如同纸上谈兵。”为打破国际巨头在安防领域技术的垄断,团队上下齐心协力,经过重重努力,最终保证了SVAC国家标准采用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同时,我们对国外的相关技术进行了大量的专利排查,以确保我们的这套标准完全自主可控。”

在中星微电子整个产品研发过程中,除了对技术质量的高度把关,申请产品专利同样引起了邓中翰及团队的高度重视。“我们在美国时,便深知国际上对产品专利在国际市场上的重要性,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在申请产品专利上做了很多工作。”

据了解,为了让员工能够更加重视专利申报并养成习惯,早在2003年,中星微便将专利申请数量纳入计划和考核。经过多年的努力,中星微电子的专利申请和专利授予数量稳步增长,企业的自主创新力不断提升,如今,已经申请了3000多项国内外技术专利,芯片产品已经大规模打入国际市场,覆盖了16个国家和地区,被苹果、索尼、三星、惠普等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所采用。“这些大客户在采购时往往要求出示专利表,因此专利也为我们踏入国际市场扫清了道路。”杨晓东说。

从结束“中国无芯”历史到护航国家安全,“星光中国芯工程”创业核心团队始终如一地凝聚在一起,并肩战斗。在杨晓东看来,多年来的同舟共济,携手共进,不仅使他们缔结了更加深厚的兄弟情谊,更让他们实现了回国时在长城上立下的铮铮誓言。

从一颗星星到满天繁星

2019年10月14日,是“星光中国芯工程”20周年纪念日。

当天,在热烈庆祝的氛围下,团队收到了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来的获奖通知,在2019年中国芯优秀产品征集活动中,由“星光中国芯工程”研发的VC0718P和WS9638B芯片分别荣获“优秀技术创新产品”称号和“优秀市场表现产品”称号。

其中,由杨晓东主导的高性能蓝牙SoC芯片WS9638B荣获“优秀市场表现产品”称号。虽然多年来杨晓东在芯片领域获得多个奖项,但在“星光中国芯工程”20周年纪念日当天获得这个奖项,具有特别的意义。

杨晓东介绍,“WS9638B是一款高集成度的单芯片蓝牙SoC,采用多核异构的架构,具备出色的射频发射功率,通信算法方面针对目前的蓝牙应用实现跨层优化,性能更优,芯片产品已成功跻身全球蓝牙一线品牌,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2018年,这款芯片曾从多家国际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打入知名音响品牌哈曼卡顿的高端产品市场。

杨晓东回忆:“去年,我们到美国纽约拜访哈曼卡顿介绍我们的芯片产品。一开始,负责接待我们的公司高层说,这款芯片虽然好,但亮点还不够突出,并要求通过我们的芯片,将他们产品的蓝牙连接距离增至2倍。而在团队着手准备期间,哈曼卡顿又改变主意,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达到原来产品4倍的通信距离,并且要在两个星期之内完成。”时间紧、任务重,“星光中国芯工程”团队争分夺秒、攻坚克难,最终解决了哈曼卡顿连接技术的痛点,打败了多家国际知名竞争对手,被哈曼卡顿高端产品所采用。

创业多年,团队在攻克芯片技术难题中遇到的困难有很多。杨晓东说,“星光中国芯工程”打造的每一款芯片都独具特色,几乎在每个芯片开发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走到死胡同,不把这个墙推开,就马上面临失败的情况,所以每一款芯片的诞生,其背后都是“星光中国芯工程”核心团队付出的无数汗水和努力。

他回忆:“还记得刚回国创业的时候,最大的困难就是人才匮乏。中国半导体市场基本找不到有经验的IC设计人才,刚开始的时候就是我们几个人,什么都干,很艰苦。”如今,“星光中国芯工程”为中国芯片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带动了整个中国的芯片产业的发展。作为中国芯片行业领军者,“星光中国芯工程”为中国芯片企业走向世界开拓了一条金光大道,也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回国创业。

在杨晓东看来,“中国芯片天空上一开始是没有星的,渐渐地出现了几颗星,我们也是其中一颗,而今已经是满天繁星。希望未来,我们能在世界芯片的天空中,做最亮的那颗星。”

金兆玮 乘风破浪,锻铸国家安全之“芯”

二十载“中国芯” 新时代再启程

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受邀代表之一,“星光中国芯工程”副总指挥金兆玮感慨非常:“20年前走方阵和20年后走方阵都是同样的整齐。不同的是,在科技强国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今天,特别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加速跨越发展,体现在很多具体的方面,国庆阅兵就是其中之一,非常令人震撼!”

20年前,而立之年的金兆玮从海外回国,同邓中翰等心怀创业激情与家国情怀的海外英才一道,冲向了中国芯片事业,勇敢“拓荒”。而今,20年后,在邓中翰院士的率领下,中星微仍然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跋涉在行业最前沿,从多媒体芯片的领头羊,到国家信息安全的护航者。其中,与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作为组长单位牵头研究制定的公共安全SVAC国家标准已经切实惠及到国计民生的多个维度。他们用赤诚的信念和一流的技术,引领核心技术高地,铸就国家“安防长城”,不断推动SVAC国家标准向产业化方向纵深发展。

在邓中翰团队携手奋进的道路上,金兆玮是亲历者、见证者,也是贡献者。被问及我国智慧安防当下发展水准时,金兆玮的答案是:中国的水平处于世界领先。

“芯”时代,新起点

1999年,邓中翰博士率领志同道合的微电子人才回到祖国,在芯片无人区开疆拓土,挥洒智慧与豪情。彼时的金兆玮刚刚在国外定居,在邓中翰家国情怀的感召下,他决定回国参与到中国人自主创新的芯片领域事业。

“星光中国芯工程”的第一个十年,金兆玮作为邓中翰的左膀右臂,在超大规模数字多媒体芯片领域迅速杀出了一条血路。回忆往昔,金兆玮还记得当初矢志成为“从系统产品跨入到最核心的芯片领域”的新历史创造者的兴奋与豪迈。在结束“中国无芯”历史之后,他们再度响应国家号召,开始深耕视频监控领域的国家标准建设工程,承担起公共安全的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算法的研发和应用。

金兆玮介绍,2007年以前,视音频编解码所用的标准主要面向广播电视应用,对于视频监控领域存在很大的不适用性,相关的一些技术标准也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如何依靠自主创新做到数据的挖掘、运用以及项目之间的互联互通是当时的迫切需求。

对中星微而言,比较有吸引力的是,安全监控所要求的目标、识别和图像数据智能化处理等方面都属于新兴技术领域,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更为重要的是,核心管理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明白,“公共安全视频信息的传输,要像国家电网一样没有后门,否则损失不可估量”,只有自主研发,在未来才不会被“卡脖子”。

作为团队的灵魂人物,邓中翰在推动技术标准的实现如行船的瞭望者,他极具魄力,鼓舞着中星微的每一个人:“我们要通过所有人的努力,实现这样一个全世界范围都没有的国家标准,而这也是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的基础。通过中国人自己研发的芯片、技术、标准,来彻底实现视频监控网络的高效、智能、安全,给大家带来更多安全感和获得感。”

邓中翰院士对于国家安全的责任和担当、情怀与使命,金兆玮亦感同身受,他和“星光中国芯工程”团队齐心协力,不断朝着自主可控的科研之路迈进。他们不断攻克横亘于眼前的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大家担心的安全问题、隐私问题,我们靠技术的不断迭代去攻克”。

十多年前的视频监控,只有事后追查功能,所有的数据没有办法进行即时分析与处理。而今,依托中星微推出的人工智能芯片,我国的视频监控行业已经跨入人工智能时代,并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 融合,进一步确立了我国在安防监控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每一次检索,在“中国芯”的驱动下,后台会智能检索给出结果。比如,输入车牌号后,该车的移动轨迹画面都一目了然。

无论是在今年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现场,还是重大赛事活动的安全保障,都有中星微产品和技术的身影。比如,在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事中,中星微研发的“雪亮云眼”系统,拥有强大的警务信息化和大数据融合分析能力,不仅极大地节约了警力,还通过一体化、可视化、智能化的管理与指挥,实时保障活动现场安全。可以说,从平安城市到智慧城市,如今的中星微在不同地区、不同场景的安保战绩不断累积,成为国家安保领域的尖兵利刃。

截至目前,全国已安装超过1.32亿台摄像机,安防监控领域广泛涵盖国家天网工程、雪亮工程、平安城市、平安乡村建设、高铁建设、高速公路建设、智能警务、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校园监控、社区家庭等。创新从不止步,载誉归来,中星微人的初心从未褪色——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科技之路。

忆风云,吾辈亦往矣

公共安全SVAC国家标准是第一个旨在解决安防监控行业独特要求的技术标准,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图像采集、上传、报警、防范的国家标准。如今行业领先的从容姿态,是中星微工程师们日复一日的默默坚守与刻苦攻关换来的。金兆玮以及所有的中星微人都始终铭记: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安全自主可控的芯片技术与国家标准体系的建立考验着每一个中星微人。彼时的中星微人迎难而上,向整个安防生态产业链进击,如金兆玮所言,“这是一条漫长且艰难的路”。

从建立标准,到将一个国家级标准产业化,困难重重。中星微团队先从搜集当地公安系统、政法系统的实际需求开始,以可用的视频监控技术手段去贴合实际应用。据中星微副总裁张虎介绍,团队做了大量的走访、调研工作,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约三分之二的地方,从省级到基层,在扎实详尽的调研中实时凝练、具体化国内公安系统的实际需求,不断探索、完善相关技术及产品。

一次,某省公安厅。一位老处长在刚刚听说有团队要做这样一个标准时十分质疑,“都没有听说过”。经中星微团队的详细介绍,这位工作在公安一线的老干警,非常感兴趣,还把调研团队留下来开会,原本半天的调研计划,变为两天时间的热情沟通。令中星微团队、相关的起草单位都特别感动、感慨的是,原本以为年长的公安前辈不会那么快接受这样的新鲜事物,没想到,反倒是因为年纪和阅历,他们对于公安系统的转型升级有着更高的期待、更深的感情。“他们也非常振奋于国家极具前瞻性的部署,以及我们能够通过技术的实现达到一个国家标准的高度。”张虎补充到。

制定这样一套标准,上下游生产厂家也会权衡利弊、思虑博弈,如何赢得他们的认可从而推广?为了搭建安防产业生态系统,2009年,中星微收购上海贝尔卡特的视频监控业务部门,其平台下的视频智能监控系统可提供依托宽带网络跨地域、跨行业安全网络,为城市道路、机场、商场、银行、学校等监控领域应用SVAC国家标准开辟出路。这意味着,在安防领域,中星微逐步实现从芯片开发到具备提供完整行业解决方案的重要跨越。

正如邓中翰院士势必要打破国际巨头在安防领域技术垄断的决心,金兆玮和团队上下亦倾力而往,保证SVAC国家标准采用的都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技术。“我们对国外的相关技术进行了大量的专利排查,以确保我们的这套标准完全自主可控。”金兆玮说道。

时任公安部科技委主任李润森目睹中星微为SVAC国家标准所付出的心血,在2008年秋亲笔写下:“中国之芯,安防之星”。八个大字静静伫立于金兆玮的办公室内,见证着中星微全力打造公共安全SVAC技术、产品和业务生态全程自主体系的国产化之路。

经过三年默默攻关,中星微团队与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联合研发,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突破了几十个关键性的技术瓶颈,完成八大技术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技术水平国际领先。2010年12月,公共安全SVAC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2011年8月25日,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SVAC)产业联盟在北京宣布成立。SVAC产业联盟的成立有效促进SVAC产业链条的上下呼应和分工合作,为SVAC国家标准的推广和应用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值得关注的是,为做大做强SVAC产业,中星微还授权相关专利技术给联盟企业无偿使用,尽显魄力与担当。

“以联盟的方式促进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大家可以共同去推进SVAC国家标准的推广与应用,进一步搭建SVAC产业合作平台,提升我国安防视频监控技术水平,有效保护国家重要视频信息安全,保障我国安防视频监控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金兆玮说,“作为联盟的副理事长单位,中星微使命在肩,将尽心竭力发挥作用。”目前,全国30多个城市100多个重大项目已规模化应用SVAC系列产品和技术。

“世界在飞速发展,身处芯片行业,更没有闭上眼睛喘息的机会,否则不进则退。在邓院士的带领下,我们作为企业除了要给股东回报、给员工回报,更为重要的还是护航国家安全的使命担当。”3000多个日日夜夜,金兆玮的头上渐渐横生出越来越多执拗的白发。脚下的路从来不易,但他们就是要生生蹚出一条中国人自主创新、100%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国家安全之路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2017年,公共安全SVAC 2.0国家标准完成。2018年11月1日,GB35114-2017国家强制标准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对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信息安全提出明确规范要求,是全面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领域信息安全的技术依据。十余载自主安全创“芯”路,中星微人以过硬的技术水平为“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目标实现提供了重要“芯”动力。

2019年上半年,全国刑事案件立案总量在连续三年下降的基础上,同比又下降6.7%;8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同比下降11.1%。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中星微人的不懈攻关和默默付出。中星微不仅获得了国际友人的点赞,也成为国人心中引以为傲的“中国名片”。

近年来,在数字边境项目中,中星微围绕“平安边防”,高位推进,继续为社会治安问题智慧“出鞘”,持续深化兴边富民战略,立足提升边境管控能力的核心任务,着力推进边境数字化、数字网络化、网络应用化、应用智能化、智能多样化的边境管控工作。营造良好的边境环境、推进国家安全发展,中星微持续技术创新,赋能安防,实现产业共赢。

回顾20载风雨和荣光,金兆玮也从而立之年步入知天命。他说,自己选择的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从对掌握自主核心技术的渴望、毅然回国从事芯片行业,到亲历集团发展壮大,如今已培育起近2000人的高端人才发展梯队,“这当中不仅有对事业的热爱,更有一份厚重的家国情怀”。20年间,有新鲜血液加入,当然也有人离开,但他们依旧散布在芯片领域中的不同企业,继续为中国芯片事业发光发热,就像杨晓东所讲的,如今中星微的芯片人才已是繁星满天,而中星微要做的就是“最亮的那颗星”。

邓中翰院士曾在一次演讲中呼吁,要有共同担当的责任感,共建命运共同体,以宽广的远见和博大的胸怀,一同寻找解决重大挑战的方法,中星微这20年来正是这样做的。识微见远,利剑出鞘,真正实现“网络安全为人民”,金兆玮和所有团队核心管理者始终坚信,中星微人以国家意志和专注的技术追求为翼,一定可以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张韵东 攻坚克难,让“中国芯”成为国之重器

二十载“中国芯” 新时代再启程

“太兴奋了,基本上一夜没合眼。”即便过去半个多月,张韵东提到和中星微团队一起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观礼时的情景依然神采奕奕。

张韵东是“星光中国芯工程”的副总指挥,也是中星微创始团队的核心成员。首次受邀参观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典礼,他印象最深的是,与之前的阅兵方队相比,此次阅兵方队中增加了很多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元素,越来越多的高科技都用到了国防领域。

而最令张韵东自豪的是,就在他观礼区域不远处,中星微自主研发的芯片技术和产品也得到了应用,心潮澎湃的同时,他似乎也能感受到一枚枚闪耀的“中国芯”。

如今张韵东有很多头衔:中星微集团共同创建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星光中国芯工程”副总指挥,神经网络处理器专家等等,但是他最热爱的还是自己的老本行——芯片设计。

“芯片光靠砸钱是砸不出来的,必须得掌握芯片的规律,贵在坚持。”张韵东说,中星微走过二十载,在智慧安防领域已经成长为国之重器,但未来依然使命在肩,初心不改。

志同道合的创业团队

回忆硅谷的时光,张韵东的眼神依然闪亮。

张韵东是在美国硅谷与邓中翰结识的,除了芯片领域的技术问题,两人经常在一起分享个人追求和梦想。

最让他们有共识的是:“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半导体行业也将从西方向东方转移,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能回国创业,就一定要把握住中国这个市场机遇。”

邓中翰用行动实践了他的诺言:1999年带领杨晓东、金兆玮回国并创立了中星微。与此同时,张韵东也收到邓中翰发出的邀请。2000年,张韵东加入到了中星微的创业团队中来,出任工程副总裁,主管研发。

中星微创业初期最大的难题是人才稀缺,与硅谷创业环境不一样的是,国内芯片人才缺乏,但是可塑之才不少。这样一来张韵东身兼数职,作为多媒体芯片的设计与软件开发负责人,他既当领导又当老师,带领这些年轻的IT人边学边干。

项目进展十分缓慢。“做芯片也像盖房子一样,但我们那时候钢筋、砖头等元器件都缺,小的东西都得自己造。这是最困难的时候。”回忆起那段日子,张韵东感叹:“刚开始培养人才,积累经验确实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是我们的“星光一号”研发出来之后,后面的难度就小多了。

“星光”系列芯片成功后,中星微开始进入手机市场。先从音频开始,张韵东陆续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开发了全球首个能实现手机64和弦功能的midi芯片,当时中国所有的手机都使用了,芯片产品也被海外多个国家手机市场的知名品牌采用。

随后,中星微又一鼓作气推出了集成摄像头和音视频处理的“星光”移动芯片。凭借手机市场庞大的体量,芯片的出货量很快就达到了亿万枚。

二十载“中国芯” 新时代再启程

“星光中国芯工程”10周年成果与展望报告会

进入安防芯片领域,成为赛道定义者

市场变幻莫测,电脑摄像头和手机芯片的需求逐渐饱和。中星微意识到必须另寻一个新的市场。在反复的考察和论证后,他们找到了新的方向——安防监控市场。

然而,让中星微团队感到意外的是,进入新赛道的中星微,除了机遇,更多的是寂寞和孤独。

客观地说,在SVAC标准问世之前,国内和国际都还没有专门针对安全防范监控应用的视音频编解码标准,已有的视音频编解码标准,都是针对广播电视和大众娱乐方面的多媒体和流媒体应用,并不适用于安全防范领域。随着整个安防产业朝着网络化、高清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制定安全防范监控需要的视音频编解码标准也就变得至关重要。

张韵东介绍,长期以来,我国安防监控系统一直采用H.264、MPEG-4等国外标准,核心技术和产品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外,国家信息安全存在隐患。各厂家数据格式也不兼容,导致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的监控信息不能互联互通。另外,这些标准本是针对广播电视的需求而制订的,不能完全满足安防监控应用的特殊性。

公安部提出了一个需求,希望建立中国自己的安防视频编解码标准,而且在推出之前甚至以后,还有一系列的保密要求和规定。

“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即便注定长时间坐冷板凳也在所不惜。”张韵东带领团队承接了这个工作,经过一系列的刻苦攻关,2010年8月,中星微电子和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作为组长单位联合研究制定的《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简称 SVAC),被批准为国家标准,俗称SVAC1.0标准;2017年6月,国家标准委发布 GB/T25724-2017《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这是SVAC标准2.0版本,“在数据安全方面有更大的保障,图像编码效率进一步提高,同时信息安全等级也更高。”张韵东解释。

围绕这一标准,还成立了SVAC联盟,包括华为、海康威视等国内主要的近百家安防企业都已加盟。“SVAC标准是公开的,任何企业都可以按照要求进行设计。”

张韵东表示,SVAC 标准将视音频编解码技术和视频图像智能化目标检测融合起来,称为视频结构化技术,通过对原始视频进行智能分析,实时感知人、车、物身份、特征及行为,将图像智能分析结果和传感器感知的信息插入到视频中一起编码,实现对视频的多元结构化描述。

十年磨一剑,出鞘必锋芒。以“天网工程”和“雪亮工程”为例,项目每年投资超过千亿元人民币,实现全城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智能、安全、可信的视频监控网络。以后全国统一的大网络,犯罪嫌疑人将无处可逃。

“SVAC标准的制定和推出,得益于我们的举国体制优势。”张韵东说,欧美发达国家都无法实现全国范围内安防监控全网覆盖和共享,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在安防监控因为有了统一的国家标准,我们的安防监控网络已经领先一步,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弯道超车。

智能摩尔之路及人工智能未来

根据世界半导体贸易协会(WSTS)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半导体最大的消费市场,而我国芯片行业中主要为芯片设计和封测,制造领域依然较为薄弱。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5G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兴起,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5G、物联网、AI、大数据、 、智能穿戴等新兴产业为半导体行业提供了巨大的驱动力,拥有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优势的中国,在剧烈的技术变革中具备换道超车的可能性。

2016年6月,经过五年多不懈努力和自主创新,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京宣布,中星微推出首款具有 学习功能的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星光智能一号”。

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是邓中翰,张韵东担任执行主任,也是实验室的具体负责人。两年后,推出第二代 学习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星光智能二号”,运算能力相比第一代提高16倍。鉴于此,2018年,中星微首次提出智能摩尔之路(Intelligent Moore)的技术路线。

基于摩尔定律,众所周知的是,每隔18个月,芯片集成度都会提高一倍,性能都会提高一倍,价格也会下降一半。张韵东表示,“所谓‘智能摩尔’技术路线,是他们通过实验发现,在物理层面智能芯片的发展已经受到了物理规律‘摩尔定律’的限制,在这个背景下,中星微团队提出了“智能摩尔”之路。

张韵东表示,虽然在物理层面和信号层面都受到物理规律的制约,看似已接近极限,但在信息层面的技术创新还远没有达到极限。而下一次信息革命的关键在于:通过进一步借鉴人脑智慧机制来研究新型人工智能计算方法,达到进一步提升信息处理的“性能/功耗价格”比的目标。

“智能摩尔技术路线立足于信息处理架构的创新,它在More Moore和 More-Than-Moore之外开创了一个新的创新维度,相互之间不仅不会冲突,而且还能够利用前两个维度的发展进步的成果产生合力,共同推进,大幅度提高产品的整体性能。

张韵东透露,2020年初将要量产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处理器(XPU)的性能将达到星光智能第二代的8倍。这些都证明了智能摩尔技术路线指出的在“信息层面的技术创新”能够大幅提升产品的性能, 智能摩尔技术路线的演进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的发展息息相关,“XPU多核异构智能处理器可以在同一芯片内部配备 NPU、DSP、CPU、GPU、FPGA以及特定功能的运算加速算子单元等不同类型的处理器核心并实现了算力共享和内存共享,不同架构的智能化算法能够实现底层、深层次地融合计算。”张韵东表示,相比NPU、GPU这一类 学习处理器,XPU多核异构智能处理器更适合目前的信息理论发展现状,在实际应用中更灵活、高效,能耗更低。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集成电路相对受到西方很多先进制造设备、材料和工艺引进方面的限制。“我们比国际上最先进的、能够买到的设备和制造工艺要晚两代,我们的高端芯片还需要更多的努力,现在机会已经到来。”

张韵东表示,中星微致力于探索一条推进半导体行业长期发展、推动技术创新的智能摩尔之路。“前路漫漫,我们和行业同仁一起努力!”

(作者:中华儿女 郝涛 张惠清 王碧清 封面摄影:宋汉晓)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12-17
二十载“中国芯” 新时代再启程
“只有自信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树高叶茂,系于根深。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